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论国际化视野下高等院校留 学生辅导员专职化的必要性
【作者】 陈 娟
【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来华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高等院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压力也日益显现,留学生辅导员应运而生。由于国家政策法规的不明确,职业规划、角色定位不清晰,留学生辅导员大多为兼职,造成了留学生管理的低效率。只有建立专职留学生辅导员队伍,并加以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才能实现我国高等院校对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留学生 辅导员 专职辅导员 队伍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高等院校的国际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攀升。日益增加的留学生数量给留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考验。2010年9月教育部出台《留学中国计划》(教外来[2010]68号)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与我国国际地位、教育规模和水平相适应的来华留学工作与服务体系”,“完善来华留学管理工作人员培训制度。加强培训机制建设,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爱岗敬业、熟悉外事、精于管理的留学人员管理工作队伍”。留学生办公室是直接负责留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相关事务管理的一线部门。随着留学生群体的日渐庞大,留学生办公室开始不堪重负,这种“一手抓”的管理模式也日渐露出弊端。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设立留学生辅导员以分解压力。
一、高校留学生辅导员现状分析
1.高校留学生辅导员多为兼职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设立专职的留学生辅导员,通常是安排外事办公室或国际教育学院负责留学生事务管理的行政人员兼任,或者是安排课时较多、与留学生接触机会较多的任课教师兼任,又或者是由各院系内部管理内地学生的辅导员兼任。这些人员的共性是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对外事工作有基本的了解,但在自身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工作背景、业务水平和实际经验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一方面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精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的留学生管理培训和经验,往往不能做到高效率、跨文化、多渠道、规范化管理,实际管理压力还是积压在负责留学生教学或日常事务管理的相关部门。
2.高校留学生辅导员岗位设定和工作职责模糊
由于留学生的生源性质和培养模式存在差异,各高校在制定本校的留学生辅导员工作职责时普遍存在着“摸着石头过河”的现象。留学生辅导员一般负责如学习管理、宿舍管理、活动管理等事务性工作。这些工作往往是由留学生办公室向各班级下达分派,留学生辅导员按要求完成任务,处于一种被动工作状态。除了常规事务性工作之外,留学生辅导员还应当兼顾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动态调查、班集体建设等方面,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绩效考核机制,高校难以把握和衡量留学生辅导员的日常工作。
3.留学生群体特点导致管理难度加大
由于地域文化、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存在明显差异,留学生的个性特征非常突出。如何有效管理由留学生组成的班集体,这是对留学生辅导员提出的新课题。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教育方式、思维习惯会导致留学生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如异种文化过渡过程中容易产生“文化休克”现象;不同的文化环境和人际群体会导致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滋生;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会令留学生产生学业上的压力,出现焦虑、厌学等现象;语言上的障碍又会使得留学生在寻求帮助的过程中产生挫折[1]。这就要求留学生辅导员除了掌握留学生管理的相关政策规定外,还须具备跨文化教育管理和心理沟通的能力。
二、设立专职留学生辅导员势在必行
2014年7月,为了扩大江苏省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我省启动《留学江苏行动计划》(2014—2020年),计划中明确要求“加强队伍建设。高校根据留学生规模确定留学生管理机构岗位职数,配好、配齐、配足留学生管理干部,辅导教师与在校留学生总数比例不低于1:120。”这对留学生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为留学生辅导员专职化提供了政策支持。
1.专职留学生辅导员符合留学生需求
在国外,学生们遇到问题时通常向各类职能部门求助,学校会设有专门的课业顾问、学术顾问、社交顾问、心理和情感顾问、就业顾问等。美国辅导员协会将辅导员的角色确定为心理辅导师、职业辅导师和社会化辅导师,将辅导员的工作具体划分为日常事务管理专业化和学生服务专业化[2]。而在中国,由于高校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的不同,留学生辅导员需要集这些功能于一体。留学生来到中国,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直接会导致留学生在语言、生活、精神、学习、社交等方面产生一系列不适应。这时留学生辅导员就成为他们最直接的寻求帮助的对象。
2.专职留学生辅导员符合“趋同化管理”模式
通过国家政策支持和高校多渠道的招生宣传,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但各高校留学生管理干部的人员配给、软硬件条件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留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上的压力日益显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对留学生采取“趋同化管理”,即将留学生纳入到学生工作的范畴,将中国学生管理的方式植入到留学生管理中,在保持留学生原有特色的同时,将原先留学生办公室的部分功能从中分离出来,由辅导员来承担,这种管理方式被认为是最贴近留学生的实际的一种方式[3]。高校可以选拔一定学历背景和知识结构的教师作为留学生辅导员进行系统化培训,统一管理。
三、留学生辅导员专职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1.缺乏政策支持,职业发展不明朗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院校辅导员队伍正在逐步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教育部已经出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教党[2013]9号)、《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等文件,高等院校大陆学生辅导员在队伍建设、职业规划、岗位职责等方面都已有很明确的定位和方向。而留学生辅导员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的应生之物,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导致其职业发展方向模糊、身份尴尬。目前不少从事留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教师仅仅是将其工作视为简单的事务性服务,缺乏职业认同和归属感,留学生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与成长路径尚未明晰[4]。随着“趋同化管理”的推进,有些高校逐渐将留学生辅导员纳入学工系统统一管理。但留学生辅导员与内地学生普通思政辅导员在工作要求、职能范围、绩效考核等方面有何差别,各高校也未有统一的标准。
2.缺乏专业化培训系统,职业素养难以统一
目前我国针对留学生日常管理的系统培训并不多,更没有关于留学生辅导员的业务培训。很多留学生辅导员都是被临时任命、直接上岗,加上大部分辅导员是兼职担任,对工作角色定位不清,职责范围难以把握。留学生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不尽相同,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加上留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较大,辅导员在和留学生打交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比大陆学生来的突出,这些问题往往涉及文化、心理、情感等方面。由于缺乏岗前系统化、专业化培训,留学生辅导员只能靠自己摸索,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积累经验。
现在有些高校越来越重视留学生辅导员的培训问题,会根据校内留学生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留学生辅导员开展相关的讲座和培训。但由于大多数的留学生辅导员是兼职,一旦自己的本职工作发生变动,便可能导致其无法继续担任留学生辅导员,此时便会由新的兼职辅导员接手,重新接受培训和积累经验。这是一种教育经验的资源浪费,直接造成留学生管理效率低下。
《留学中国计划》的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这就意味着各高校将要继续扩大招生数量,不断提升留学生服务管理水平。留学生辅导员专职化一方面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来明确岗位性质、职能范围,为留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另一方面需要高校加强留学生辅导员的培养培训、完善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疏通职业发展通道;同时也需要从事留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教师本人对岗位有合理的认识,明确角色定位和职业使命。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规范化、职业化的留学生辅导员队伍,才能实现我国高等院校对外教育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婧,王韫华.浅谈高等医学院校留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1. Vol.28 No.1:108-109。
[2]. 孔潭.借鉴国外经验加强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思想教育研究[J],2009年12月:163-165
[3]. 韩秀引.关于留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4年1月(中):23-27
[4]. 赵晓兰,鲁烨.国际化视域下留学生辅导员培育的困境与突破[J].江苏高教,2014年第2期:105-142。
作者简介: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管理办公室主任.
关键词:留学生 辅导员 专职辅导员 队伍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高等院校的国际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攀升。日益增加的留学生数量给留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考验。2010年9月教育部出台《留学中国计划》(教外来[2010]68号)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与我国国际地位、教育规模和水平相适应的来华留学工作与服务体系”,“完善来华留学管理工作人员培训制度。加强培训机制建设,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爱岗敬业、熟悉外事、精于管理的留学人员管理工作队伍”。留学生办公室是直接负责留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相关事务管理的一线部门。随着留学生群体的日渐庞大,留学生办公室开始不堪重负,这种“一手抓”的管理模式也日渐露出弊端。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设立留学生辅导员以分解压力。
一、高校留学生辅导员现状分析
1.高校留学生辅导员多为兼职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设立专职的留学生辅导员,通常是安排外事办公室或国际教育学院负责留学生事务管理的行政人员兼任,或者是安排课时较多、与留学生接触机会较多的任课教师兼任,又或者是由各院系内部管理内地学生的辅导员兼任。这些人员的共性是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对外事工作有基本的了解,但在自身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工作背景、业务水平和实际经验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一方面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精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的留学生管理培训和经验,往往不能做到高效率、跨文化、多渠道、规范化管理,实际管理压力还是积压在负责留学生教学或日常事务管理的相关部门。
2.高校留学生辅导员岗位设定和工作职责模糊
由于留学生的生源性质和培养模式存在差异,各高校在制定本校的留学生辅导员工作职责时普遍存在着“摸着石头过河”的现象。留学生辅导员一般负责如学习管理、宿舍管理、活动管理等事务性工作。这些工作往往是由留学生办公室向各班级下达分派,留学生辅导员按要求完成任务,处于一种被动工作状态。除了常规事务性工作之外,留学生辅导员还应当兼顾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动态调查、班集体建设等方面,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绩效考核机制,高校难以把握和衡量留学生辅导员的日常工作。
3.留学生群体特点导致管理难度加大
由于地域文化、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存在明显差异,留学生的个性特征非常突出。如何有效管理由留学生组成的班集体,这是对留学生辅导员提出的新课题。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教育方式、思维习惯会导致留学生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如异种文化过渡过程中容易产生“文化休克”现象;不同的文化环境和人际群体会导致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滋生;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会令留学生产生学业上的压力,出现焦虑、厌学等现象;语言上的障碍又会使得留学生在寻求帮助的过程中产生挫折[1]。这就要求留学生辅导员除了掌握留学生管理的相关政策规定外,还须具备跨文化教育管理和心理沟通的能力。
二、设立专职留学生辅导员势在必行
2014年7月,为了扩大江苏省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我省启动《留学江苏行动计划》(2014—2020年),计划中明确要求“加强队伍建设。高校根据留学生规模确定留学生管理机构岗位职数,配好、配齐、配足留学生管理干部,辅导教师与在校留学生总数比例不低于1:120。”这对留学生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为留学生辅导员专职化提供了政策支持。
1.专职留学生辅导员符合留学生需求
在国外,学生们遇到问题时通常向各类职能部门求助,学校会设有专门的课业顾问、学术顾问、社交顾问、心理和情感顾问、就业顾问等。美国辅导员协会将辅导员的角色确定为心理辅导师、职业辅导师和社会化辅导师,将辅导员的工作具体划分为日常事务管理专业化和学生服务专业化[2]。而在中国,由于高校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的不同,留学生辅导员需要集这些功能于一体。留学生来到中国,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直接会导致留学生在语言、生活、精神、学习、社交等方面产生一系列不适应。这时留学生辅导员就成为他们最直接的寻求帮助的对象。
2.专职留学生辅导员符合“趋同化管理”模式
通过国家政策支持和高校多渠道的招生宣传,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但各高校留学生管理干部的人员配给、软硬件条件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留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上的压力日益显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对留学生采取“趋同化管理”,即将留学生纳入到学生工作的范畴,将中国学生管理的方式植入到留学生管理中,在保持留学生原有特色的同时,将原先留学生办公室的部分功能从中分离出来,由辅导员来承担,这种管理方式被认为是最贴近留学生的实际的一种方式[3]。高校可以选拔一定学历背景和知识结构的教师作为留学生辅导员进行系统化培训,统一管理。
三、留学生辅导员专职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1.缺乏政策支持,职业发展不明朗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院校辅导员队伍正在逐步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教育部已经出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教党[2013]9号)、《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等文件,高等院校大陆学生辅导员在队伍建设、职业规划、岗位职责等方面都已有很明确的定位和方向。而留学生辅导员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的应生之物,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导致其职业发展方向模糊、身份尴尬。目前不少从事留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教师仅仅是将其工作视为简单的事务性服务,缺乏职业认同和归属感,留学生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与成长路径尚未明晰[4]。随着“趋同化管理”的推进,有些高校逐渐将留学生辅导员纳入学工系统统一管理。但留学生辅导员与内地学生普通思政辅导员在工作要求、职能范围、绩效考核等方面有何差别,各高校也未有统一的标准。
2.缺乏专业化培训系统,职业素养难以统一
目前我国针对留学生日常管理的系统培训并不多,更没有关于留学生辅导员的业务培训。很多留学生辅导员都是被临时任命、直接上岗,加上大部分辅导员是兼职担任,对工作角色定位不清,职责范围难以把握。留学生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不尽相同,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加上留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较大,辅导员在和留学生打交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比大陆学生来的突出,这些问题往往涉及文化、心理、情感等方面。由于缺乏岗前系统化、专业化培训,留学生辅导员只能靠自己摸索,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积累经验。
现在有些高校越来越重视留学生辅导员的培训问题,会根据校内留学生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留学生辅导员开展相关的讲座和培训。但由于大多数的留学生辅导员是兼职,一旦自己的本职工作发生变动,便可能导致其无法继续担任留学生辅导员,此时便会由新的兼职辅导员接手,重新接受培训和积累经验。这是一种教育经验的资源浪费,直接造成留学生管理效率低下。
《留学中国计划》的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这就意味着各高校将要继续扩大招生数量,不断提升留学生服务管理水平。留学生辅导员专职化一方面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来明确岗位性质、职能范围,为留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另一方面需要高校加强留学生辅导员的培养培训、完善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疏通职业发展通道;同时也需要从事留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教师本人对岗位有合理的认识,明确角色定位和职业使命。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规范化、职业化的留学生辅导员队伍,才能实现我国高等院校对外教育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婧,王韫华.浅谈高等医学院校留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1. Vol.28 No.1:108-109。
[2]. 孔潭.借鉴国外经验加强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思想教育研究[J],2009年12月:163-165
[3]. 韩秀引.关于留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4年1月(中):23-27
[4]. 赵晓兰,鲁烨.国际化视域下留学生辅导员培育的困境与突破[J].江苏高教,2014年第2期:105-142。
作者简介: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管理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