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的点滴体会
【作者】 王 莉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宗场中心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区域活动的开展是帮助幼儿自主体验、自主探究的重要教育形式。受到幼儿自身特征的影响和区域活动教育目的的限制,教师要在活动开展前后和活动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对幼儿进行必要地指导,这样才能确保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育目的的实现。
关键词:区域活动 教师 指导 时机 评价
活动区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区域活动中,许多教师在“怎样指导幼儿游戏”、“教师何时介入”、“教师怎样与幼儿互动”等方面存在困惑,针对这些问题,我园教研围绕“区域活动的开展”这一园本教研课题,在“教师介入活动的时机”、“在区域游戏中教师是如何进行观察指导的”、“在区域活动中提高师幼互动的水平”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作为观察者、引导者、促进者,应该如何指导区域活动呢?下面就我自己的实践谈一点体会:
一、先观察,再指导。
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情况,是组织游戏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幼儿游戏情况的窗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从客观实际出发,提高指导的效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如:在一次区域活动中,茜茜搬着自己的小椅子不知何去何从,因为她想玩的“娃娃家”游戏人数已满,而她又不想玩其他游戏。她想了一会,还是向“娃娃家”走去,她还没开口,“妈妈”阳阳就说:“我们这里人已满了,你去玩其他游戏吧。”茜茜听了,垂下了头,不知道怎么办。茜茜本来在活动中是个比较被动的孩子,好不容易跨出了那么一小步,又被拒绝了,我怕会影响她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于是,我上前引导她:“想一想怎样才能到娃娃家玩呢?”当她想出“当一名客人”的时候,茜茜终于以一名“阿姨”的身份进入到娃娃家去玩了,而且与大家玩得很融洽。活动中我先对幼儿进行了观察,了解了她在游戏中的反应和需要,然后分析她的情况,并对她进行了及时的引导,使她终于能参与到游戏中,体现了游戏中指导的教育作用。
二、分析把握介入指导的有利时机
区域活动是幼儿的一种自主活动,教师首先应着眼于幼儿的独立,给予充分的信任,只有当幼儿确实应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动难以为继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这种适度的支持对获得活动的预期效果是十分必要的。经验表明,在幼儿需要时而没有获得,会使幼儿探索愿望减少或者放弃探索。反过来,无原则过多支持,也只会助长其被动依赖心理,压抑其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关注了解幼儿的探索学习过程,了解其间幼儿面临的各种认知困难和问题,善于区分出其中哪些可以由幼儿自己独立解决,哪些需要得到教师的介入帮助,从而及时抓住把握介入的有利时机。
三、共同探究式的指导,搭建幼儿互动平台
共同探究式即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站在同等的地位上,象朋友般的引导,帮助幼儿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纲要》中对教师有这样的要求,教师要允许幼儿在反复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对科学现象进行语言概括,不要替他们说出他们能够说出的初步结论。比如在科学试验区玩“沉浮”游戏时,我让孩子们自己操作、摆弄,有的孩子就把所有材料都扔到水里,他们发现有的沉到水里,有的浮在水面,几乎每次都是一样,在操作时,有的孩子就动脑筋说:轻的浮在水面,沉的就到水底,这种认识得到了全体同伴的认可。有一次,李泽锋把折好的纸船放到水盆里,他兴奋地说:我的小船在水里行驶喽。正当孩子们围着观看时,不一会儿,纸船渐渐渗水,慢慢下沉,沉到水底,孩子们一下乱了,“纸船沉底了”,“快捞”。“怎么办”,孩子们七嘴八舌,乱哄哄的,有的孩子就说“纸船漏了进水了”,在孩子们的议论中我马上用一张厚纸折了一条船,放到水里,孩子们又兴奋起来,可毕竟是纸船,当纸被渗透,船又沉底了,孩子们说“老师,船沉底了”,这时,我启发孩子们:怎样让船不沉底呢?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孩子们,并鼓励孩子们回家和父母一起想办法解决。过了几天,一条条木制小船、有刷上漆的纸船、玩具船等,五花八门的小船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孩子们将搜集到的相关知识也介绍出来,在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回答了上一次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初步让孩子们明白了有关“沉与浮”的知识,了解了大船为什么能在海上行驶等粗浅知识。像这样的活动有很多,如冰的溶解,在操作中,孩子会发现冰块在热水中融化较快些,在冷水中融化的比较慢。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了许多经验和知识。
四、及时捕捉活动中的闪光点并加以引导。
在和孩子游戏的时候,我们经常能很容易地发现到许多幼儿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及时地将这些闪光点在游戏中加以引导,肯定它,将它“发扬光大”。那么,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刻意去学习吗?记得刚开学时的一次区域活动,孩子们正玩得开心时,我忽然发现胡文得拿着超市里的饮料瓶到水龙头上去灌水,灌了一瓶又换一瓶。这时安东升等幼儿看见了,也去拿瓶灌水,弄得一路上水滴滴答答的。我一见,火不打一处来,因为胡文得他们平时就很顽皮,经常在游戏中瞎玩。于是,我大声地对胡文得说:“你在干什么呢?”他一见我生气,就小声地嘀咕着说:“瓶里装点水就不会掉下来了。”我一听,知道错怪他了。因为超市里的饮料瓶由于是空的,只要一有动静就会从架子上掉下来,我平时经常要让孩子们去整理。今天,胡文得想出了在瓶子里装一点水的办法,真是解决了问题。于是,我及时表扬了胡文得,并要求大家学习胡文得爱动脑的好习惯。有人说失败与成功只差一步之远,这话不无道理。游戏中,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很丰富的,但有时幼儿也会因为遇到困难而放弃成功的机会。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的细心观察,及时捕捉孩子的想法和需要,然后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样幼儿的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五、灵活地进行活动评价。
区域活动的评价目的在于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零散经验,引导幼儿修正错误的经验,让幼儿分享成功的快乐,也为下一次活动的提出新要求。评价可以是幼儿自评、互评和老师讲评。从形式上又可分为集体评、小组评,从评价时间上又可分为过程性评价、何终结性评价。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小班以老师讲评、过程性评价为主,及时给与肯定和修正,中大班可采用自评和互评的结合。评价要围绕教育目标、孩子的发展情况及实际问题进行评价,以肯定为主。
区域活动的指导方法还有很多,有待于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实践、积累。科学地、正确地指导区域活动,能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使幼儿和材料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从而更好地实现区域目标。
关键词:区域活动 教师 指导 时机 评价
活动区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区域活动中,许多教师在“怎样指导幼儿游戏”、“教师何时介入”、“教师怎样与幼儿互动”等方面存在困惑,针对这些问题,我园教研围绕“区域活动的开展”这一园本教研课题,在“教师介入活动的时机”、“在区域游戏中教师是如何进行观察指导的”、“在区域活动中提高师幼互动的水平”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作为观察者、引导者、促进者,应该如何指导区域活动呢?下面就我自己的实践谈一点体会:
一、先观察,再指导。
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情况,是组织游戏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幼儿游戏情况的窗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从客观实际出发,提高指导的效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如:在一次区域活动中,茜茜搬着自己的小椅子不知何去何从,因为她想玩的“娃娃家”游戏人数已满,而她又不想玩其他游戏。她想了一会,还是向“娃娃家”走去,她还没开口,“妈妈”阳阳就说:“我们这里人已满了,你去玩其他游戏吧。”茜茜听了,垂下了头,不知道怎么办。茜茜本来在活动中是个比较被动的孩子,好不容易跨出了那么一小步,又被拒绝了,我怕会影响她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于是,我上前引导她:“想一想怎样才能到娃娃家玩呢?”当她想出“当一名客人”的时候,茜茜终于以一名“阿姨”的身份进入到娃娃家去玩了,而且与大家玩得很融洽。活动中我先对幼儿进行了观察,了解了她在游戏中的反应和需要,然后分析她的情况,并对她进行了及时的引导,使她终于能参与到游戏中,体现了游戏中指导的教育作用。
二、分析把握介入指导的有利时机
区域活动是幼儿的一种自主活动,教师首先应着眼于幼儿的独立,给予充分的信任,只有当幼儿确实应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动难以为继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这种适度的支持对获得活动的预期效果是十分必要的。经验表明,在幼儿需要时而没有获得,会使幼儿探索愿望减少或者放弃探索。反过来,无原则过多支持,也只会助长其被动依赖心理,压抑其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关注了解幼儿的探索学习过程,了解其间幼儿面临的各种认知困难和问题,善于区分出其中哪些可以由幼儿自己独立解决,哪些需要得到教师的介入帮助,从而及时抓住把握介入的有利时机。
三、共同探究式的指导,搭建幼儿互动平台
共同探究式即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站在同等的地位上,象朋友般的引导,帮助幼儿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纲要》中对教师有这样的要求,教师要允许幼儿在反复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对科学现象进行语言概括,不要替他们说出他们能够说出的初步结论。比如在科学试验区玩“沉浮”游戏时,我让孩子们自己操作、摆弄,有的孩子就把所有材料都扔到水里,他们发现有的沉到水里,有的浮在水面,几乎每次都是一样,在操作时,有的孩子就动脑筋说:轻的浮在水面,沉的就到水底,这种认识得到了全体同伴的认可。有一次,李泽锋把折好的纸船放到水盆里,他兴奋地说:我的小船在水里行驶喽。正当孩子们围着观看时,不一会儿,纸船渐渐渗水,慢慢下沉,沉到水底,孩子们一下乱了,“纸船沉底了”,“快捞”。“怎么办”,孩子们七嘴八舌,乱哄哄的,有的孩子就说“纸船漏了进水了”,在孩子们的议论中我马上用一张厚纸折了一条船,放到水里,孩子们又兴奋起来,可毕竟是纸船,当纸被渗透,船又沉底了,孩子们说“老师,船沉底了”,这时,我启发孩子们:怎样让船不沉底呢?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孩子们,并鼓励孩子们回家和父母一起想办法解决。过了几天,一条条木制小船、有刷上漆的纸船、玩具船等,五花八门的小船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孩子们将搜集到的相关知识也介绍出来,在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回答了上一次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初步让孩子们明白了有关“沉与浮”的知识,了解了大船为什么能在海上行驶等粗浅知识。像这样的活动有很多,如冰的溶解,在操作中,孩子会发现冰块在热水中融化较快些,在冷水中融化的比较慢。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了许多经验和知识。
四、及时捕捉活动中的闪光点并加以引导。
在和孩子游戏的时候,我们经常能很容易地发现到许多幼儿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及时地将这些闪光点在游戏中加以引导,肯定它,将它“发扬光大”。那么,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刻意去学习吗?记得刚开学时的一次区域活动,孩子们正玩得开心时,我忽然发现胡文得拿着超市里的饮料瓶到水龙头上去灌水,灌了一瓶又换一瓶。这时安东升等幼儿看见了,也去拿瓶灌水,弄得一路上水滴滴答答的。我一见,火不打一处来,因为胡文得他们平时就很顽皮,经常在游戏中瞎玩。于是,我大声地对胡文得说:“你在干什么呢?”他一见我生气,就小声地嘀咕着说:“瓶里装点水就不会掉下来了。”我一听,知道错怪他了。因为超市里的饮料瓶由于是空的,只要一有动静就会从架子上掉下来,我平时经常要让孩子们去整理。今天,胡文得想出了在瓶子里装一点水的办法,真是解决了问题。于是,我及时表扬了胡文得,并要求大家学习胡文得爱动脑的好习惯。有人说失败与成功只差一步之远,这话不无道理。游戏中,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很丰富的,但有时幼儿也会因为遇到困难而放弃成功的机会。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的细心观察,及时捕捉孩子的想法和需要,然后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样幼儿的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五、灵活地进行活动评价。
区域活动的评价目的在于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零散经验,引导幼儿修正错误的经验,让幼儿分享成功的快乐,也为下一次活动的提出新要求。评价可以是幼儿自评、互评和老师讲评。从形式上又可分为集体评、小组评,从评价时间上又可分为过程性评价、何终结性评价。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小班以老师讲评、过程性评价为主,及时给与肯定和修正,中大班可采用自评和互评的结合。评价要围绕教育目标、孩子的发展情况及实际问题进行评价,以肯定为主。
区域活动的指导方法还有很多,有待于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实践、积累。科学地、正确地指导区域活动,能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使幼儿和材料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从而更好地实现区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