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关注特殊群体 培养良好习惯——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
【作者】 孙丽萍
【机构】 甘肃敦蝗市东街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流动人口的比例在迅速增加,流动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有关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流动人员有其自身的特点,相比较而言,进城务工农民工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他们大多从事的是苦、脏、累这类的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报酬低,他们的流动性强,工作和居住地很不稳定,由于这些原因,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都会因为这些原因二受影响,往往中午不能回家,在父母工作地吃饭、休息,在家作业条件差,父母无精力,也五能力辅导孩子作业;生活琐事需要自理得不到家人的关照;影响不良行为习惯得不到家长的指导和纠正。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相对而言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学习习惯不好,具体表现为:1.晚上不按时睡觉,早上不按时起床。2.放学后不按时回家,在马路上溜达玩耍。3.回家后,不马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当天事当天毕,作业马虎。4.做事无计划,盲目、拖沓。5.学习不主动、精力不集中,无自主学习意识。6.上课听讲不专心,不愿意与同学交流、回答问题。7.作业潦草、应付。8.没有利用图书资料的习惯。这些学生出现的以上各方面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是流动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一个主要环节和根本措施。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当稳定的学习行为。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道出了良好习惯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在小学阶段,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习环境的改变,家庭环境的特殊,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学习习惯中的每一项具体内容做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习惯,哪些是不良习惯,使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1.培养预习的习惯
通过预习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加深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每节新课前下发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寻找答案,找出疑问,对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做好标记。为了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上课前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教师抽查。
2.培养专心听课的习惯
由于教师的授课方式可能与原来学校的教师不一样,要强调学生专心听课习惯的养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听课思路紧随着教师的话转,克服学生分心的不良习惯。遇到溜号的学生应及时提醒,同时教师要设计好提问的问题,调动民工子女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使其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获得主动学习的乐趣。
3.培养做好课堂学习笔记的习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相当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认为做课堂笔记就是把老师所讲的、所写的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实际上这样做是不利于听课的,而是要记录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便于课后复习,当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查阅或问老师。
4.养成当天复习的习惯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人的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要求学生养成当天课程当天复习的习惯。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中有部分学生上课时能积极动脑、踊跃发言,但考试时成绩却不理想,原因之一就在于没能养成及时复习的好习惯。当天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内容如果一时不能全部想起来也没有关系,这正好发现了自己的薄弱环节。整个复习过程都要提倡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精神。回忆后再去看书,记住了的知识会被再次强化,想不起来的知识,会成为看书的重点。
5.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看知识有没有领会,有没有记住,记到什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以便发现学习中的不足。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忙于生计,不能很好地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因此其子女中作业拖拉、抄袭现象比较严重,这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一定要加强检查作业的力度,早发现,早教育。使知识的掌握进入到应用的高级阶段。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而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要培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和家长,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是好习惯,懂得该做什么,知道怎么做。习惯决定命运,希望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每一个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都能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应新的环境,健康成长!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激发兴趣,引导创新。丰富多彩的活动、循循善诱的启发、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习惯养成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学习中,对于学生不成熟的或是错误的见解,教师也应从不同侧面赞赏学生独特的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引导学生勇于探索钻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得新颖、独到的回答,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习惯。
2.立足课堂,加强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讲清良好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意义,要求学生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学习习惯中的每一项内容做起。教师要抓住每一个机会,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如,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在口算时,比一比哪位同学算得既快又对;板演、笔算、做作业时,比一比哪位同学书写认真仔细、工整规范;老师讲课时,看谁精力集中,回答问题积极主动、正确,对做得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举办作业展览评比,对作业书写工整规范、计算正确、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给予表扬、奖励。
3.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付出足够的热心、真心、耐心、责任心,持之以恒地帮助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作业书写工整,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
4..树立榜样,注重细节。榜样示范是一种生动有效的德育方法,对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均起着促进与导向作用,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许多行为都可以通过观察习得。榜样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等特点,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小学生会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教师率先垂范,就能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学生身边的同龄人,可望且可及,教师把优秀学生作为榜样宣传,这样的榜样更具模仿性。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例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学风。
5.家校合作,互相促进。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一方面经常沟通学生情况,多探讨方法教育孩子。另一方面要求家长做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好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孩子的好习惯。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家长则可以先重点培养以下七个习惯:(1)提前预习的习惯;(2)及时复习的习惯;(3)主动识字的习惯;(4)口语交际的习惯:(5)善于提问的习惯;(6)规范书写的习惯;(7)经常阅读的习惯;.当孩子有阅读的愿望时,家长要及时抓住这个时机,尽可能提供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材料,如儿歌、童谣、童话故事及浅显的五言古诗,家校教育协同,才能不断提醒、督促,加快和巩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6.及时反馈,坚持激励。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不良学习习惯的纠正都需要通过及时反馈让学生了解,使良好习惯得以巩固,不良习惯得纠正。同时,学习习惯的培养应以激励为主,以正面积极的评价使学生对训练习惯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自觉、自愿地巩固已有的良好学习习惯。小学生的心理能力发展很快,可塑性很大,积极性较高,易受感染,好听表扬,因此,在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进行良好习惯训练时,必须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启发自觉,多给各种学习习惯加以强化。这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对小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学生提供仿效的榜样,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训练良好习惯的愿望。教师应特别重视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教师的身教也是榜样。表扬,教师发现了学生具备某些良好学习习惯时,应及时以正面积极的方式,运用表扬、鼓励等强化手段,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自觉、自愿地巩固已有的良好学习习惯。比如我校通过竞赛、表扬,小队评比,班级评比栏、壁报、雏鹰小队等来表扬习惯,使良好学习习惯得以不断强化。矫正,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不预习,上课做小动作,不敢发言,坐姿不端正,写字潦草等,宜采用了个别辅导。但要坚持正确引导,为学生提出努力方向。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一种好习惯就是一种能力,一种毅力,一种品格,一种修养的象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为了这些学生将来不再是农民工,必须特别的予以关注,培养他们良好学习习惯,需要教育者付出特别的耐心和毅力坚持不懈才能完成。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当稳定的学习行为。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道出了良好习惯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在小学阶段,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习环境的改变,家庭环境的特殊,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学习习惯中的每一项具体内容做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习惯,哪些是不良习惯,使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1.培养预习的习惯
通过预习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加深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每节新课前下发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寻找答案,找出疑问,对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做好标记。为了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上课前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教师抽查。
2.培养专心听课的习惯
由于教师的授课方式可能与原来学校的教师不一样,要强调学生专心听课习惯的养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听课思路紧随着教师的话转,克服学生分心的不良习惯。遇到溜号的学生应及时提醒,同时教师要设计好提问的问题,调动民工子女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使其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获得主动学习的乐趣。
3.培养做好课堂学习笔记的习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相当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认为做课堂笔记就是把老师所讲的、所写的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实际上这样做是不利于听课的,而是要记录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便于课后复习,当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查阅或问老师。
4.养成当天复习的习惯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人的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要求学生养成当天课程当天复习的习惯。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中有部分学生上课时能积极动脑、踊跃发言,但考试时成绩却不理想,原因之一就在于没能养成及时复习的好习惯。当天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内容如果一时不能全部想起来也没有关系,这正好发现了自己的薄弱环节。整个复习过程都要提倡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精神。回忆后再去看书,记住了的知识会被再次强化,想不起来的知识,会成为看书的重点。
5.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看知识有没有领会,有没有记住,记到什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以便发现学习中的不足。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忙于生计,不能很好地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因此其子女中作业拖拉、抄袭现象比较严重,这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一定要加强检查作业的力度,早发现,早教育。使知识的掌握进入到应用的高级阶段。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而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要培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和家长,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是好习惯,懂得该做什么,知道怎么做。习惯决定命运,希望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每一个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都能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应新的环境,健康成长!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激发兴趣,引导创新。丰富多彩的活动、循循善诱的启发、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习惯养成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学习中,对于学生不成熟的或是错误的见解,教师也应从不同侧面赞赏学生独特的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引导学生勇于探索钻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得新颖、独到的回答,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习惯。
2.立足课堂,加强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讲清良好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意义,要求学生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学习习惯中的每一项内容做起。教师要抓住每一个机会,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如,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在口算时,比一比哪位同学算得既快又对;板演、笔算、做作业时,比一比哪位同学书写认真仔细、工整规范;老师讲课时,看谁精力集中,回答问题积极主动、正确,对做得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举办作业展览评比,对作业书写工整规范、计算正确、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给予表扬、奖励。
3.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付出足够的热心、真心、耐心、责任心,持之以恒地帮助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作业书写工整,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
4..树立榜样,注重细节。榜样示范是一种生动有效的德育方法,对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均起着促进与导向作用,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许多行为都可以通过观察习得。榜样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等特点,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小学生会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教师率先垂范,就能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学生身边的同龄人,可望且可及,教师把优秀学生作为榜样宣传,这样的榜样更具模仿性。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例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学风。
5.家校合作,互相促进。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一方面经常沟通学生情况,多探讨方法教育孩子。另一方面要求家长做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好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孩子的好习惯。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家长则可以先重点培养以下七个习惯:(1)提前预习的习惯;(2)及时复习的习惯;(3)主动识字的习惯;(4)口语交际的习惯:(5)善于提问的习惯;(6)规范书写的习惯;(7)经常阅读的习惯;.当孩子有阅读的愿望时,家长要及时抓住这个时机,尽可能提供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材料,如儿歌、童谣、童话故事及浅显的五言古诗,家校教育协同,才能不断提醒、督促,加快和巩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6.及时反馈,坚持激励。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不良学习习惯的纠正都需要通过及时反馈让学生了解,使良好习惯得以巩固,不良习惯得纠正。同时,学习习惯的培养应以激励为主,以正面积极的评价使学生对训练习惯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自觉、自愿地巩固已有的良好学习习惯。小学生的心理能力发展很快,可塑性很大,积极性较高,易受感染,好听表扬,因此,在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进行良好习惯训练时,必须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启发自觉,多给各种学习习惯加以强化。这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对小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学生提供仿效的榜样,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训练良好习惯的愿望。教师应特别重视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教师的身教也是榜样。表扬,教师发现了学生具备某些良好学习习惯时,应及时以正面积极的方式,运用表扬、鼓励等强化手段,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自觉、自愿地巩固已有的良好学习习惯。比如我校通过竞赛、表扬,小队评比,班级评比栏、壁报、雏鹰小队等来表扬习惯,使良好学习习惯得以不断强化。矫正,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不预习,上课做小动作,不敢发言,坐姿不端正,写字潦草等,宜采用了个别辅导。但要坚持正确引导,为学生提出努力方向。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一种好习惯就是一种能力,一种毅力,一种品格,一种修养的象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为了这些学生将来不再是农民工,必须特别的予以关注,培养他们良好学习习惯,需要教育者付出特别的耐心和毅力坚持不懈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