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数学教学中慎用反例,以免弄巧成拙
【作者】 黄永利 刘洪钦 王 代
【机构】 山东潍坊坊子区黄旗堡街道教管中心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反例是与正例相对立的,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认识对象,也是学生认知建构中常常出现的中间形态。没有反例的衬托,正确的知识不易凸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不易到位。但我们不能单靠反例去进行正面的数学教学,反例运用不当或无原则的频繁过多使用,都会弄巧成拙造成不可避免的错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对于反例使用,贵在巧妙。只有巧妙使用,反例才能对学生的智力活动起到定向纠错、提炼升华的作用。反例运用要慎之再慎!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在某些环节中设计一些反例,诱导学生去思考,最终想达到自相矛盾,让学生进一步正确理解所受内容,其实有很多时候也不尽然,事情会向着相反的结果发展,在某些新授课中,学生对于课堂的新的知识点认知上掌握上本来就很累,连贯性又不是很强,结果在反例诱导下,往往会钻到牛角尖里去,形成错误的定势,其结果是不但没达到预定效果,反而会因此而形成的错误定势无法逆转。
正确认识反例运用的危害性和副作用,数学教学中慎重运用反例,以免弄巧成拙。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一些教师把自己事先准备的各种题型容易错误的地方,在讲完“正例”之后就全部呈现讲给学生,却事与愿违,学生作业和练习中出错之处刚好就是教师多讲多练极力避免的。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合理把握好反例教学的“度”。实习的经验表明:反例教学中要切忌三大过错。
过早进行出示反例,易导致主次颠倒、喧宾夺主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以习题的正面为主,先正面后反面,即教学重点要放在正面训练上,然后对其精讲细练,等到学生能够很好地领会和理解正面习题后,再抓住时机出示反例。比如,在学习“函数”的概念时,不能正确区分函数与代数式之间的不同点,发生同一性混淆。所以数学反例不适合过早出示,因为,学生对“对应”的意义还未完全领会。教师应该在正面教学后再出示反例,学生可以马上认出其错误之处,并能提出怎样纠正。这样才能起到让学生从反面接受知识经验。
经常强调反例,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
学生的思维品质存在不同之处,一些同学接受能力较差,对新知识的学习与体会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逐渐消化吸收的过程。频繁强调反例,容易给学生发出错误信号:你无时不刻都会出错!豪无疑问会使学生认为自己做题时出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削弱学生自信心。
频繁使用反例,不符合记忆规律
学生的识记目的和任务大多是由教师提出,这不能完全适应他们的学习。为了促进学生有意识的发展,老师应该逐渐要求儿童自觉、独立地提出识记的任务,由被动识记转为主动识记,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频繁地出示数学反例进行教学,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正所谓该记的没记住,不该记的全记住了。
综上所述,教师在反例教学中必须科学分析与合理把握反例教学的最佳时机,使反例真正起到“举一反三”的功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探索命题时,一要注意避免以偏概全,二要学会用辨证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但事实上,列举反例的想法并非灵光一闪,它是运用辨证思维的必然结果。原因有二:第一,举反例是证明否定性命题的常用方法;第二,如果特殊不成立,那么一般必不成立。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精心选择素材,并且把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不失时机地渗透于解题过程中,那么就可以使小学生更学会理解掌握特殊化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用辨证的思维方法认识数学。
数学反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手段,推动数学向前发展,开辟了数学领域的一片新天地。反例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使用价值,教师应该要学会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地利用好反例,去挖掘它的潜在价值,真正为数学课堂教学服务。数学教师要善于正确运用反例,同事谨慎选择,合理运用,设置适当的反例可以使正确的知识凸现、明晰,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的深刻。让我们正确运用反例教学,扬长避短,彰显它的“魅力”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在某些环节中设计一些反例,诱导学生去思考,最终想达到自相矛盾,让学生进一步正确理解所受内容,其实有很多时候也不尽然,事情会向着相反的结果发展,在某些新授课中,学生对于课堂的新的知识点认知上掌握上本来就很累,连贯性又不是很强,结果在反例诱导下,往往会钻到牛角尖里去,形成错误的定势,其结果是不但没达到预定效果,反而会因此而形成的错误定势无法逆转。
正确认识反例运用的危害性和副作用,数学教学中慎重运用反例,以免弄巧成拙。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一些教师把自己事先准备的各种题型容易错误的地方,在讲完“正例”之后就全部呈现讲给学生,却事与愿违,学生作业和练习中出错之处刚好就是教师多讲多练极力避免的。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合理把握好反例教学的“度”。实习的经验表明:反例教学中要切忌三大过错。
过早进行出示反例,易导致主次颠倒、喧宾夺主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以习题的正面为主,先正面后反面,即教学重点要放在正面训练上,然后对其精讲细练,等到学生能够很好地领会和理解正面习题后,再抓住时机出示反例。比如,在学习“函数”的概念时,不能正确区分函数与代数式之间的不同点,发生同一性混淆。所以数学反例不适合过早出示,因为,学生对“对应”的意义还未完全领会。教师应该在正面教学后再出示反例,学生可以马上认出其错误之处,并能提出怎样纠正。这样才能起到让学生从反面接受知识经验。
经常强调反例,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
学生的思维品质存在不同之处,一些同学接受能力较差,对新知识的学习与体会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逐渐消化吸收的过程。频繁强调反例,容易给学生发出错误信号:你无时不刻都会出错!豪无疑问会使学生认为自己做题时出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削弱学生自信心。
频繁使用反例,不符合记忆规律
学生的识记目的和任务大多是由教师提出,这不能完全适应他们的学习。为了促进学生有意识的发展,老师应该逐渐要求儿童自觉、独立地提出识记的任务,由被动识记转为主动识记,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频繁地出示数学反例进行教学,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正所谓该记的没记住,不该记的全记住了。
综上所述,教师在反例教学中必须科学分析与合理把握反例教学的最佳时机,使反例真正起到“举一反三”的功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探索命题时,一要注意避免以偏概全,二要学会用辨证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但事实上,列举反例的想法并非灵光一闪,它是运用辨证思维的必然结果。原因有二:第一,举反例是证明否定性命题的常用方法;第二,如果特殊不成立,那么一般必不成立。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精心选择素材,并且把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不失时机地渗透于解题过程中,那么就可以使小学生更学会理解掌握特殊化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用辨证的思维方法认识数学。
数学反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手段,推动数学向前发展,开辟了数学领域的一片新天地。反例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使用价值,教师应该要学会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地利用好反例,去挖掘它的潜在价值,真正为数学课堂教学服务。数学教师要善于正确运用反例,同事谨慎选择,合理运用,设置适当的反例可以使正确的知识凸现、明晰,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的深刻。让我们正确运用反例教学,扬长避短,彰显它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