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简论中学地理故事教学的价值与运用
【作者】 叶志平 孟丽红 刘金星
【机构】 赣南师范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地理学习观念,鼓励积极探究,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故事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热情,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促进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从而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能。
关键词:故事教学;地理教育;教学策略
地理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独立学科,跨人文社会与自然两大知识领域,是丰富学生认知结构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因此,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求教学创新,是现代地理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地理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的课题。中学阶段,运用教学艺术元素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趋向和创新的必然要求。其中故事教学法以独特的教学效果及较强的可操作性而备受中学地理教师的青睐及重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故事教学及其特征
故事教学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的一种手段,应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中学阶段,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和探究欲望,采用故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学科知识, 调动课堂氛围。在这种理念下, 故事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应用于教学过程的辅助性教学策略,例如通过故事导课、利用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某些抽象的概念等。一般情况下,故事教学应该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一是教学性。故事作为提升课堂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故事,故事教学都应具有一定的教学意义。过分追求故事的娱乐性与趣味性,故事教学的价值就难以体现及导致教学形式趋于庸俗化。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故事能很好地渗透德育与美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学科目标仍旧是故事教学基本出发点。因此故事所表达的情境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即应体现故事的辅助与促进教学的功能。二是情节性。情节是故事的灵魂,故事的人物与事件主要通过情节来展现,精彩的故事情节更能引发学生对故事内涵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通过故事中情节的发展联系教学, 同时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使学生对知识形成自我建构。另外,教学故事情节的精彩程度,是体现故事的美学价值的重要标准。三是启发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对故事的运用与选择上须考虑一定的目的性与启发性。故事的启发性旨在利用故事的情节让学生体验故事所承载的经验与价值,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故事教学的更高层次的教育目标,并不是简单地追求故事表面的趣味性,而是使故事所表达意蕴得到升华,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迁移,情操受到陶冶。
二地理故事的教学功能
故事是人类喜闻乐见的一种叙事形式,许多故事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在地理课堂中引入故事能让地理知识形象化与情境化,增加地理学习的趣味感,促进地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分析能力。
1 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人们常说,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故事的一大特点,便是能快速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思考。利用故事的这一特点可以运用到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如讲授“日界线”这一课题时,可以引入一对双胞胎经过日界线时出生的故事。为了让故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设问作为课前导入,如故意询问班里的同学有没有双胞胎,在激起学生的好奇感后,教师再引出故事主题:“一般情况下,先出生的是哥哥或姐姐,后出生是弟弟或妹妹。这里老师要告诉大家有这样的一对孪生兄弟,弟弟的年龄比哥哥大一岁!”。这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便会产生这样地疑问,弟弟怎么还会比哥哥大一岁呢? 在学生的好奇心达到最高点时,教师再来陈述故事的主要情节与疑问的答案: 由于船从日界线的东侧进入西侧时,哥哥和弟弟先后出生,而日界线的东侧比西侧要少一天,于是后出生的男婴倒成了哥哥。如果直接地讲授日界线知识,容易令学生对其产生一种抽象且难以识记的思维导向,而巧妙地运用这则地理故事,能很好展示日界线的主要作用与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日界线兴趣。
2促进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在中学地理课程中,季风和洋流知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季风和洋流的基本知识,通过故事形式进行启发教学是一个有效的策略。例如,讲授“北印度洋季风环流”时,学生容易混淆风向以及洋流、海水的流向,为了帮助学生记牢这些知识,引入郑和下西洋对季风和洋流的利用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教学案例。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中,多次选择在冬秋季节出发,夏季返航。那么郑和的船队在航行的时间上有什么“奥秘”?这样,学生情绪高、兴趣浓,很快会带着 “夏季返航,冬季出发”的疑问去分析问题去查寻答案。这些看似复杂的地理现象,通过与真实的历史事件巧妙地结合,能很好地促进了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3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地理知识体系特征具较强的整体性和空间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中学地理的学习中显得极其重要。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欲望,对外界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以故事为载体,利用故事自身的吸引力强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种探索新奇的学习情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促进地理探究式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新疆或印度一课时,以家喻户晓的电视剧《西游记》为切入点,并向学生讲述现实中玄奘的成长历程及列举向天竺取经时所遇到的困难,刺激学生对我的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的探索欲望。
三地理故事教学的实施策略
如果故事素材是实施故事教学之本,那么,适当的使用教学策略能让故事教学更加精彩,是有效的地理故事教学实施的关键。
1精心选择故事素材
实施故事教学的前提,地理教师首先要有选择地搜集到适合教学的故事素材。素材的选取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原有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注重选取情节生动、扣人心弦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学习欲望的故事。而富含知识养料及哲学道理的故事素材更能够增长学生见识、开阔学生视野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实践的欲望。因此,精心挑选好每一个故事素材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这样才能真正更好的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地理的教学效果。
2 注重对故事语言的转换改造,生动地叙述故事。
课堂教学语言应有思想性、科学性和表达方式的艺术性。地理故事教学语言同样应体现一定的特点:通俗易懂、精炼、生动形象、富有趣味。在故事的叙述中,教师禁忌照本宣科,应该在不偏失故事主旨的基础上,对故事加以整编和提炼,再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表述过程中语速要适中,即要求地理教师在表达故事的时候要让学生在听觉上能感受到流畅的词语。有了精彩的故事材料,成功的故事教学还需要地理教师富有节奏的表演张力加以配合。主要体现在地理教师在口语上表达要有层次,不能平铺直叙也不能一直高亢, 节奏上要把握得当,故事的讲述进程上要循序渐进,并注意故事的高潮和亮点部分,语音的大小要把持得当,必要时教师还可使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
3采用丰富多样的故事教学方法
一是口述法,口述式的方法具有灵活性较强的特点,这是一种最简单且最常用的故事表述方法。讲述内容需要教师表达清晰,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调度好课堂的节奏和气氛。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学生注意力会更加专注,对故事意蕴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另外,口述式故事教学的灵活性还体现在与其他教学工具配合使用,例如可以结合板书和多媒体加以辅助教学,使故事教学的效果更加突出。
二是互动合作法,合作法是利用课堂中的双向和多边的关系,促进教学中动态因子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故事教学以互动的形式进行,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消除隔膜,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配合能力和表达能力。互动式教学可以让个人或以小组形式开展,尽量让每位学生有讲述地理故事的机会,课后可以共同参与讨论评价,相互熏陶,共同进步。教师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设置相关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避免教师自己一直处于“独角戏”状态。
三是多煤体法,多媒体故事教学可以突破听觉上的限制,且立体感强。图文声像并茂,能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除此之外,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可以强化视听效果,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观看电影、纪录片等。相对于传统教学,多媒体可以通过视频形象生动地展示故事,是其他教学方法所不可代替的。
地理知识包含广泛,丰富的乡土人情为地理故事案例的积累提供了契机,也为教师的教学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故事教学,许多抽象的地理知识会变得形象具体,且能消除学生学习的焦虑感与紧张感,让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愉悦。
参考文献:
[1]曹艳,李红.论故事情境教学的意义及实施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2(3) : 50-52.
[2]李晴.中学地理教育学[M]. 科学出版社,2012, 9.
[3]孙菊如,陈春荣等.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
[4]陈亮,朱德全.学习体验的发生结构与教学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7 (11).
[5]王珩.教育故事研究[D].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2005.
[6]朱开炎.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4 (5).
[7]黄爱萍,唐小华.关于教育叙事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5 (2).
作者简介: 叶志平,男,广东河源人,河源市龙湖学校地理教师,现在赣南师范学院地理与规划学院脱产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理学科教学。
孟丽红,女,云南曲靖人,赣南师范学院地理与规划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
刘金星,男,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学院地理与规划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关键词:故事教学;地理教育;教学策略
地理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独立学科,跨人文社会与自然两大知识领域,是丰富学生认知结构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因此,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求教学创新,是现代地理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地理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的课题。中学阶段,运用教学艺术元素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趋向和创新的必然要求。其中故事教学法以独特的教学效果及较强的可操作性而备受中学地理教师的青睐及重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故事教学及其特征
故事教学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的一种手段,应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中学阶段,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和探究欲望,采用故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学科知识, 调动课堂氛围。在这种理念下, 故事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应用于教学过程的辅助性教学策略,例如通过故事导课、利用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某些抽象的概念等。一般情况下,故事教学应该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一是教学性。故事作为提升课堂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故事,故事教学都应具有一定的教学意义。过分追求故事的娱乐性与趣味性,故事教学的价值就难以体现及导致教学形式趋于庸俗化。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故事能很好地渗透德育与美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学科目标仍旧是故事教学基本出发点。因此故事所表达的情境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即应体现故事的辅助与促进教学的功能。二是情节性。情节是故事的灵魂,故事的人物与事件主要通过情节来展现,精彩的故事情节更能引发学生对故事内涵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通过故事中情节的发展联系教学, 同时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使学生对知识形成自我建构。另外,教学故事情节的精彩程度,是体现故事的美学价值的重要标准。三是启发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对故事的运用与选择上须考虑一定的目的性与启发性。故事的启发性旨在利用故事的情节让学生体验故事所承载的经验与价值,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故事教学的更高层次的教育目标,并不是简单地追求故事表面的趣味性,而是使故事所表达意蕴得到升华,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迁移,情操受到陶冶。
二地理故事的教学功能
故事是人类喜闻乐见的一种叙事形式,许多故事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在地理课堂中引入故事能让地理知识形象化与情境化,增加地理学习的趣味感,促进地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分析能力。
1 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人们常说,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故事的一大特点,便是能快速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思考。利用故事的这一特点可以运用到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如讲授“日界线”这一课题时,可以引入一对双胞胎经过日界线时出生的故事。为了让故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设问作为课前导入,如故意询问班里的同学有没有双胞胎,在激起学生的好奇感后,教师再引出故事主题:“一般情况下,先出生的是哥哥或姐姐,后出生是弟弟或妹妹。这里老师要告诉大家有这样的一对孪生兄弟,弟弟的年龄比哥哥大一岁!”。这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便会产生这样地疑问,弟弟怎么还会比哥哥大一岁呢? 在学生的好奇心达到最高点时,教师再来陈述故事的主要情节与疑问的答案: 由于船从日界线的东侧进入西侧时,哥哥和弟弟先后出生,而日界线的东侧比西侧要少一天,于是后出生的男婴倒成了哥哥。如果直接地讲授日界线知识,容易令学生对其产生一种抽象且难以识记的思维导向,而巧妙地运用这则地理故事,能很好展示日界线的主要作用与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日界线兴趣。
2促进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在中学地理课程中,季风和洋流知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季风和洋流的基本知识,通过故事形式进行启发教学是一个有效的策略。例如,讲授“北印度洋季风环流”时,学生容易混淆风向以及洋流、海水的流向,为了帮助学生记牢这些知识,引入郑和下西洋对季风和洋流的利用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教学案例。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中,多次选择在冬秋季节出发,夏季返航。那么郑和的船队在航行的时间上有什么“奥秘”?这样,学生情绪高、兴趣浓,很快会带着 “夏季返航,冬季出发”的疑问去分析问题去查寻答案。这些看似复杂的地理现象,通过与真实的历史事件巧妙地结合,能很好地促进了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3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地理知识体系特征具较强的整体性和空间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中学地理的学习中显得极其重要。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欲望,对外界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以故事为载体,利用故事自身的吸引力强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种探索新奇的学习情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促进地理探究式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新疆或印度一课时,以家喻户晓的电视剧《西游记》为切入点,并向学生讲述现实中玄奘的成长历程及列举向天竺取经时所遇到的困难,刺激学生对我的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的探索欲望。
三地理故事教学的实施策略
如果故事素材是实施故事教学之本,那么,适当的使用教学策略能让故事教学更加精彩,是有效的地理故事教学实施的关键。
1精心选择故事素材
实施故事教学的前提,地理教师首先要有选择地搜集到适合教学的故事素材。素材的选取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原有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注重选取情节生动、扣人心弦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学习欲望的故事。而富含知识养料及哲学道理的故事素材更能够增长学生见识、开阔学生视野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实践的欲望。因此,精心挑选好每一个故事素材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这样才能真正更好的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地理的教学效果。
2 注重对故事语言的转换改造,生动地叙述故事。
课堂教学语言应有思想性、科学性和表达方式的艺术性。地理故事教学语言同样应体现一定的特点:通俗易懂、精炼、生动形象、富有趣味。在故事的叙述中,教师禁忌照本宣科,应该在不偏失故事主旨的基础上,对故事加以整编和提炼,再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表述过程中语速要适中,即要求地理教师在表达故事的时候要让学生在听觉上能感受到流畅的词语。有了精彩的故事材料,成功的故事教学还需要地理教师富有节奏的表演张力加以配合。主要体现在地理教师在口语上表达要有层次,不能平铺直叙也不能一直高亢, 节奏上要把握得当,故事的讲述进程上要循序渐进,并注意故事的高潮和亮点部分,语音的大小要把持得当,必要时教师还可使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
3采用丰富多样的故事教学方法
一是口述法,口述式的方法具有灵活性较强的特点,这是一种最简单且最常用的故事表述方法。讲述内容需要教师表达清晰,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调度好课堂的节奏和气氛。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学生注意力会更加专注,对故事意蕴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另外,口述式故事教学的灵活性还体现在与其他教学工具配合使用,例如可以结合板书和多媒体加以辅助教学,使故事教学的效果更加突出。
二是互动合作法,合作法是利用课堂中的双向和多边的关系,促进教学中动态因子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故事教学以互动的形式进行,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消除隔膜,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配合能力和表达能力。互动式教学可以让个人或以小组形式开展,尽量让每位学生有讲述地理故事的机会,课后可以共同参与讨论评价,相互熏陶,共同进步。教师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设置相关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避免教师自己一直处于“独角戏”状态。
三是多煤体法,多媒体故事教学可以突破听觉上的限制,且立体感强。图文声像并茂,能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除此之外,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可以强化视听效果,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观看电影、纪录片等。相对于传统教学,多媒体可以通过视频形象生动地展示故事,是其他教学方法所不可代替的。
地理知识包含广泛,丰富的乡土人情为地理故事案例的积累提供了契机,也为教师的教学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故事教学,许多抽象的地理知识会变得形象具体,且能消除学生学习的焦虑感与紧张感,让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愉悦。
参考文献:
[1]曹艳,李红.论故事情境教学的意义及实施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2(3) : 50-52.
[2]李晴.中学地理教育学[M]. 科学出版社,2012, 9.
[3]孙菊如,陈春荣等.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
[4]陈亮,朱德全.学习体验的发生结构与教学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7 (11).
[5]王珩.教育故事研究[D].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2005.
[6]朱开炎.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4 (5).
[7]黄爱萍,唐小华.关于教育叙事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5 (2).
作者简介: 叶志平,男,广东河源人,河源市龙湖学校地理教师,现在赣南师范学院地理与规划学院脱产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理学科教学。
孟丽红,女,云南曲靖人,赣南师范学院地理与规划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
刘金星,男,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学院地理与规划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