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创新能力
【作者】 孙茂刚 隋海蓉
【机构】 山东省诸城市府前街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创新是人类社会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此可见,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
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创造适合学生个性的教育,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完善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是以人的差异出发,通过教育过程,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和完善的教育。素质教育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立足于人的本性,从人的根本质量上得到发展和完善。
一、构筑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的前提。
小学课堂教学要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实施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变学生被动吸收为主动创造,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班中同学之间友好共处,师生之间的融洽相通,班里的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氛围。最重要的是建立科学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热爱学生、了解学生、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手段,唤醒和激发学生身上的潜在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进行创新。
2、营造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氛围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感情,把学生看作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亲密的合作者,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主动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在参与教学活动时才没有顾忌,不怕出错,勇于探索,敢于直言,主动性才会充分表现出来。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想象力丰富,但阅历浅薄,常常会出现超常的想法。我在教学中,即使学生的见属于“天方夜谭”,我也不去指责,学生之间不能嘲笑。我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点新发现,并及时肯定,热情鼓励,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感,都处于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去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引导学生创新,我对学生多方面进行尊重,包括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现有状态,尊重学生发展潜力和现实的可能性。在教学中,我发现具有高创造国的学生时常会有一些常人不喜欢的特点,如行为逾越常规,容易固执己见。但是非常规行为正是创造的萌芽,固执己见也可能发展成为执著的追求。我尊重学生但不放任自由,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是开展实践的基础,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意识的行动,需要有激励和推动他们去学习的内部动力,达到实践活动的目的。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常常精心创设一个个鼓励学生去探索的环境情境。我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詹天佑》一课时,詹天佑的杰出在于创新,而他的创新设计又来源于实践。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后动手把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八达岭两条隧道和“人”字形线路的走法的设计用简笔画表示出来,学生人人动手完成了简笔画后,我再给学生一个创新实践的机会,你还能创新出比詹天佑更佳的设计方案吗?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动手画图设计,评比;再全班交流,教师点评,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变为主动的参与,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中去。
2、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我设计了“怎样打电话省钱”,“压岁钱怎么花”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和开放性,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愿意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我经常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提高问题的趣味性;或者以活动的形式进行,确保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产生学习需要的动力,激发学生主动求知探索的欲望和兴趣。我在《晏子使楚》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读楚王第二次侮辱晏子的一段时,我请同学表演楚王与晏子的对话及神态、动作,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学生情趣盎然。这样一边细读,一边表演,切切实实体会了晏子的聪明才智。
三、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学生的想象力。
1、想象是创造的翅膀。爱恩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的源泉。在教材中,有许多言尽意未尽的语言教材。我根据这些材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是时,我便启发学生进行再创造想象,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2、想象是儿童的天性,是创新的源泉。我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积累运用五中的习作《20年后的……》这一作文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课文《太阳》、《只有一个地球》等,然后指导学生说出家乡的特产,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等,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敲开了学生想象的心扉,让学生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大胆想象,随意创作。大部分学生写出了20年后人们重视环境保护之后地球处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城市成了花园城市,百鸟欢唱;农村成了花园,村镇群鸟纷飞,夏秋青蛙欢歌此起彼伏。学生想想象出了注意环境保护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以及“我”生活在这美好的环境里的舒畅心情。想象各不相同十分丰富,活环境相似又各有千秋。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势在必行。我们老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激发他们的思维兴趣,唤起他们创新的激情,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开启学生的想象和创新的大门,让他们潜在的个性特征和智力因素活跃起来,进而跳跃起来,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创造适合学生个性的教育,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完善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是以人的差异出发,通过教育过程,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和完善的教育。素质教育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立足于人的本性,从人的根本质量上得到发展和完善。
一、构筑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的前提。
小学课堂教学要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实施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变学生被动吸收为主动创造,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班中同学之间友好共处,师生之间的融洽相通,班里的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氛围。最重要的是建立科学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热爱学生、了解学生、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手段,唤醒和激发学生身上的潜在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进行创新。
2、营造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氛围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感情,把学生看作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亲密的合作者,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主动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在参与教学活动时才没有顾忌,不怕出错,勇于探索,敢于直言,主动性才会充分表现出来。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想象力丰富,但阅历浅薄,常常会出现超常的想法。我在教学中,即使学生的见属于“天方夜谭”,我也不去指责,学生之间不能嘲笑。我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点新发现,并及时肯定,热情鼓励,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感,都处于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去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引导学生创新,我对学生多方面进行尊重,包括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现有状态,尊重学生发展潜力和现实的可能性。在教学中,我发现具有高创造国的学生时常会有一些常人不喜欢的特点,如行为逾越常规,容易固执己见。但是非常规行为正是创造的萌芽,固执己见也可能发展成为执著的追求。我尊重学生但不放任自由,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是开展实践的基础,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意识的行动,需要有激励和推动他们去学习的内部动力,达到实践活动的目的。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常常精心创设一个个鼓励学生去探索的环境情境。我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詹天佑》一课时,詹天佑的杰出在于创新,而他的创新设计又来源于实践。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后动手把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八达岭两条隧道和“人”字形线路的走法的设计用简笔画表示出来,学生人人动手完成了简笔画后,我再给学生一个创新实践的机会,你还能创新出比詹天佑更佳的设计方案吗?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动手画图设计,评比;再全班交流,教师点评,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变为主动的参与,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中去。
2、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我设计了“怎样打电话省钱”,“压岁钱怎么花”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和开放性,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愿意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我经常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提高问题的趣味性;或者以活动的形式进行,确保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产生学习需要的动力,激发学生主动求知探索的欲望和兴趣。我在《晏子使楚》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读楚王第二次侮辱晏子的一段时,我请同学表演楚王与晏子的对话及神态、动作,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学生情趣盎然。这样一边细读,一边表演,切切实实体会了晏子的聪明才智。
三、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学生的想象力。
1、想象是创造的翅膀。爱恩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的源泉。在教材中,有许多言尽意未尽的语言教材。我根据这些材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是时,我便启发学生进行再创造想象,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2、想象是儿童的天性,是创新的源泉。我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积累运用五中的习作《20年后的……》这一作文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课文《太阳》、《只有一个地球》等,然后指导学生说出家乡的特产,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等,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敲开了学生想象的心扉,让学生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大胆想象,随意创作。大部分学生写出了20年后人们重视环境保护之后地球处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城市成了花园城市,百鸟欢唱;农村成了花园,村镇群鸟纷飞,夏秋青蛙欢歌此起彼伏。学生想想象出了注意环境保护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以及“我”生活在这美好的环境里的舒畅心情。想象各不相同十分丰富,活环境相似又各有千秋。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势在必行。我们老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激发他们的思维兴趣,唤起他们创新的激情,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开启学生的想象和创新的大门,让他们潜在的个性特征和智力因素活跃起来,进而跳跃起来,迸发出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