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谈政治科教学知识渗透问题
【作者】 张前龙
【机构】 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分学科教学的合理性在于通过教学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学科能力,提升学科素养。然而分科教学却出现了与社会经济和教育自身的发展不相适应的一些问题,需要各科教师通过学科渗透来补其不足,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教学的社会功能。在此,谈谈政治科教学知识渗透问题。
关键词:政治科 知识渗透 做法
政治科教学知识渗透是指政治学科之外的其它学科相关知识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也就是说,政治课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觉地利用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为政治课教学服务,打破学科的壁垒,通联广达,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分科教学的合理性是不言而喻的,但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自身的发展也暴露出一定的弊端。分科教学导致不同科学教师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他们彼此都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视为最重要的,从而导致学校教学不合理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学生……负担越来越重,教学越来越脱离实际生活。”学科利益至上性形成的学科本位主义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特别是高考科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各自为战,不遗余力地抢占学生的学习时间,甚至排挤了非高考科目的教学。一切为了本学科的高考成绩成为许多教师不变的信条,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影响到他们的全面发展。分科教学影响到教育改革的深入,在目前分科教学的格局下,教育行政部门的减负政策和措施难以落实,素质教育在很多学校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这势必影响到教育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最终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政治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摆脱学科本位主义思想的束缚,在立足于政治科教学的同时自觉地进行学科知识渗透,克服分科教学的弊端,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1、转变教学观念,增强渗透意识
政治课教师应站在时代的前沿,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出发,理性地分析分科教学的优劣,以便在政治课教学中扬长避短。教师应根据教材知识的关联性、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打破学科壁垒,自觉地利用相关学科的知识为政治课教学服务。如果教师采用渗透式教学,旁征博引,纵横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其它学科知识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调动他们听课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丰富政治课教学内容,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厚重感,有效解决教学中“假、大、空”的问题,同时,教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分析政治科的基本理论观点和解决相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政治科问题的能力。为此政治课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增强渗透意识,不能仅仅为了分数而教,更应该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而教。
2、寻求学科链接点,增强渗透的实效性
为了让学科渗透转变为现实,增强渗透的实效性,教师在课前应全面梳理政治科教材主干知识,看它们分别能够与哪几个学科的哪些知识形成对接,找到它们的链接点,创造一定的条件,将它们迁移过来。事实上,政治学科能够与其它学科进行链接的主干知识是非常多的,如以人为本思想。教师在分析以人为本思想的时候,不能仅仅满足于从政治学科角度来解读其思想内涵,还应从历史角度将其放到中外文化思想史中借助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来理解,帮助他们用发展的眼光和批判的态度来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进而深化学生对以人为本思想的认识。
3、立足于政治科教学,增强渗透的灵活性
在保证政治学科性质和培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教师应进行知识的重组,使政治课教学内容更好地体现出综合性的特征,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政治课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学科渗透不等于学科综合,因此教师不能因为强调渗透,而偏离政治学科的性质和方向。政治课教师在进行学科知识渗透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就其处理方式来讲,主要有三种情形:
政治学科中许多概念可借助于相关学科知识来解释。政治科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借助于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解释,特别是借助于语文基础知识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利用语文知识帮助学生理解部分概念,减轻教学负担。如《政治生活》中的“科学执政”等三个易混的重要概念,旧教材用了三个自然段分别解释其含义,新修订的教材虽然删去含义的解释,但仍然需要学生理解掌握。如果教师借助于语文知识和学生已学的政治生活知识,通过提出问题:什么是科学?或者符合什么样的条件就可以称之为科学?这里的“执”和“政”分别是什么意思?“政”与“依法行政”的“政”是否具有相同的含义?师生共同分析,那么学生往往就能够牢固地掌握“科学执政”的含义,同时很容易将它与另外两个概念区分开来。
借助于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来理解或论证政治科理论观点。政治科中的一些理论观点较为抽象,特别是哲学中的一些观点,学生理解更为困难,如果教师能够利用自然科学中的知识来分析,那么往往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如认识论中的“认识深化扩展和推移”的观点,教师可利用自然科学史知识即人类对火星认识的历程来帮助学生理解,使他们明白人类对火星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的永无止境的过程,这样的例证分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该观点的理解。
在学科训练中,做到以我为主,突出综合性。裴斯泰洛奇说过:“技能和能力唯有通过实际应用才能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教师应适当提供一定数量的跨学科综合题,让学生进行自主训练或者合作探究。如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相关材料,编制出几个开放式的题目:运用政治学科四个模块的相关知识分别为西部的发展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运用历史知识,谈谈美国西部开发对我国西部的发展有何借鉴之处?从区域地理角度,分析西部地区应该如何扬长避短地加快发展?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打破学科壁垒,调动其它学科的知识储备,增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综合思维能力。
4、加强教师间的协作,增强渗透的有效性
为了提高渗透的有效性,政治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其它学科教师的沟通、交流和协作。为此,教师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一、从政治科角度确定相关学科的哪些知识有必要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渗透的内容必须是其它学科中的基本知识和主干知识。其二、进一步共同研究渗透的方式和角度,以提高渗透的合理性。政治课教学只有找到渗透的连接点,选准渗透的最佳角度,采用合理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渗透式教学的价值。其三、共同进行综合训练的选材和题目的编制工作。如果政治教师闭门造车想当然地编制其它学科的题目则难以保证其科学性。加强协作,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师群体的集体智慧,而且能够提高政治课教学知识渗透的有效性,将学科渗透真正落到实处,做出实效。
在目前分科教学的背景下,我们不可能像德国那样实行合科教学,也没有必要像美国部分实验学校那样实行综合科教学,又难以做到协同教学所要求的全体教师都进行渗透式教学。在此情况下,政治课教师有必要站在政治科教学立场上,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科知识渗透的方式和方法,以更好地提高政治课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政治科 知识渗透 做法
政治科教学知识渗透是指政治学科之外的其它学科相关知识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也就是说,政治课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觉地利用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为政治课教学服务,打破学科的壁垒,通联广达,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分科教学的合理性是不言而喻的,但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自身的发展也暴露出一定的弊端。分科教学导致不同科学教师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他们彼此都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视为最重要的,从而导致学校教学不合理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学生……负担越来越重,教学越来越脱离实际生活。”学科利益至上性形成的学科本位主义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特别是高考科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各自为战,不遗余力地抢占学生的学习时间,甚至排挤了非高考科目的教学。一切为了本学科的高考成绩成为许多教师不变的信条,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影响到他们的全面发展。分科教学影响到教育改革的深入,在目前分科教学的格局下,教育行政部门的减负政策和措施难以落实,素质教育在很多学校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这势必影响到教育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最终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政治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摆脱学科本位主义思想的束缚,在立足于政治科教学的同时自觉地进行学科知识渗透,克服分科教学的弊端,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1、转变教学观念,增强渗透意识
政治课教师应站在时代的前沿,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出发,理性地分析分科教学的优劣,以便在政治课教学中扬长避短。教师应根据教材知识的关联性、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打破学科壁垒,自觉地利用相关学科的知识为政治课教学服务。如果教师采用渗透式教学,旁征博引,纵横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其它学科知识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调动他们听课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丰富政治课教学内容,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厚重感,有效解决教学中“假、大、空”的问题,同时,教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分析政治科的基本理论观点和解决相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政治科问题的能力。为此政治课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增强渗透意识,不能仅仅为了分数而教,更应该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而教。
2、寻求学科链接点,增强渗透的实效性
为了让学科渗透转变为现实,增强渗透的实效性,教师在课前应全面梳理政治科教材主干知识,看它们分别能够与哪几个学科的哪些知识形成对接,找到它们的链接点,创造一定的条件,将它们迁移过来。事实上,政治学科能够与其它学科进行链接的主干知识是非常多的,如以人为本思想。教师在分析以人为本思想的时候,不能仅仅满足于从政治学科角度来解读其思想内涵,还应从历史角度将其放到中外文化思想史中借助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来理解,帮助他们用发展的眼光和批判的态度来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进而深化学生对以人为本思想的认识。
3、立足于政治科教学,增强渗透的灵活性
在保证政治学科性质和培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教师应进行知识的重组,使政治课教学内容更好地体现出综合性的特征,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政治课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学科渗透不等于学科综合,因此教师不能因为强调渗透,而偏离政治学科的性质和方向。政治课教师在进行学科知识渗透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就其处理方式来讲,主要有三种情形:
政治学科中许多概念可借助于相关学科知识来解释。政治科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借助于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解释,特别是借助于语文基础知识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利用语文知识帮助学生理解部分概念,减轻教学负担。如《政治生活》中的“科学执政”等三个易混的重要概念,旧教材用了三个自然段分别解释其含义,新修订的教材虽然删去含义的解释,但仍然需要学生理解掌握。如果教师借助于语文知识和学生已学的政治生活知识,通过提出问题:什么是科学?或者符合什么样的条件就可以称之为科学?这里的“执”和“政”分别是什么意思?“政”与“依法行政”的“政”是否具有相同的含义?师生共同分析,那么学生往往就能够牢固地掌握“科学执政”的含义,同时很容易将它与另外两个概念区分开来。
借助于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来理解或论证政治科理论观点。政治科中的一些理论观点较为抽象,特别是哲学中的一些观点,学生理解更为困难,如果教师能够利用自然科学中的知识来分析,那么往往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如认识论中的“认识深化扩展和推移”的观点,教师可利用自然科学史知识即人类对火星认识的历程来帮助学生理解,使他们明白人类对火星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的永无止境的过程,这样的例证分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该观点的理解。
在学科训练中,做到以我为主,突出综合性。裴斯泰洛奇说过:“技能和能力唯有通过实际应用才能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教师应适当提供一定数量的跨学科综合题,让学生进行自主训练或者合作探究。如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相关材料,编制出几个开放式的题目:运用政治学科四个模块的相关知识分别为西部的发展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运用历史知识,谈谈美国西部开发对我国西部的发展有何借鉴之处?从区域地理角度,分析西部地区应该如何扬长避短地加快发展?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打破学科壁垒,调动其它学科的知识储备,增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综合思维能力。
4、加强教师间的协作,增强渗透的有效性
为了提高渗透的有效性,政治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其它学科教师的沟通、交流和协作。为此,教师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一、从政治科角度确定相关学科的哪些知识有必要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渗透的内容必须是其它学科中的基本知识和主干知识。其二、进一步共同研究渗透的方式和角度,以提高渗透的合理性。政治课教学只有找到渗透的连接点,选准渗透的最佳角度,采用合理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渗透式教学的价值。其三、共同进行综合训练的选材和题目的编制工作。如果政治教师闭门造车想当然地编制其它学科的题目则难以保证其科学性。加强协作,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师群体的集体智慧,而且能够提高政治课教学知识渗透的有效性,将学科渗透真正落到实处,做出实效。
在目前分科教学的背景下,我们不可能像德国那样实行合科教学,也没有必要像美国部分实验学校那样实行综合科教学,又难以做到协同教学所要求的全体教师都进行渗透式教学。在此情况下,政治课教师有必要站在政治科教学立场上,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科知识渗透的方式和方法,以更好地提高政治课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