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切入点
【作者】 张振锋
【机构】 福建福安市德艺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经验深刻地告诉我们,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只有不断努力,调动积极因素,使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才能进一步促进他们去努力探索、积极思维,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试图从我在教学中的点滴做法进行阐述:沟通师生情感;巧设教学导入语;创设问题情境;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关键词:新课程 培养兴趣 师生情感 个别辅导 情境创设
兴趣是人类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一种学习品质,是学习的动力源泉。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不断努力,调动积极因素,使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才能进一步促进他们去努力探索、积极思维,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数学教学中怎样使学生用丰富的想象积极思维,对那些单调、枯燥的数学感兴趣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沟通师生情感
首先,课堂上多给学生鼓励。作为一名学生,他们既是学习的主人,又是知识的接受者,我们不仅是他们的老师,还是他们的长辈,还要做他们的朋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我都能给予学生全面、公正的评价,有的学生即便回答错误或回答不上来,我也会耐心诱导,及时点拨,并抓住某一处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比如“你的回答声音很大,很自信”,“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切入点”等。有句成语“爱屋及乌”,是比喻爱一个人会连到与其有关的事物。如果学生对教师产生好的情感,就一定会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形成一股积极的力量,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其次,课堂上多创造机会让学生“演”。 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当“张艺谋”,不当“巩俐”,要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我的具体方法是:有计划地组织小组讨论,养成从不同角度、从正面、从反面、从逆向等去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不断探究、验证。学生们各抒己见,见仁见智,喷发出创造的火花,有了独创的见解,充分体现了创新教育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曾经在初三的复习阶段碰到2009年广西南宁的一道中考题:正整数按图8的规律排列.请写出第20行,第21列的数字 .
学生思考讨论后,一个我班上数学思维很好刘某举手回答道:“按照行列的规律,先判断第21列的第一个数是20的平方加上1,然后第20行就是往下加上19,结果得420。”此时大家都为刘某鼓掌,我也表扬:“刘某同学的思维敏捷就敏捷在能善于观察并大胆猜想,他的关键在于第一步能发现行列的规律:每行的第一个都是行数的平方,而每一列的第一个都是前一行第一个数加1,第二步发现每一列往下是依次加1。谢谢你!”我话刚说完,又有另一组的一个代表缪某举手回答:“顺着刚才刘某的思路,也可以先找到第21行的第一个数是21的平方是441,接着第21行第21列是往右减去20得421,最后再往上减去1就得到第20行第21列的数是420了。”“好啊,我要的就是大家的这种积极思考,举一反三的学习气氛,大家掌声送给刘某同学。”我高兴的说道,接着我又问道:“还有其他方法吗?”班级一片寂静。过了一会儿,“好了,没有其他思路,那么……”我正准备接着讲下面的一道题目,“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不知道对不对,我算的结果也会等于420。”章某举手打断了我的话,这时全班同学“唰”的一下都转向了章某并且用惊讶的眼光看着他(因为章某的平时成绩经常不及格,在这样的技巧性题目面前从来也不敢发言),章某羞答答地说“我是看第一行第二列的数是2,第二行第三列的数是6,第三行第四列的数是12,……,我突然发现那些数都是相应的行数与列数的乘积,所以我就猜想第20行第21列的数是20乘以21等于420,我就这样想的,不知道对不对。”“天哪,这方法太棒了,太神奇了,这方法既快速又准确,谢老师根本就没想到。”我竖起大拇指,话音刚落,全班自发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样的课堂充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了富有创造性和轻松的互动气氛。
再次,课后积极开展个别辅导。个别辅导是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的有效办法。有的老师这么想:我把学生每天作业中的普遍错误都在课堂上给讲评了,还要个别辅导干嘛。但我并不这么认为:首先由于个体差异,有的学生还没听懂,我们还需进行学法指导和解题思路引导;其次通过个别辅导让孩子们感觉到老师在时刻关心他、关注他,不断触动他们的心灵,让他们自发一种学好数学的兴趣和冲动。我班上的一个学困生曾经在语文老师的作文中写到:“谢老师经常在课外辅导我,对我格外关注,这种关注明显提升了我的自我形象,使我重新对数学充满了兴趣,同时有了勇气和信心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好数学。”教师经常对学生个别辅导能不断的培养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在一个关爱的环境中的归属感,使孩子从厌学转变为乐学、爱学到会学。
二、巧设教学导入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导入语是架在师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成功的导入语如同缓缓拉开的序幕,吸引学生不眨眼的观看,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例如:
在《一次函数图像的运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片段:
师:同学们,我希望我们的课堂轻松愉悦!《龟兔赛跑》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童话故事,谁来讲一讲,让大家轻松一下!(旨在通过学生讲大家熟悉的童话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个轻松地上课氛围。)
生:讲故事(学生讲的声情并茂 )
师:讲的太棒了,掌声送给他!同学们,听了这个童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生:…………………….
师:同学们,我们在得到教育的同时,你们可曾想过故事背后有关的数学问题呢?
生:???
师:前面我们学了一次函数的性质和一次函数的图像,老师现在把乌龟、兔子行走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用一次函数的图像表示出来,请大家注意观察(多媒体显示图像)。片刻后,老师提出问题:……
对于提出的这些问题,学生有龟兔赛跑的故事作为背景,再加入自己的思考,表现的非常积极,特别是中下层次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回答非常踊跃,我都给予充分的表扬与肯定,让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滋味。
三、努力创设情境
所谓情境是指人的主观心理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所构成的情与境的总和。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一堂课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学生听讲的情绪。因此,如果把学生当做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设置一个适当的数学环境或数学情境,利用学生对环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研究,而不是被动地接收,这样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
在讲授等于多少的内容时,学生经常不注意“用绝对值过渡”来进行保护,即,易犯的错误,我通过创设幽默情境,使学生对这一问题加深理解,减少或避免错误。可以这样告诉学生:要简化,得先让从屋里(根号)走到院子里(绝对值),如何出院子,得看的身体如何(非负数或负数),“身体好的”()就直接从院里走出来,“体质差的”()就必须戴上一条围巾(负号—)才能走出院子,否则“小心着凉”。
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认识100万》中的“为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充分感受100万”时,我课前创设了四个生活情境:第一组主题:“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准备计算100万棵树能绿化多少平方米土地?相当于多少个我们的操场那么大?第二组主题:“知识就是财富”。准备计算100万本数学书摞在一起有多高?相当于几层楼高?第三组主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准备估测自己的步长,计算100万步大约有多长?相当于在我们操场走几圈?第四组主题:“节约用水,保护自然资源”。准备计算100万滴水有多少立方米?相当于多少瓶矿泉水?这样,我把实验项目由教室转向户外,增加了问题的开放性和生活化,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打下基础。另外,还刻意给每个活动项目都赋予了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无形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同时让学生联想到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使比较枯燥的数据显得更亲切易于接受。
四、捕捉学生“闪光点”
初中的学生自尊心很强,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让他们感到“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快乐。特别是后进生,教师更应该捕捉其闪光点,给他创造一个发挥长处的机会,然后及时表扬,让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这样,他就会想到积极上进,不给老师和同学们丢脸。例如:我班上的李某某同学,学习成绩一直很差,而且上课又经常发呆、打瞌睡。有一次,我在检查数学课课精炼的订正情况时,破天荒的发现他这次订正的特别工整、详细认真,当时我马上抓住时机大加表扬:“李某某同学订正的非常认真详细、工整,而且都用我要求的红笔。这说明他课堂注意力集中,及时记笔记且课后肯花时间。”从那以后的几天时间里,他听课都特别注意记笔记,基本上没发现发呆和打瞌睡。没过几天,又有一次在下课时间,我居然发现他拿着数学课课精炼坐在陈某某的旁边问问题,我当时心里很是高兴,因此又在第二天的课上很夸张地表扬了他的学习态度和钻研精神,而且要求其他同学要向他学习。经过这两次表扬后,他意识到谢老师对他的信任,从此改掉了上课发呆和打瞌睡的坏毛病,对数学越来越兴趣、学习积极性也越来越高,现在的数学成绩也由原来的三十分左右跃到七八十分了。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经验深刻地告诉我们,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各种途径培养师生情感和引导学生学习,不断激励其内在动机,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寓教于乐,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提高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
2、人民交通出版社《新世纪中国教育文论》
关键词:新课程 培养兴趣 师生情感 个别辅导 情境创设
兴趣是人类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一种学习品质,是学习的动力源泉。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不断努力,调动积极因素,使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才能进一步促进他们去努力探索、积极思维,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数学教学中怎样使学生用丰富的想象积极思维,对那些单调、枯燥的数学感兴趣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沟通师生情感
首先,课堂上多给学生鼓励。作为一名学生,他们既是学习的主人,又是知识的接受者,我们不仅是他们的老师,还是他们的长辈,还要做他们的朋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我都能给予学生全面、公正的评价,有的学生即便回答错误或回答不上来,我也会耐心诱导,及时点拨,并抓住某一处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比如“你的回答声音很大,很自信”,“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切入点”等。有句成语“爱屋及乌”,是比喻爱一个人会连到与其有关的事物。如果学生对教师产生好的情感,就一定会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形成一股积极的力量,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其次,课堂上多创造机会让学生“演”。 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当“张艺谋”,不当“巩俐”,要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我的具体方法是:有计划地组织小组讨论,养成从不同角度、从正面、从反面、从逆向等去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不断探究、验证。学生们各抒己见,见仁见智,喷发出创造的火花,有了独创的见解,充分体现了创新教育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曾经在初三的复习阶段碰到2009年广西南宁的一道中考题:正整数按图8的规律排列.请写出第20行,第21列的数字 .
学生思考讨论后,一个我班上数学思维很好刘某举手回答道:“按照行列的规律,先判断第21列的第一个数是20的平方加上1,然后第20行就是往下加上19,结果得420。”此时大家都为刘某鼓掌,我也表扬:“刘某同学的思维敏捷就敏捷在能善于观察并大胆猜想,他的关键在于第一步能发现行列的规律:每行的第一个都是行数的平方,而每一列的第一个都是前一行第一个数加1,第二步发现每一列往下是依次加1。谢谢你!”我话刚说完,又有另一组的一个代表缪某举手回答:“顺着刚才刘某的思路,也可以先找到第21行的第一个数是21的平方是441,接着第21行第21列是往右减去20得421,最后再往上减去1就得到第20行第21列的数是420了。”“好啊,我要的就是大家的这种积极思考,举一反三的学习气氛,大家掌声送给刘某同学。”我高兴的说道,接着我又问道:“还有其他方法吗?”班级一片寂静。过了一会儿,“好了,没有其他思路,那么……”我正准备接着讲下面的一道题目,“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不知道对不对,我算的结果也会等于420。”章某举手打断了我的话,这时全班同学“唰”的一下都转向了章某并且用惊讶的眼光看着他(因为章某的平时成绩经常不及格,在这样的技巧性题目面前从来也不敢发言),章某羞答答地说“我是看第一行第二列的数是2,第二行第三列的数是6,第三行第四列的数是12,……,我突然发现那些数都是相应的行数与列数的乘积,所以我就猜想第20行第21列的数是20乘以21等于420,我就这样想的,不知道对不对。”“天哪,这方法太棒了,太神奇了,这方法既快速又准确,谢老师根本就没想到。”我竖起大拇指,话音刚落,全班自发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样的课堂充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了富有创造性和轻松的互动气氛。
再次,课后积极开展个别辅导。个别辅导是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的有效办法。有的老师这么想:我把学生每天作业中的普遍错误都在课堂上给讲评了,还要个别辅导干嘛。但我并不这么认为:首先由于个体差异,有的学生还没听懂,我们还需进行学法指导和解题思路引导;其次通过个别辅导让孩子们感觉到老师在时刻关心他、关注他,不断触动他们的心灵,让他们自发一种学好数学的兴趣和冲动。我班上的一个学困生曾经在语文老师的作文中写到:“谢老师经常在课外辅导我,对我格外关注,这种关注明显提升了我的自我形象,使我重新对数学充满了兴趣,同时有了勇气和信心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好数学。”教师经常对学生个别辅导能不断的培养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在一个关爱的环境中的归属感,使孩子从厌学转变为乐学、爱学到会学。
二、巧设教学导入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导入语是架在师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成功的导入语如同缓缓拉开的序幕,吸引学生不眨眼的观看,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例如:
在《一次函数图像的运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片段:
师:同学们,我希望我们的课堂轻松愉悦!《龟兔赛跑》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童话故事,谁来讲一讲,让大家轻松一下!(旨在通过学生讲大家熟悉的童话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个轻松地上课氛围。)
生:讲故事(学生讲的声情并茂 )
师:讲的太棒了,掌声送给他!同学们,听了这个童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生:…………………….
师:同学们,我们在得到教育的同时,你们可曾想过故事背后有关的数学问题呢?
生:???
师:前面我们学了一次函数的性质和一次函数的图像,老师现在把乌龟、兔子行走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用一次函数的图像表示出来,请大家注意观察(多媒体显示图像)。片刻后,老师提出问题:……
对于提出的这些问题,学生有龟兔赛跑的故事作为背景,再加入自己的思考,表现的非常积极,特别是中下层次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回答非常踊跃,我都给予充分的表扬与肯定,让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滋味。
三、努力创设情境
所谓情境是指人的主观心理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所构成的情与境的总和。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一堂课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学生听讲的情绪。因此,如果把学生当做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设置一个适当的数学环境或数学情境,利用学生对环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研究,而不是被动地接收,这样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
在讲授等于多少的内容时,学生经常不注意“用绝对值过渡”来进行保护,即,易犯的错误,我通过创设幽默情境,使学生对这一问题加深理解,减少或避免错误。可以这样告诉学生:要简化,得先让从屋里(根号)走到院子里(绝对值),如何出院子,得看的身体如何(非负数或负数),“身体好的”()就直接从院里走出来,“体质差的”()就必须戴上一条围巾(负号—)才能走出院子,否则“小心着凉”。
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认识100万》中的“为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充分感受100万”时,我课前创设了四个生活情境:第一组主题:“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准备计算100万棵树能绿化多少平方米土地?相当于多少个我们的操场那么大?第二组主题:“知识就是财富”。准备计算100万本数学书摞在一起有多高?相当于几层楼高?第三组主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准备估测自己的步长,计算100万步大约有多长?相当于在我们操场走几圈?第四组主题:“节约用水,保护自然资源”。准备计算100万滴水有多少立方米?相当于多少瓶矿泉水?这样,我把实验项目由教室转向户外,增加了问题的开放性和生活化,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打下基础。另外,还刻意给每个活动项目都赋予了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无形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同时让学生联想到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使比较枯燥的数据显得更亲切易于接受。
四、捕捉学生“闪光点”
初中的学生自尊心很强,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让他们感到“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快乐。特别是后进生,教师更应该捕捉其闪光点,给他创造一个发挥长处的机会,然后及时表扬,让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这样,他就会想到积极上进,不给老师和同学们丢脸。例如:我班上的李某某同学,学习成绩一直很差,而且上课又经常发呆、打瞌睡。有一次,我在检查数学课课精炼的订正情况时,破天荒的发现他这次订正的特别工整、详细认真,当时我马上抓住时机大加表扬:“李某某同学订正的非常认真详细、工整,而且都用我要求的红笔。这说明他课堂注意力集中,及时记笔记且课后肯花时间。”从那以后的几天时间里,他听课都特别注意记笔记,基本上没发现发呆和打瞌睡。没过几天,又有一次在下课时间,我居然发现他拿着数学课课精炼坐在陈某某的旁边问问题,我当时心里很是高兴,因此又在第二天的课上很夸张地表扬了他的学习态度和钻研精神,而且要求其他同学要向他学习。经过这两次表扬后,他意识到谢老师对他的信任,从此改掉了上课发呆和打瞌睡的坏毛病,对数学越来越兴趣、学习积极性也越来越高,现在的数学成绩也由原来的三十分左右跃到七八十分了。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经验深刻地告诉我们,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各种途径培养师生情感和引导学生学习,不断激励其内在动机,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寓教于乐,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提高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
2、人民交通出版社《新世纪中国教育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