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谈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参与的问题
【作者】 张前龙
【机构】 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学生参与问题上,部分教师不能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等选择适当的参与方式,盲目地过多地使用某种方式并加以固化,存在着为参与而要求学生参与等问题,降低了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因此教师应改进参与方式,实现学生的有效参与。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参与 认识
学生能否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关系课堂教学的优化,关系到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的提高,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因此,激发学生参与,提高参与的有效性,是值得教师深入探究的一个重要实现课题。
一、有效参与的意义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强调改革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革教学方式,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当代的教育教学理论无不强调学生课堂参与的问题,甚至有学者明确提出:没有参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效度,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有效参与对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深化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现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传统课堂教学使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的被动接受状态,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而有效的课堂参与,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能够真正地动起来,释放出青春的活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忙于听讲和记笔记,一味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方法,很少有参与教学的时间和机会。而学生有效参与,能够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多种能力得到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智能结构的完善。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学生有效参与能够有效避免“满堂灌”形成的压抑和紧张的教学氛围,特别是学生间、小组间学生的相互热烈讨论,畅所欲言,或者开展激烈的辩论,或才艺展示等,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形成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非智力水平,从而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林格伦认为:“让学生动、说、做比让学生听、看更能增强责任心,更能激发学习动机。”强烈的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增添力量,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从而有力地推动学生的学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学生有效参与能够促使教师将课堂教学的着力点由教转向学,由注重结果转向关注过程,由看中分数转向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深化。
二、有效参与的条件
学生参与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离开一定的条件,难以有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效度。为将学生的有效参与转变为常态化的实现,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应具备以下条件: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强调知识掌握和技能方法的运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和应试能力,因而在教学中采用“满堂灌”的方式,绝大多数学生被动地接受,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非常有限地参与课堂教学。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要实现学生的有效参与,必须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是由教学理念所支配,不同的教学理念会有不同的教学行为。传统的教学理念在部分教师的脑海中已根深蒂固,教学模式驾轻就熟,习惯于“满堂灌”,加之他们在学生参与问题上认识不到位,或者在认知上存在着误区,从而导致他们的教学行为还没有真正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因此,要实现学生的有效参与,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组织课堂教学。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边记,课后大量训练甚至反复训练。学生已习惯于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的学习方式,习惯于接受式学习,却不习惯于做学习的主人,不习惯于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制约着学生的参与。因此要实现学生的有效参与,教师在转变教学方式的同时要促成学生观念的转变,努力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发现,积极探索,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研究表明,新型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有效参与的重要条件和心理基础。教师应积极主动地顺应时代潮流,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民主意识,与学生共同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差异,尊重个性,以宽容和包容之心善待成长中的学生,从而营造出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以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缓解紧张情绪,从而使学生放心大胆地毫无顾忌地参与课堂教学。
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具有导向功能,不同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不同。教师应改变关注结果,忽视过程的传统评价机制,确立关注学生学习和参与过程,不忽视结果的评价机制,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因此,要实现学生的有效参与,教师应启发、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关注他们的参与过程,对参与中表现较好的学生予以适时适当的肯定,激励他们在参与上勇于超越,以强化学生的参与;对学生在参与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不当回答等应在充分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疏导,正确引导,理性分析,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保护好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有效参与的方式
有效参与从根本上讲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参与只是手段,是为促进学生发展和高效教学服务的。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精心选择参与方式,避免参与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实现有效参与。
学生参与方式受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师风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决定性因素是教学目标,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教学内容,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教师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应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选择参与方式。为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效度,教师应具体分析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以及教学内容的难易度、深浅度和复杂的程度,尊重学生认知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选择课时教学所要采用的具体参与方式。学生有效的参与方式主要有:一、适时地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既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又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参与方式。课堂教学不能没有学生的思考,离开思考,再诱人的参与方式都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但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此重视不够,没有将思考落到实处。因此,教师在知识传授、问题解析和例题讲解过程中应适时适度地提出值得思考、需要思考和有可能思考的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静静地思考,从而发挥思考在学习和参与中的作用。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既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重要的参与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交流以及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思维产生碰撞和激荡,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产生出新的思想和观点,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在教学中,部分教师特别是在公开课和赛课上过于频繁地使用合作探究,使学生大脑不停地处于亢奋之中,反而降低了参与的有效性。为提高合作探究的效度,教师应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进行合作探究,否则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没有价值的问题或者不需要探究的问题,不应该浪费时间和感情让学生进行无意义的合作探究。三、主题辩论。真理犹如燧石一样只有不断地敲打才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同样,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讨论或辩论,才能有更为明晰的认识和更为深刻的理解。辩论是一种很好的参与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等。为此,教师在课前布置辩题,要求学生做好准备,课堂上组织辩论。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才艺展示、问题抢答和演练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
学生参与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任何方式单独使用都有其局限性,过多地使用某种特定方式反而会降低学生参与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从学期教学的整体上通盘考虑所要采用的方式,并将不同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交替使用,以保持学生的参与兴趣。
为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性,教师应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并为他们有效参与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教师还应根据教学需要,精心选择参与方式,适时适当地组织学生有序参与,以实现各种参与方式功能的最大化。教师既要克服“假性参与”的不良做法,又要克服每节课都要采用所有方式的求全做法,应更加注重学生参与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参与 认识
学生能否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关系课堂教学的优化,关系到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的提高,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因此,激发学生参与,提高参与的有效性,是值得教师深入探究的一个重要实现课题。
一、有效参与的意义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强调改革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革教学方式,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当代的教育教学理论无不强调学生课堂参与的问题,甚至有学者明确提出:没有参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效度,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有效参与对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深化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现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传统课堂教学使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的被动接受状态,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而有效的课堂参与,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能够真正地动起来,释放出青春的活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忙于听讲和记笔记,一味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方法,很少有参与教学的时间和机会。而学生有效参与,能够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多种能力得到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智能结构的完善。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学生有效参与能够有效避免“满堂灌”形成的压抑和紧张的教学氛围,特别是学生间、小组间学生的相互热烈讨论,畅所欲言,或者开展激烈的辩论,或才艺展示等,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形成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非智力水平,从而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林格伦认为:“让学生动、说、做比让学生听、看更能增强责任心,更能激发学习动机。”强烈的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增添力量,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从而有力地推动学生的学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学生有效参与能够促使教师将课堂教学的着力点由教转向学,由注重结果转向关注过程,由看中分数转向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深化。
二、有效参与的条件
学生参与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离开一定的条件,难以有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效度。为将学生的有效参与转变为常态化的实现,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应具备以下条件: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强调知识掌握和技能方法的运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和应试能力,因而在教学中采用“满堂灌”的方式,绝大多数学生被动地接受,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非常有限地参与课堂教学。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要实现学生的有效参与,必须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是由教学理念所支配,不同的教学理念会有不同的教学行为。传统的教学理念在部分教师的脑海中已根深蒂固,教学模式驾轻就熟,习惯于“满堂灌”,加之他们在学生参与问题上认识不到位,或者在认知上存在着误区,从而导致他们的教学行为还没有真正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因此,要实现学生的有效参与,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组织课堂教学。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边记,课后大量训练甚至反复训练。学生已习惯于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的学习方式,习惯于接受式学习,却不习惯于做学习的主人,不习惯于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制约着学生的参与。因此要实现学生的有效参与,教师在转变教学方式的同时要促成学生观念的转变,努力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发现,积极探索,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研究表明,新型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有效参与的重要条件和心理基础。教师应积极主动地顺应时代潮流,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民主意识,与学生共同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差异,尊重个性,以宽容和包容之心善待成长中的学生,从而营造出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以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缓解紧张情绪,从而使学生放心大胆地毫无顾忌地参与课堂教学。
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具有导向功能,不同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不同。教师应改变关注结果,忽视过程的传统评价机制,确立关注学生学习和参与过程,不忽视结果的评价机制,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因此,要实现学生的有效参与,教师应启发、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关注他们的参与过程,对参与中表现较好的学生予以适时适当的肯定,激励他们在参与上勇于超越,以强化学生的参与;对学生在参与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不当回答等应在充分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疏导,正确引导,理性分析,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保护好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有效参与的方式
有效参与从根本上讲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参与只是手段,是为促进学生发展和高效教学服务的。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精心选择参与方式,避免参与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实现有效参与。
学生参与方式受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师风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决定性因素是教学目标,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教学内容,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教师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应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选择参与方式。为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效度,教师应具体分析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以及教学内容的难易度、深浅度和复杂的程度,尊重学生认知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选择课时教学所要采用的具体参与方式。学生有效的参与方式主要有:一、适时地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既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又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参与方式。课堂教学不能没有学生的思考,离开思考,再诱人的参与方式都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但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此重视不够,没有将思考落到实处。因此,教师在知识传授、问题解析和例题讲解过程中应适时适度地提出值得思考、需要思考和有可能思考的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静静地思考,从而发挥思考在学习和参与中的作用。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既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重要的参与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交流以及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思维产生碰撞和激荡,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产生出新的思想和观点,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在教学中,部分教师特别是在公开课和赛课上过于频繁地使用合作探究,使学生大脑不停地处于亢奋之中,反而降低了参与的有效性。为提高合作探究的效度,教师应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进行合作探究,否则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没有价值的问题或者不需要探究的问题,不应该浪费时间和感情让学生进行无意义的合作探究。三、主题辩论。真理犹如燧石一样只有不断地敲打才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同样,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讨论或辩论,才能有更为明晰的认识和更为深刻的理解。辩论是一种很好的参与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等。为此,教师在课前布置辩题,要求学生做好准备,课堂上组织辩论。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才艺展示、问题抢答和演练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
学生参与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任何方式单独使用都有其局限性,过多地使用某种特定方式反而会降低学生参与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从学期教学的整体上通盘考虑所要采用的方式,并将不同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交替使用,以保持学生的参与兴趣。
为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性,教师应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并为他们有效参与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教师还应根据教学需要,精心选择参与方式,适时适当地组织学生有序参与,以实现各种参与方式功能的最大化。教师既要克服“假性参与”的不良做法,又要克服每节课都要采用所有方式的求全做法,应更加注重学生参与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