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农村中小学教育面临的困境与选择
【作者】 孙 斌
【机构】 甘肃省成县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时下,中国农村中小学教育面临来自社会环境变迁、学校和教师 承担的工作内容及责任不断增加、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相对越来越差的困境,需要通过提高学校校长的办学自主权、适当减轻教师工作负担、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改善办学条件等措施加以改善
关键词:农村 教育 困境 选择
时下中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面临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大的社会环境来说:一方面,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大城市,形成农民工大军,一些富裕起来的人将孩子转入县城就读,有的孩子跟随父母打工被携带入城读书,有的被留给爷爷奶奶或亲属管照,有的父母离异或家庭变故导致孩子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些情况的存在引发了许多留在农村的孩子无依无靠、放任自流、我行我素、厌学等一些心理问题,学生对学习缺乏激情,面临着难教难管的局面,也使农村中小学 学生人数减少, 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人去楼空,十几到二十人左右的学校不断增加。这种局面,既造成农村中小学校人数变化大,办学的话人数又太少,不办的话又有学生,并校的活动群众又不满意,也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办学造成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许多中小学教师压力大,缺乏成就感,千方百计进城或另谋出路;另一方面,社会环境也影响着中小学教育特别是教师,安全问题是目前困扰农村中小学的一大致命因素:学生管的松了不出成绩,管的紧了又引发师生冲突,甚至家校冲突。比如,在体育课堂上,学生可能摔倒或擦伤皮肤,造成一些损伤。当学生行为习惯发生偏差,教师在批评教育的过程中稍有不慎,不但会造成学生逆反,甚至家长到学校大吵大闹,社会媒体大肆报道,添油加醋,把责任完全归咎于教师。这里面当然有教师工作艺术或和工作方法不恰当有关,但把一切责任都归于教师则有失公正,也给有的教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提供了借口。三是近几年教师工资没有与物价和公务员工资上涨同步,相对越来越低,且住房公积金、医疗公积金名义上是自愿的,实际上是硬扣,而且比例还不断上调,教师买房退不出来,贷款又非常难办,造成实际收入越来越低。
农村中小学内部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工作条件差、教师待遇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许多地方评先评优、教师提拔都从离城近或城里学校教师优先、名额多、机会多。而农村中小学则无人问津,使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心灰意冷,得过且过;二是随着国家对教育投资的增加,教师的工资待遇相对降低但工作职责增加了许多,比如:校园外学生的打架闹事、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的发放与管理、学生校外交通及其他突发事件、学生住宿管理、各种补助的造册发放等等本该社会化承担的事情,现在全都压在教师的头上,有的法律明文规定不该学校承担的项目也强加给教师,这还不包括教育教学过程中本身的教案、作业、教研、专业学习和各种名目繁多的培训,繁杂而又无休止地增加的工作量压得老师喘不过气来,筋疲力尽,有许多农村中小学校的班主任老师第二天都会喃喃自语“昨晚终于没有学生和学生家长打电话,又睡了一个安稳觉”,这充满无奈的叹息道出了老师们心力交瘁的生活;三是各种名目繁多的检查和评估,教师们为了应付检查与评估,必须准备许多的文档、台帐及相关资料,倾注大量的物力财力。笔者在地方中小学工作30余年,10年多前我仅知道把校长安排的工作做好就行。工作之余有许多时间研修教材和相关知识的学习,休息时间和学生聊聊天,手风琴拉上互动唱会歌儿,在师生交流中把需要注意的事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并不存在什么安全问题,师生反而关系反而融洽,事情少;20余年间记得好像几乎没有什么检查,偶尔听说某某书记,县长,局长来过,已经查了,评价很高。总之,中小学教师除了教育教学和参与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几乎没有别的什么事情,老师们都住在学校,学生的作业问题在吃饭聊天的过程中就能解决了。
农村中小学教育面临着以上诸多的问题,致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心力俱困,疲于奔命,也使得许多中小学教师心理扭曲,使得教师心理存在很多问题。试想,以扭曲的心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会造就一个什么样的学生?笔者作为在教育教学工作一线干了近30年的一名普通教师,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目前面临的现状,感触颇多。觉得农村中小学教育急需在许多方面加以改革。
首先,给农村中小学校长以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把农村中小学办学自主权和教育教学管理自主权还给校长。作为上级主管部门,选好用好校长就足够了,不需要越俎代庖,进行过多干涉。因为,一所学校的学生状况,校园周边的环境,教师状况,校长应该最清楚。还校长办学自主权,可以使校长能够依据自己学校的基本情况符合实际的去决策、去管理,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适用性。这就需要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检查和干预,还政于校长。
其次,想方设法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学校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教学,教学是教给学生知识,教给学生学生方法,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和相关的能力。教育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使学生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够使学生形成适应社会的品德和情操,行为与修养符合社会规范、符合社会的需要。教师的工作实际上主要就是教育教学兼学生在校的监护与管理。因为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不是万能的,许多像社会支助,营养餐工作,校外安全工作,学生住宿则需要一定的社会管理,或者增加定向编制,定向管理,社会成立相应的机构和组织去管理。把教师从各种与教育教学不相关的事情中解放出来,使其专心致志于教育教学工作。
第三,给予农村中小学教师一定的政策观照。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地域条件相对较差,教师待遇低,工作难度较大。为了鼓励农村中小学教师增加工作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在评先评优、职称评聘、工资待遇、选拔录用、调动升职等方面给与一定的政策倾向,让农村中小学教师受到实惠,(下转第73页)(上接第77页)让其有希望、有憧憬、有盼头,增强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能稳定农村的教师队伍。比如甘肃省陇南成县给农村中小学教师发交通补贴,评职称向农村教师增加名额,就很适用,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提高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厘清家庭,社会和学校的职责,让社会支持学校,理解学校。该学校承担的责任,学校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该社会,家庭承担的责任、不要施加于学校,如学生放学回家或上学途中发生的交通意外事故,应该由社会和家长承担,轻易不要施加于学校;学生在学校因玩耍或在体育课,课外活动中发生的意外事故,本着协商的方式解决,切记在校大吵大闹,甚至影响全校正常教学秩序。对师生之间因误会或工作方式造成的问题,理性地解决,不易动不动就解聘老师,开除校长。当然,属于教师有意或人品问题造成的恶意事件应严惩不怠。
第五,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办学、工作和生活条件,重视和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使其知识结构、工作艺术适应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农村中小学因为教师缺额大,人口少,许多教师工作忙,离不开。其校内因条件限制、图书阅览、网络媒体缺少或不通,时间长了造成知识老化、观念僵化、思维固化、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和学生变化的需要。工作中难免出现许多不协调的地方,造成出力不讨好的现象。通过办学条件、基础设施、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供更多的培训的机会,使其成长、发展、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作者简介:孙斌,甘肃省成县第二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陇南市拔尖人才、骨干教师
关键词:农村 教育 困境 选择
时下中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面临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大的社会环境来说:一方面,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大城市,形成农民工大军,一些富裕起来的人将孩子转入县城就读,有的孩子跟随父母打工被携带入城读书,有的被留给爷爷奶奶或亲属管照,有的父母离异或家庭变故导致孩子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些情况的存在引发了许多留在农村的孩子无依无靠、放任自流、我行我素、厌学等一些心理问题,学生对学习缺乏激情,面临着难教难管的局面,也使农村中小学 学生人数减少, 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人去楼空,十几到二十人左右的学校不断增加。这种局面,既造成农村中小学校人数变化大,办学的话人数又太少,不办的话又有学生,并校的活动群众又不满意,也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办学造成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许多中小学教师压力大,缺乏成就感,千方百计进城或另谋出路;另一方面,社会环境也影响着中小学教育特别是教师,安全问题是目前困扰农村中小学的一大致命因素:学生管的松了不出成绩,管的紧了又引发师生冲突,甚至家校冲突。比如,在体育课堂上,学生可能摔倒或擦伤皮肤,造成一些损伤。当学生行为习惯发生偏差,教师在批评教育的过程中稍有不慎,不但会造成学生逆反,甚至家长到学校大吵大闹,社会媒体大肆报道,添油加醋,把责任完全归咎于教师。这里面当然有教师工作艺术或和工作方法不恰当有关,但把一切责任都归于教师则有失公正,也给有的教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提供了借口。三是近几年教师工资没有与物价和公务员工资上涨同步,相对越来越低,且住房公积金、医疗公积金名义上是自愿的,实际上是硬扣,而且比例还不断上调,教师买房退不出来,贷款又非常难办,造成实际收入越来越低。
农村中小学内部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工作条件差、教师待遇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许多地方评先评优、教师提拔都从离城近或城里学校教师优先、名额多、机会多。而农村中小学则无人问津,使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心灰意冷,得过且过;二是随着国家对教育投资的增加,教师的工资待遇相对降低但工作职责增加了许多,比如:校园外学生的打架闹事、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的发放与管理、学生校外交通及其他突发事件、学生住宿管理、各种补助的造册发放等等本该社会化承担的事情,现在全都压在教师的头上,有的法律明文规定不该学校承担的项目也强加给教师,这还不包括教育教学过程中本身的教案、作业、教研、专业学习和各种名目繁多的培训,繁杂而又无休止地增加的工作量压得老师喘不过气来,筋疲力尽,有许多农村中小学校的班主任老师第二天都会喃喃自语“昨晚终于没有学生和学生家长打电话,又睡了一个安稳觉”,这充满无奈的叹息道出了老师们心力交瘁的生活;三是各种名目繁多的检查和评估,教师们为了应付检查与评估,必须准备许多的文档、台帐及相关资料,倾注大量的物力财力。笔者在地方中小学工作30余年,10年多前我仅知道把校长安排的工作做好就行。工作之余有许多时间研修教材和相关知识的学习,休息时间和学生聊聊天,手风琴拉上互动唱会歌儿,在师生交流中把需要注意的事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并不存在什么安全问题,师生反而关系反而融洽,事情少;20余年间记得好像几乎没有什么检查,偶尔听说某某书记,县长,局长来过,已经查了,评价很高。总之,中小学教师除了教育教学和参与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几乎没有别的什么事情,老师们都住在学校,学生的作业问题在吃饭聊天的过程中就能解决了。
农村中小学教育面临着以上诸多的问题,致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心力俱困,疲于奔命,也使得许多中小学教师心理扭曲,使得教师心理存在很多问题。试想,以扭曲的心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会造就一个什么样的学生?笔者作为在教育教学工作一线干了近30年的一名普通教师,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目前面临的现状,感触颇多。觉得农村中小学教育急需在许多方面加以改革。
首先,给农村中小学校长以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把农村中小学办学自主权和教育教学管理自主权还给校长。作为上级主管部门,选好用好校长就足够了,不需要越俎代庖,进行过多干涉。因为,一所学校的学生状况,校园周边的环境,教师状况,校长应该最清楚。还校长办学自主权,可以使校长能够依据自己学校的基本情况符合实际的去决策、去管理,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适用性。这就需要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检查和干预,还政于校长。
其次,想方设法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学校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教学,教学是教给学生知识,教给学生学生方法,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和相关的能力。教育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使学生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够使学生形成适应社会的品德和情操,行为与修养符合社会规范、符合社会的需要。教师的工作实际上主要就是教育教学兼学生在校的监护与管理。因为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不是万能的,许多像社会支助,营养餐工作,校外安全工作,学生住宿则需要一定的社会管理,或者增加定向编制,定向管理,社会成立相应的机构和组织去管理。把教师从各种与教育教学不相关的事情中解放出来,使其专心致志于教育教学工作。
第三,给予农村中小学教师一定的政策观照。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地域条件相对较差,教师待遇低,工作难度较大。为了鼓励农村中小学教师增加工作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在评先评优、职称评聘、工资待遇、选拔录用、调动升职等方面给与一定的政策倾向,让农村中小学教师受到实惠,(下转第73页)(上接第77页)让其有希望、有憧憬、有盼头,增强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能稳定农村的教师队伍。比如甘肃省陇南成县给农村中小学教师发交通补贴,评职称向农村教师增加名额,就很适用,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提高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厘清家庭,社会和学校的职责,让社会支持学校,理解学校。该学校承担的责任,学校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该社会,家庭承担的责任、不要施加于学校,如学生放学回家或上学途中发生的交通意外事故,应该由社会和家长承担,轻易不要施加于学校;学生在学校因玩耍或在体育课,课外活动中发生的意外事故,本着协商的方式解决,切记在校大吵大闹,甚至影响全校正常教学秩序。对师生之间因误会或工作方式造成的问题,理性地解决,不易动不动就解聘老师,开除校长。当然,属于教师有意或人品问题造成的恶意事件应严惩不怠。
第五,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办学、工作和生活条件,重视和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使其知识结构、工作艺术适应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农村中小学因为教师缺额大,人口少,许多教师工作忙,离不开。其校内因条件限制、图书阅览、网络媒体缺少或不通,时间长了造成知识老化、观念僵化、思维固化、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和学生变化的需要。工作中难免出现许多不协调的地方,造成出力不讨好的现象。通过办学条件、基础设施、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供更多的培训的机会,使其成长、发展、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作者简介:孙斌,甘肃省成县第二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陇南市拔尖人才、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