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课堂合唱教学的实效法
【作者】 杨卡娜
【机构】 福建省石狮市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合唱是声乐的最高演唱形式,小学合唱教学是一个训练学生合作能力、和谐关系的很好的音乐渠道。既讲究了各自声部的统一合作关系,又讲究声部之间的独立和谐关系。它通过多声部的和声旋律色彩,丰富的演唱形式,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人民所吸引。如果能在音乐课堂上经常性地接触并演唱二声部的歌曲,对于培养学生的音准及内心听觉有很大的帮助,并且能深入地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感知美。但合唱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确实一个非常扎手的教学课题,它可以说是歌曲教学课中最有演唱价值,也是歌曲教学中最难的,所以很多老师在歌唱教学中不喜欢合唱教学,更不用说是公开课了,没有系统的教学法,那无疑是拿石头砸自己的脚,在近几年的合唱排练与课堂教学中,我摸索出了几点的二声部歌曲的教学思路。
(一)“先入为主”解决歌曲教学难点:
在小学合唱教学中我们经常碰到的最大问题是,低声部的学生旋律很容易跟着高声部的学生跑。分析大部分的合唱曲,高声部的旋律感较强,伴奏给的旋律线多数也在高声部,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学会。从两个声部的谱例教学上,最大难题无非是学生低声部的旋律的掌握,旋律线的稳定及熟练程度。低声部的旋律线受高声部限制,起伏较小,旋律感相对来说比较弱,通常学生必须得多花费时间进行反复地练习,对乐感好的同学才能摸出点旋律线。正如人们所说凡事“先入为主”的印象居上,每每在合唱教学时,让学生在不受高声部的影响下,先学唱低声部,把低声部作为一首单独的歌曲来教,突出低声部旋律的教学,从而解决二声部基本的教学难点。
(二)“由点带面”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在分声部歌曲教学已经完成的情况下,先由老师分别与高、低两声部进行一对一的较量(既老师一人对整个高声部或低声部的所有同学)一则降低初次合声部的难度,二则激发学生好强好斗的心理,引发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力。再邀请声乐教好的学生,或学过乐器的学生,与其较量(既老师一人对一个高声部或低声部的同学)既可充分利用班里音乐素养教高的学生,进一步对优生进行拔高式的训练,又可以加强学生的两声部合作的信心。采用不同角色的合声部的形式,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声部比赛,多元化得解决了枯燥无味的声部配合。在个别优秀的学生已经能完成声部合作的情况下,邀请其他同学参加,引起各组组员间的共鸣,这时全体进行二声部的配合,是声部教学难点突破最好的契机。这种由点带面的合声部练习,既可以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解决二声部教学的重点,又可以借机检查学生各声部的掌握情况。
(三)“由弱到强”完成两声部的合作。
我们做过一个实验,如果两个非学音乐人士坐在一起,用很小的声音各自唱着不同的歌曲,那无论演唱的是什么旋律,通常都不会受对方影响。但凡一方调大音量,那么另一方不是整体旋律被拖走,也会产生走调的情况。在声部配合时,最忌讳的就是声部与声部之间,通过音量的大小来压过另一声部。两个声部必须做到音量一致,强弱一致,才能进一步的谈到如何和谐地演绎两个声部的合唱曲。几次的声部教学中我发现,越大声地去配合声部越不好控制,两声部最终都走到一个声部去。弱的声音,对于我与高声部、低声部三者之间是最好控制的状态,在合声部时,我要求两个声部之间,都只拿出三分的音量,既可以唱好自己的声部,不影响其他声部,又可以清楚地听见另一声部的旋律。等到学生能自如娴熟地掌握好各自的声部时,再根据乐曲的需要加入力度上面的变化。
(四)“从听到唱”感受和声的色彩。
“听”跟“唱”是合唱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点。老师可先通过音程训练,及合唱作品欣赏来引导学生感受和声的色彩。首先,从音程、和弦开始。在歌曲教学前可以分析歌曲的和声特点,根据歌曲两声部的和声,设立两个音的音程训练到四个音的和弦练习,作为一个课前声部的旋律短句练唱,让学生在歌曲教学之前,通过音程及和弦的听辨练习,先感受其不同的和声色彩,为声部教学铺好路。而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老师也可以采用简单的分解和弦练习,用单音轮流进入声部,进行旋律短句练唱,初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和声。例如:大三和弦,感受其明亮的音乐色彩;小三和弦,感受其柔和的音乐色彩等等。再者,引导学生欣赏独唱版跟合唱版的声乐作品,例《小白船》《铃儿响叮当》等,欣赏同一作品通过不同的演唱形式带来的不同效果。让学生对比两者之间的区别,引导学生感受合唱多层次的声部带来的丰富的音乐色彩及其魅力。
现今的课改教材中,从低年级开始已经有了简单的跟二声部有关的节奏教学,一年级的采用不同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通过简单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都是声部的感知教学,还有大家熟悉的歌曲《两只老虎》的卡农教学等等,慢慢地走向中高年级二声部歌曲教学。例三年级的《侗家儿童多快乐》四年级的《驾着马车上市场》五年级的《小小驼铃响叮当》等等。在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中,面对水平差异较多的群体,无法跟合唱队进行同一目标的教学定位,只能要求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内或者两课时,清晰地唱好各自的声部,能较和谐的听出两个声部所产生的和声效果。而在演唱技巧上、表现力上、音响层次的处理上等等,无法提出太多的要求。让我们借着小学音乐课堂,让孩子走进合唱的艺术里,引导孩子通往这富有“天籁之音”美说的音乐之路。
(一)“先入为主”解决歌曲教学难点:
在小学合唱教学中我们经常碰到的最大问题是,低声部的学生旋律很容易跟着高声部的学生跑。分析大部分的合唱曲,高声部的旋律感较强,伴奏给的旋律线多数也在高声部,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学会。从两个声部的谱例教学上,最大难题无非是学生低声部的旋律的掌握,旋律线的稳定及熟练程度。低声部的旋律线受高声部限制,起伏较小,旋律感相对来说比较弱,通常学生必须得多花费时间进行反复地练习,对乐感好的同学才能摸出点旋律线。正如人们所说凡事“先入为主”的印象居上,每每在合唱教学时,让学生在不受高声部的影响下,先学唱低声部,把低声部作为一首单独的歌曲来教,突出低声部旋律的教学,从而解决二声部基本的教学难点。
(二)“由点带面”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在分声部歌曲教学已经完成的情况下,先由老师分别与高、低两声部进行一对一的较量(既老师一人对整个高声部或低声部的所有同学)一则降低初次合声部的难度,二则激发学生好强好斗的心理,引发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力。再邀请声乐教好的学生,或学过乐器的学生,与其较量(既老师一人对一个高声部或低声部的同学)既可充分利用班里音乐素养教高的学生,进一步对优生进行拔高式的训练,又可以加强学生的两声部合作的信心。采用不同角色的合声部的形式,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声部比赛,多元化得解决了枯燥无味的声部配合。在个别优秀的学生已经能完成声部合作的情况下,邀请其他同学参加,引起各组组员间的共鸣,这时全体进行二声部的配合,是声部教学难点突破最好的契机。这种由点带面的合声部练习,既可以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解决二声部教学的重点,又可以借机检查学生各声部的掌握情况。
(三)“由弱到强”完成两声部的合作。
我们做过一个实验,如果两个非学音乐人士坐在一起,用很小的声音各自唱着不同的歌曲,那无论演唱的是什么旋律,通常都不会受对方影响。但凡一方调大音量,那么另一方不是整体旋律被拖走,也会产生走调的情况。在声部配合时,最忌讳的就是声部与声部之间,通过音量的大小来压过另一声部。两个声部必须做到音量一致,强弱一致,才能进一步的谈到如何和谐地演绎两个声部的合唱曲。几次的声部教学中我发现,越大声地去配合声部越不好控制,两声部最终都走到一个声部去。弱的声音,对于我与高声部、低声部三者之间是最好控制的状态,在合声部时,我要求两个声部之间,都只拿出三分的音量,既可以唱好自己的声部,不影响其他声部,又可以清楚地听见另一声部的旋律。等到学生能自如娴熟地掌握好各自的声部时,再根据乐曲的需要加入力度上面的变化。
(四)“从听到唱”感受和声的色彩。
“听”跟“唱”是合唱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点。老师可先通过音程训练,及合唱作品欣赏来引导学生感受和声的色彩。首先,从音程、和弦开始。在歌曲教学前可以分析歌曲的和声特点,根据歌曲两声部的和声,设立两个音的音程训练到四个音的和弦练习,作为一个课前声部的旋律短句练唱,让学生在歌曲教学之前,通过音程及和弦的听辨练习,先感受其不同的和声色彩,为声部教学铺好路。而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老师也可以采用简单的分解和弦练习,用单音轮流进入声部,进行旋律短句练唱,初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和声。例如:大三和弦,感受其明亮的音乐色彩;小三和弦,感受其柔和的音乐色彩等等。再者,引导学生欣赏独唱版跟合唱版的声乐作品,例《小白船》《铃儿响叮当》等,欣赏同一作品通过不同的演唱形式带来的不同效果。让学生对比两者之间的区别,引导学生感受合唱多层次的声部带来的丰富的音乐色彩及其魅力。
现今的课改教材中,从低年级开始已经有了简单的跟二声部有关的节奏教学,一年级的采用不同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通过简单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都是声部的感知教学,还有大家熟悉的歌曲《两只老虎》的卡农教学等等,慢慢地走向中高年级二声部歌曲教学。例三年级的《侗家儿童多快乐》四年级的《驾着马车上市场》五年级的《小小驼铃响叮当》等等。在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中,面对水平差异较多的群体,无法跟合唱队进行同一目标的教学定位,只能要求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内或者两课时,清晰地唱好各自的声部,能较和谐的听出两个声部所产生的和声效果。而在演唱技巧上、表现力上、音响层次的处理上等等,无法提出太多的要求。让我们借着小学音乐课堂,让孩子走进合唱的艺术里,引导孩子通往这富有“天籁之音”美说的音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