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
【作者】 才让措
【机构】 青海省化隆县查甫乡来洞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打破“唯我独尊”的思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创新,标新立异。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意识 培养方法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独到的看法、新颖的见解及标新立异的欲望。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分析问题,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这方面的潜能挖掘释放出来,不断注入开发创新意识的活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来自于问题。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起源于质疑。可见,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胆略,是一切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钥匙,这是创新的起步。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着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质疑的基本方法。
二、鼓励标新立异
培养求异思维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的是追求学生认识的“标准化”,导致了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的整齐划一。表现在课堂上,常常是教师的一言一语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维定势,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妨碍了学生的创新。因此,克服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打破“唯我独尊”的思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绝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
三、启发创造想象
诱发创新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创造力更多的是以创造性想象来表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头脑中的有关表象,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学生的想象思路向四面八方辐射。
这样从模仿入手,通过相似要素的组合,进行适当的开拓和延伸,使学生的想象更具体、更合理。
四、挖掘创造性因素
培养创新品质在各种人格特征中,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和意志力是创新个性的核心品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介绍名人名家成功的故事,如张衡、童第周、牛顿、语文论文爱迪生、爱因斯坦、李时珍、詹天佑等等的故事,这些课文极富创新教育因素,语文教师应尽力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教育学生学习名人名家的自信心、恒心、挑战精神和顽强的意志,迎难而上,知难而进以及敢于创新的勇气,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从而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五、创新思维能力
1、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如口头造句练习,“爱”有两种意思,一是对人或对事物有很深的感情,一是喜欢。两种意思都可以。学生说:“我爱踢足球。”“爱祖国、爱家乡。”……老师启发道:“你们说得对,人以年龄分有少年儿童,有中年人,有老年人,因年龄不同所爱也有不同。如职业分就有教师、医生、营业员、科技工作者等等,他们职业不同,爱好也有不同。……想一想继续用“爱”说一句话。全班学生都举手踊跃发言:“爷爷爱打太极拳。我爱做广播操。”……有一个学生说:“和尚爱念经。”引得哄堂大笑。老师又启发道:“不说人行不行?”学生很快举手说:“熊猫爱吃竹叶。”“小猴爱学人的动作。”……有学生说:“青草爱春天,花儿爱春天,小鸟爱春天,小朋友也爱春天,大家都爱春天。”这样,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2、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创新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引发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要真正奏效却并不多。因引发的方式综合性很强,需要一定的教学过程和周期。操作时需要进行耐心的启发、引导和培养,真正“授之以渔”,调动学生的一切非智力因素并参与教学过程,使其兴趣持久。进行兴趣培养,语文教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任何思维都要凭借语言这一工具才能实现,故应该发挥优势,唤起学生创新的欲望和激情,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挖掘学生创造潜能,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究的最佳状态。
3、问题来自于学生,再引导学生自己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比较大,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具体操作上,老师应该融入更多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词语,然后顺学而导,通过“演一演”“画一画”等方式,帮助学生反复比较,仔细推敲,形象记忆。
4、要提倡教师深钻细研教材,对教材理解得深才能运用得好,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文本中有许多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好材料往往被忽视。
总之,语文是一门极富创新内涵的学科,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系统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广开思路,大胆想象,勤思好问,敢于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丽亚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东西南北:教育观察》 2012年 第6期
2.郑莉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时代:教师》 2012年 第2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意识 培养方法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独到的看法、新颖的见解及标新立异的欲望。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分析问题,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这方面的潜能挖掘释放出来,不断注入开发创新意识的活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来自于问题。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起源于质疑。可见,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胆略,是一切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钥匙,这是创新的起步。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着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质疑的基本方法。
二、鼓励标新立异
培养求异思维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的是追求学生认识的“标准化”,导致了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的整齐划一。表现在课堂上,常常是教师的一言一语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维定势,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妨碍了学生的创新。因此,克服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打破“唯我独尊”的思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绝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
三、启发创造想象
诱发创新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创造力更多的是以创造性想象来表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头脑中的有关表象,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学生的想象思路向四面八方辐射。
这样从模仿入手,通过相似要素的组合,进行适当的开拓和延伸,使学生的想象更具体、更合理。
四、挖掘创造性因素
培养创新品质在各种人格特征中,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和意志力是创新个性的核心品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介绍名人名家成功的故事,如张衡、童第周、牛顿、语文论文爱迪生、爱因斯坦、李时珍、詹天佑等等的故事,这些课文极富创新教育因素,语文教师应尽力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教育学生学习名人名家的自信心、恒心、挑战精神和顽强的意志,迎难而上,知难而进以及敢于创新的勇气,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从而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五、创新思维能力
1、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如口头造句练习,“爱”有两种意思,一是对人或对事物有很深的感情,一是喜欢。两种意思都可以。学生说:“我爱踢足球。”“爱祖国、爱家乡。”……老师启发道:“你们说得对,人以年龄分有少年儿童,有中年人,有老年人,因年龄不同所爱也有不同。如职业分就有教师、医生、营业员、科技工作者等等,他们职业不同,爱好也有不同。……想一想继续用“爱”说一句话。全班学生都举手踊跃发言:“爷爷爱打太极拳。我爱做广播操。”……有一个学生说:“和尚爱念经。”引得哄堂大笑。老师又启发道:“不说人行不行?”学生很快举手说:“熊猫爱吃竹叶。”“小猴爱学人的动作。”……有学生说:“青草爱春天,花儿爱春天,小鸟爱春天,小朋友也爱春天,大家都爱春天。”这样,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2、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创新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引发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要真正奏效却并不多。因引发的方式综合性很强,需要一定的教学过程和周期。操作时需要进行耐心的启发、引导和培养,真正“授之以渔”,调动学生的一切非智力因素并参与教学过程,使其兴趣持久。进行兴趣培养,语文教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任何思维都要凭借语言这一工具才能实现,故应该发挥优势,唤起学生创新的欲望和激情,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挖掘学生创造潜能,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究的最佳状态。
3、问题来自于学生,再引导学生自己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比较大,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具体操作上,老师应该融入更多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词语,然后顺学而导,通过“演一演”“画一画”等方式,帮助学生反复比较,仔细推敲,形象记忆。
4、要提倡教师深钻细研教材,对教材理解得深才能运用得好,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文本中有许多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好材料往往被忽视。
总之,语文是一门极富创新内涵的学科,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系统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广开思路,大胆想象,勤思好问,敢于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丽亚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东西南北:教育观察》 2012年 第6期
2.郑莉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时代:教师》 2012年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