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科技馆解说员的多样化角色
【作者】 罗 琴
【机构】 贵州省贵阳市贵州科技馆培训中心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很多人认为,科技馆解说员只要熟悉解说词,熟悉展品操作就可以了,“解说”没什么学问。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作为科技馆解说员,在进行科普讲解的同时,实际上就实施了“科普教育”的传播行为。在实施科普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出于主导地位的无疑是作为传播主体的解说员,因此,解说员对自身讲解角色的定位准确与否,都会对整个讲解效果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科技馆;解说员;解说角色
很多人认为,科技馆解说员只要熟悉解说词,熟悉展品操作就可以了,“解说”没什么学问。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作为科技馆解说员,在进行科普讲解的同时,实际上就实施了“科普教育”的传播行为。每一位解说员当然都希望的每一次讲解都是成功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并不是每一次讲解都能获得很好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从传播学的角度上看,我们就不难得到答案,“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过程,从发出信息到受众接受信息,中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环节和因素,每个环节或因素都可能对传播效果的形成发生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制约讲解效果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显然只有两个:传播者(解说员)和受众(参观者)。
《辞海》中对“参观”的定义是“实地观察”。那么,我们可以将“参观者”理解为“带着同一参观目的、实地参观具有一定数量的参观群体。”
在实施科普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出于主导地位的无疑是作为传播主体的解说员,因此,解说员对自身讲解角色的定位准确与否,都会对整个讲解效果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而要谈到解说员的“讲解角色”,首先就必须对作为传播对象的参观者进行全面而透彻的分析,这主要是因为“解说”作为一种传播行为,并不是单向性的“发射——接收”的过程,而是双向、互动的行为,因此,对参观者进行准确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大量的研究数据显示,即便是对同一件事物,对于不同的人都将产生不同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参观者虽然是整个讲解活动的信息接收者,但他们的个人经历与社会背景则可以决定他们对某件(或某类)展品的态度,因此,他们已不仅仅是单纯的传媒信息的使用者或消费者,而是讲解活动的参与者。
因此,解说员在讲解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参观者的重要性,从参观者的实际角度出发,准确定位自身角色,才能讲解的成功。
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特点,“解说员”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并不是单一的身份,而是一个多样化的职业角色。
1. 科普工作者
这是作为科技馆解说员与其它类型解说员最大的不同之处。所以,解说员要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科普讲解的方式,更好地为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根据调查,社会公众来到科技馆参观,除了希望能够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则是希望认识和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那么,要怎样才能既让公众接受科学,又能够让科学走近公众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规定:“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应当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这就给解说员的讲解指出了一条发展之路:第一,要对展品所包含的科技知识、科技信息进行文字加工,在内容上严格遵循科学准确的原则,不虚构、夸大,更不允许凭空捏造;其次,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通过自己的讲解,让科学走出神圣的殿堂,使其成为公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 教育工作者
一边是生涩难懂的科技知识,一边是普通大众,解说员要想做好科普教育工作,就必须借助“科普辅导员”这一特殊的“教师”身份,在先进科技与普通大众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除了熟悉解说词以及每一件展品的基本结构和原理,解说员还必须了解与该展品有关的科学技术、最新科技成果以及未来科技发展动向等相关知识,并有能力将复杂变简单、将抽象变形象、将枯燥变有趣,将无味变生动,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运用恰当的传播策略,以激发参观者探索、求知、研究、创新。
3.管理、示范者
或许有人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解说员怎么会担当这样的角色呢?但在解说过程中,解说员还真得发挥管理示范的作用。由于科技馆是公共科普教育场所,面对的对象不仅仅是中学生、小学生,而是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的社会公众,因此,组织管理就成为了整个讲解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讲解过程中,解说员要肩负起对参观者的管理、对展品的管理、对参观禁毒的管理等一系列工作。有时,为了能让参观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对重点展品有一个粗略的印象,就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组织和引导,这是,解说员就必须根据参观者的实际情况(如参观目的、参观时间等),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合适的参观路线,并对展品解说词进行合理的搭配和设计。另外,作为公众模仿和学习的榜样,解说员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教育公众,在讲解过程中正确操作展品,用无声的语言指导公众,及时纠正他们的不正当操作,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科学思维。
4.研究者角色
这里所指的“研究者”不仅要研究“物”(展品的科学原理),更要研究“人”(参观者)。前面提到,科普讲解时一种传播活动,但这种传播行为并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需要传播者(解说员)与受传者(参观者)之间进行“传播——反馈”的互动反应。“反馈”在传播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指“受传者对接受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①。因此,解说员要着重研究的是“参观者”。一般来说,来到科技馆参观的参观者在实施“参观”这一行为时会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能动性的选择,在参观的过程中,他们也会通过自己的表情、语言等将自己的感受反馈给解说员。由此可见,在讲解时,解说员并不是单纯的信息控制者,他还必须通过参观者反馈,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讲解状态。
由此可见,传播既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系统,传播者在该系统中常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角色,解说员只有通过平时多观察、勤思考,不断累积讲解经验,才能准确进行观众定位和自身角色定位,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解说风格。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9
关键词:科技馆;解说员;解说角色
很多人认为,科技馆解说员只要熟悉解说词,熟悉展品操作就可以了,“解说”没什么学问。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作为科技馆解说员,在进行科普讲解的同时,实际上就实施了“科普教育”的传播行为。每一位解说员当然都希望的每一次讲解都是成功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并不是每一次讲解都能获得很好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从传播学的角度上看,我们就不难得到答案,“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过程,从发出信息到受众接受信息,中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环节和因素,每个环节或因素都可能对传播效果的形成发生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制约讲解效果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显然只有两个:传播者(解说员)和受众(参观者)。
《辞海》中对“参观”的定义是“实地观察”。那么,我们可以将“参观者”理解为“带着同一参观目的、实地参观具有一定数量的参观群体。”
在实施科普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出于主导地位的无疑是作为传播主体的解说员,因此,解说员对自身讲解角色的定位准确与否,都会对整个讲解效果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而要谈到解说员的“讲解角色”,首先就必须对作为传播对象的参观者进行全面而透彻的分析,这主要是因为“解说”作为一种传播行为,并不是单向性的“发射——接收”的过程,而是双向、互动的行为,因此,对参观者进行准确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大量的研究数据显示,即便是对同一件事物,对于不同的人都将产生不同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参观者虽然是整个讲解活动的信息接收者,但他们的个人经历与社会背景则可以决定他们对某件(或某类)展品的态度,因此,他们已不仅仅是单纯的传媒信息的使用者或消费者,而是讲解活动的参与者。
因此,解说员在讲解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参观者的重要性,从参观者的实际角度出发,准确定位自身角色,才能讲解的成功。
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特点,“解说员”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并不是单一的身份,而是一个多样化的职业角色。
1. 科普工作者
这是作为科技馆解说员与其它类型解说员最大的不同之处。所以,解说员要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科普讲解的方式,更好地为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根据调查,社会公众来到科技馆参观,除了希望能够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则是希望认识和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那么,要怎样才能既让公众接受科学,又能够让科学走近公众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规定:“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应当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这就给解说员的讲解指出了一条发展之路:第一,要对展品所包含的科技知识、科技信息进行文字加工,在内容上严格遵循科学准确的原则,不虚构、夸大,更不允许凭空捏造;其次,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通过自己的讲解,让科学走出神圣的殿堂,使其成为公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 教育工作者
一边是生涩难懂的科技知识,一边是普通大众,解说员要想做好科普教育工作,就必须借助“科普辅导员”这一特殊的“教师”身份,在先进科技与普通大众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除了熟悉解说词以及每一件展品的基本结构和原理,解说员还必须了解与该展品有关的科学技术、最新科技成果以及未来科技发展动向等相关知识,并有能力将复杂变简单、将抽象变形象、将枯燥变有趣,将无味变生动,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运用恰当的传播策略,以激发参观者探索、求知、研究、创新。
3.管理、示范者
或许有人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解说员怎么会担当这样的角色呢?但在解说过程中,解说员还真得发挥管理示范的作用。由于科技馆是公共科普教育场所,面对的对象不仅仅是中学生、小学生,而是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的社会公众,因此,组织管理就成为了整个讲解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讲解过程中,解说员要肩负起对参观者的管理、对展品的管理、对参观禁毒的管理等一系列工作。有时,为了能让参观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对重点展品有一个粗略的印象,就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组织和引导,这是,解说员就必须根据参观者的实际情况(如参观目的、参观时间等),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合适的参观路线,并对展品解说词进行合理的搭配和设计。另外,作为公众模仿和学习的榜样,解说员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教育公众,在讲解过程中正确操作展品,用无声的语言指导公众,及时纠正他们的不正当操作,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科学思维。
4.研究者角色
这里所指的“研究者”不仅要研究“物”(展品的科学原理),更要研究“人”(参观者)。前面提到,科普讲解时一种传播活动,但这种传播行为并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需要传播者(解说员)与受传者(参观者)之间进行“传播——反馈”的互动反应。“反馈”在传播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指“受传者对接受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①。因此,解说员要着重研究的是“参观者”。一般来说,来到科技馆参观的参观者在实施“参观”这一行为时会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能动性的选择,在参观的过程中,他们也会通过自己的表情、语言等将自己的感受反馈给解说员。由此可见,在讲解时,解说员并不是单纯的信息控制者,他还必须通过参观者反馈,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讲解状态。
由此可见,传播既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系统,传播者在该系统中常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角色,解说员只有通过平时多观察、勤思考,不断累积讲解经验,才能准确进行观众定位和自身角色定位,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解说风格。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