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数学高年级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作者】 王依芳 付 盈
【机构】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第九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一、小组合作中教师作用
1.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1)教师创设模拟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数学信息,结合具体情境,有效检索有用的数学信息,科学的理解问题的要求,把握问题的实质,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数学的敏感性,能够灵活选择探究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2)关注高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做有效检索。围绕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归纳、概括等活动,进行独立思考。
(3)围绕问题进行思考,问题是思考的土壤,问题可以是老师提出来,最好是学生提出来。陶行知言:“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是开路先锋,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学生能质疑,正式思维活跃的表现。
(4)教师要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因为合作前学生必须弄清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什么,如何去做,心里有了一定的想法才能进行合作。
2.教学生学会讨论与倾听
教学生学会倾听与讨论是教师的重要责任。教师在操作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仅自己要说,更重要的是听别人说。做出对比分析,耐心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做出正确判断,并与自己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看看自己做的对还是不对。如果错了,找出错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并记录下来寻找纠正的途径。如果自己的意见和别人相同,也要进行对比一下,看别人说的好的地方自己要学习,在方法上要比较优简。如果有疑问可以请小组内同学解释清楚,对待别人的质疑能针对问题有重点的回答。
二、从重点入手,去完善学生的有效合作
1.对小组长进行重点培养
小组长的作用在小组合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将重点培养小组长的协调能力,首先给学生规定好小组汇报的程序让小组长按照汇报的程序逐一进行汇报,这样一步步地训练小组长的课堂调控能力。
2.分批次推进小组合作
注重合作的实质。在进行合作时把小组合作的环节淡化,分解成各自独立的小单元,今天教会一招,明天学会一式,有时甚至是好几节课学会一点,总之分批次的推进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让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培养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通过设计恰当问题,促进小组合作
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应该是学生个人无法独立完成,必须合作才能完成的。合作内容必须是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展开的探究活动。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应该考虑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认知及知识的储备情况,既要突出重点,又能突破难点,学生在合作时才能难易适中。
4.突出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汇报交流
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学生经过动手、动脑就会有不同的发现和结论。如何让将这些发现进行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这是小组合作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交流一般分为四个层次进行:
第一个层次是组内第一次交流。主要是指围绕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后的初步认识,在探究前的短暂交流。
第二个层次主要是本组内共同进行的探究操作活动,对所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获得共识。
第三个层次是组外访问,组外互访是指小组内一部分人出去到别的小组访问人家的经验,并记录、质疑;留在家中的成员准备材料接迎接其他小组的访问,记录问题并解答。再次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取舍并更深入的整合组内意见。
第四个层次是全班交流。是指在各小组汇报各自结论的基础上,对全班同学的结论进行整合,获得更为丰富的结论,达到全班资源共享,知识共享。
三、建立“高年级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1.生发问题
合作的问题可以是学生的一个“意外错误”,也可以是教学中的“意外生成”;还可以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非常规理解,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有价值的问题很多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捕抓,每天都会有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2.引发思考
我们的思考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次思考是围绕问题独立思考,给他们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此时重要的是能在交流中进行第二次思考,也就是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想法较成熟后,动手操作验证,这时的思考尤为重要,因为在操作中思考是数学思维的灵魂。在数学灵魂深处的发现才是最珍贵的。因为这个是一种感觉与体验。带着这种体验在小组内进行第二次交流,把自己的体验和别人的体验进行对比,并能在对比中进行第四次思考。
3.探究验证
探究验证主要是操作验证解决问题的途径,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这个环节是小组合作的关键所在。因为他的成功与否不仅体现在学生的思考上,更为重要的是还考查了教师对小组合作许多细节的处理,包括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对学生的读懂深度,对教具、学具的精心制作等等。
4.有效交流
有效交流包括组内交流和组外互访和全班进行交流。组内交流。当然这些都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成的。在组内交流完成后,小组内取舍、整合,形成统一意见。组外互访是指小组内一部分人出去到别的小组访问人家的经验,并记录、质疑;留在家中的成员准备材料接迎接其他小组的访问,记录问题并解答。再次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取舍并更深入的整合组内意见,最后进行全班交流。
5.完善结论
全班进行整合,达成共识,解决问题。达到有效合作。简易形式如下:
问题——独立思考——组内第一次交流——交流中思考——动手操作、验证、探究——操作中思考——组内第二次交流——交流对比中思考——对比思考中发现——提炼整合发现-——组外访问,组内接访——完善组内发现——全班整合,达成共识。
总之,影响小组合作的因素有很多,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我们广大的数学教师来说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与考验。需要你我的不断努力与探索。
一、小组合作中教师作用
1.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1)教师创设模拟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数学信息,结合具体情境,有效检索有用的数学信息,科学的理解问题的要求,把握问题的实质,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数学的敏感性,能够灵活选择探究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2)关注高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做有效检索。围绕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归纳、概括等活动,进行独立思考。
(3)围绕问题进行思考,问题是思考的土壤,问题可以是老师提出来,最好是学生提出来。陶行知言:“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是开路先锋,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学生能质疑,正式思维活跃的表现。
(4)教师要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因为合作前学生必须弄清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什么,如何去做,心里有了一定的想法才能进行合作。
2.教学生学会讨论与倾听
教学生学会倾听与讨论是教师的重要责任。教师在操作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仅自己要说,更重要的是听别人说。做出对比分析,耐心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做出正确判断,并与自己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看看自己做的对还是不对。如果错了,找出错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并记录下来寻找纠正的途径。如果自己的意见和别人相同,也要进行对比一下,看别人说的好的地方自己要学习,在方法上要比较优简。如果有疑问可以请小组内同学解释清楚,对待别人的质疑能针对问题有重点的回答。
二、从重点入手,去完善学生的有效合作
1.对小组长进行重点培养
小组长的作用在小组合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将重点培养小组长的协调能力,首先给学生规定好小组汇报的程序让小组长按照汇报的程序逐一进行汇报,这样一步步地训练小组长的课堂调控能力。
2.分批次推进小组合作
注重合作的实质。在进行合作时把小组合作的环节淡化,分解成各自独立的小单元,今天教会一招,明天学会一式,有时甚至是好几节课学会一点,总之分批次的推进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让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培养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通过设计恰当问题,促进小组合作
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应该是学生个人无法独立完成,必须合作才能完成的。合作内容必须是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展开的探究活动。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应该考虑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认知及知识的储备情况,既要突出重点,又能突破难点,学生在合作时才能难易适中。
4.突出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汇报交流
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学生经过动手、动脑就会有不同的发现和结论。如何让将这些发现进行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这是小组合作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交流一般分为四个层次进行:
第一个层次是组内第一次交流。主要是指围绕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后的初步认识,在探究前的短暂交流。
第二个层次主要是本组内共同进行的探究操作活动,对所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获得共识。
第三个层次是组外访问,组外互访是指小组内一部分人出去到别的小组访问人家的经验,并记录、质疑;留在家中的成员准备材料接迎接其他小组的访问,记录问题并解答。再次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取舍并更深入的整合组内意见。
第四个层次是全班交流。是指在各小组汇报各自结论的基础上,对全班同学的结论进行整合,获得更为丰富的结论,达到全班资源共享,知识共享。
三、建立“高年级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1.生发问题
合作的问题可以是学生的一个“意外错误”,也可以是教学中的“意外生成”;还可以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非常规理解,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有价值的问题很多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捕抓,每天都会有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2.引发思考
我们的思考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次思考是围绕问题独立思考,给他们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此时重要的是能在交流中进行第二次思考,也就是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想法较成熟后,动手操作验证,这时的思考尤为重要,因为在操作中思考是数学思维的灵魂。在数学灵魂深处的发现才是最珍贵的。因为这个是一种感觉与体验。带着这种体验在小组内进行第二次交流,把自己的体验和别人的体验进行对比,并能在对比中进行第四次思考。
3.探究验证
探究验证主要是操作验证解决问题的途径,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这个环节是小组合作的关键所在。因为他的成功与否不仅体现在学生的思考上,更为重要的是还考查了教师对小组合作许多细节的处理,包括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对学生的读懂深度,对教具、学具的精心制作等等。
4.有效交流
有效交流包括组内交流和组外互访和全班进行交流。组内交流。当然这些都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成的。在组内交流完成后,小组内取舍、整合,形成统一意见。组外互访是指小组内一部分人出去到别的小组访问人家的经验,并记录、质疑;留在家中的成员准备材料接迎接其他小组的访问,记录问题并解答。再次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取舍并更深入的整合组内意见,最后进行全班交流。
5.完善结论
全班进行整合,达成共识,解决问题。达到有效合作。简易形式如下:
问题——独立思考——组内第一次交流——交流中思考——动手操作、验证、探究——操作中思考——组内第二次交流——交流对比中思考——对比思考中发现——提炼整合发现-——组外访问,组内接访——完善组内发现——全班整合,达成共识。
总之,影响小组合作的因素有很多,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我们广大的数学教师来说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与考验。需要你我的不断努力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