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学友互助”走进数学课堂

【作者】 陈坛章

【机构】 福建省福安市德艺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我校“学教做互动”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的进行,如何进行课堂的讨论和对学困生的辅导,成为了一个大家研究的课题。本文介绍福安市德艺学校初一课改中,在“学教做互动”教学下的我校数学课学习模式,以及我所任教的初一(7)班为例的“学友互助”的课内外辅导学习模式,在开展“学友互助”活动中的遇到的主要问题以及具体措施。
  关键词:数学课 学友 互助 问题 解决
  英国作家哲学家说过: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更加锋利。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能给学生提供更多交流、切磋的机会,使学生更多地体验共同参与、互相帮助、合作探究的快乐,课堂氛围将会变得活跃,学习也必将更加生动和有趣。
  2009年我校开始试行讲学稿(后更名为导学案),尤其在数学组,经过了3年的学习与探索,形成了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学学习模式,下面我以我所教班级为例,来具体谈谈“学友互助”的具体情况。
  一、课堂讨论模式
  模式一:上课后,按老师要求组长组织进行一对五讲评(组长也可以安排已经学会的同学进行讲解),按顺序从头到尾把导学案讲一遍。这种模式适合在学习内容比较难的情况下进行,因为知识比较难的情况下,大多数同学通过预习不能解决导学案中部分问题,组内只有个别同学会。按照这种讨论模式,效率是比较低的。所以按这样的讨论模式,对讲的同学来说,效率最高,但另外五个同学处于听的状态,效率比较低,对于只听不提问的同学而言,效率最低。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讨论模式不可取。
  模式二:组长进行短暂的安排,三个担任“师父”角色的同学短暂的交流,对导学案的内容达成共识,之后开展“学友互助活动”。师父根据徒弟存在的问题,针对性辅导(也可以把老师布置的任务给徒弟讲,边讲边练),辅导结束后,师父选几个重点的题目让徒弟讲一遍,如果时间还有剩余,师父给徒弟出针对性的练习题目(师父只需要把导学案中的题目稍作修改以保证题目的科学性,也可以从练习册中选择较容易的题目进行练习),所以这种讨论的效率是非常高的。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采取这种讨论模式。尤其是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我们完全放开进行“学友互助”,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
  二、课外辅导“学友互助”模式
  精彩在课堂,功夫在课外,所以“学友互助”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还更多地体现在课外。我班的学生,学习“学困生”比较多。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很不充分甚至几乎根本无法听懂课。对这些学生,教师往往只能利用在课外时间进行单独辅导。这样一来,教师的负担和压力都显然加大。开展“学友互助”的活动,让优秀生和学困生同桌坐在一起,结成“学友”对子(也称师徒对子),通过“学友互助”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困生”的学习疑难,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和压力。
  下面是我所任教班级的具体操作方案:
  三、学友互助的具体操作方案
  1、课前准备:每天学友抽检查“徒弟”的预习(导学案完成,并进行批改)情况,并针对一些简单问题进行检测、辅导。
  2、课堂学习:(1)课堂讨论:课堂讨论使用“学友互助”的方式(组长组织3个师父2分钟内解决问题,形成共识,然后“兵教兵”)。要求学友要在课前把所有问题解决。(2)课堂练习:先让小组各成员独立完成相关练习,然后由各小组“师父”检查 “徒弟”的完成情况,未完成则实施“一帮一”合作互助,从而实现共同掌握、解决问题的目标。
  3、作业:(1)内容:①每天的课堂小测和导学案,学友务必给徒弟辅导清楚,辅导完后徒弟要讲一遍给“师父”听;②每天学友要根据当天知识点给“徒弟”出题(可以是导学案中的题目,小测改编,课堂精炼中的题目),每天保证5题的量,写在作业本上,必须完成,做完后边批改边讲评。;(2) 释疑:“徒弟”针对学习中解题存在的问题,主动向“师父”请教,尤其是课堂中的内容,做到不留死角;(3) 每天“徒弟”作业、背书都必须按时完成,由“师父”进行质量把关。
  4、核实:班上成立“学友互助”领导小组,对每天的“一帮一”活动进行检查,方式是“必检+抽检”。每对师徒每周提交一个简短的总结,主要是针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将采取的措施进行阐述。总结写在学友结对本子上。每周可召集部分学友对子进行座谈。每月进行一次全班级的总结、考核,进行表彰或提出批评。
  5、奖惩措施:(1)每天完成相应任务的学友,可加2分;(2)在 “师父”的辅导下,“徒弟”在课堂上正确解答一道问题或者积极表现一次,师父每次可加1分,徒弟每次加2分;(3)如果发现抄袭作业,每人次扣10分,并记入班级耻辱档案。
  四、学友互助的好处和优势
  “学友互助”教学的好处:(1)“学友”双赢;(2)有利于培养同学之间的感情,促进同学之间团结;(3)学习效果好;(4)可以给老师减负;(5)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突破孩子思维的障碍点;(6)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更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年的课改经验,让我坚定不移的实行“学友互助”,实行“学友互助”策略以来我班的数学成绩进步非常明显,优秀的人数增多,不及格人数减少,以初一(7)班为例,这一学年以来每次考试具体分析见下表: 
  








     













  (注:综合比例=平均分*0.4+优秀率*0.2+良好率*0.2+及格率*0.2)
  从表格可以看出,采取“学友互助“课内外的学习模式,首先最突出的一点是学困生大大的减少,基本上消灭了不及格现象。因为各分数段的人数变化还跟试题的难度有较大关系,但是年段排名也能说明一定的问题,因为我所任的班级是最早实行“学友互助”策略的班级,班级的进步给了班级同学和我更大的鼓舞,下面我具体分析“学友互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
  五、“学友互助”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策略
  在“学友互助”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1.优等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2.“困难户”不配合的问题,例如师父经常反映:“老师:某某同学,我给他出了题目,他不做,总是找没时间、要去洗手间等借口”;3.“学友”都不能长期坚持,时间长了就流于形式,比较枯燥;4.怎么样来评价和体现“学友互助”的成果?下面谈谈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我校去年组织初一年段老师去太姥山中学听课学习,我们学习了他们的一些做法,结合三年来我们积累的一些评价方法,从宏观上制定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小组(个人)评价机制。初一七科采用统一的评价机制,学生的每次导学案,回答问题、展示、点评、质疑、当堂测验都能获得相应的分数,各班根据所得的积分相加,每周选出积分前三小组进行表彰,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逐渐培养了小组成员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加强小组的荣誉感,不断强调团结。1.加强对组长培训力度,我们始终把对组长的培训放在首位。实践证明:一个优秀的团队,一定有一个优秀的领导或者非常团结的成员,我们不断树立组长优秀的形象,给予组长更多的权利。2.年段每月评选一次优秀小组和优秀组长,每班每月有一个名额。所以班级内部竞争很激烈,对于优等生而言,荣誉才是他们想要的,所以也就克服了课改中的组长积极性不高的问题。3.班级每月根据最后积分评选金、银、铜牌小组,对获得荣誉的小组进行表彰。小组有“学友互助”的材料记录,可以额外给他们加分。4.每次考试按小组进步的名次或平均分名次给予荣誉奖励,给予个人荣誉奖励,以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根据以上几条措施,我们基本上能解决师父积极性不高或激情衰减、徒弟不配合的问题。
  对于第4个问题,比较复杂,对学友结对的过程性评价,我们主要根据他们所完成的素材给予一定的加分,但是对学友“学友互助”的成果的评价也遇到了难题。目前采取的评价方法主要是捆绑式计算平均分评价。但这种评价方式仍不够合理,学困生参差不齐,起点不同,对他们不公平,所以捆绑式评价不够合理。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研讨更加合理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友互助”的成果。相信,只要遵从教育规律,遵从人的发展规律,我们一定可以找到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教育,不仅是专业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艺术要激发人的潜能,去思考、去实践、去创新。在当下我校实施的课改进程中,从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看,我认为采取“学友互助”的学习方式对孩子都是有益的,所以我会坚持做下去。当然,对于孩子而言,如果让他们坚持去做一项工作也许真的不容易,毕竟他们的身心还不稳定。他们需要老师不断的鼓励与引导,需要师生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成有信.教育学原理[A], 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 1993-08.
  【3】中学数学教材教法 总论/十三院校协编组编.-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