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整合医学—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作者】 吴小燕

【机构】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整合医学是当代医学教育和实践中提出的一种新理念。文中分析了理论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新思维。重点强调了整合医学教育在提高医学生临床诊断水平中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医学教育, 整合医学,教学改革
  Abstract:Integral medicine is a new concept put forward by 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is paper,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heory medical education are analyzed, new ideas about the reform of 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were proposed .The effects about how the integrative medical education improving clinical diagnosis abilities among medical students are emphasized .
  Key words:Medical education, The integrative medicine,Teaching reform.
  自去年起,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借鉴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教学课程设置模式。开展了一项“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改革活动,将与疾病相关的前期课程和临床教学结合在一起,系统深入地阐述该病的病因、机制、治疗、鉴别诊断及转归愈后,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临床思维能力,由此也开始了整合医学在与临床医学教育领域的探索和尝试。
  整合医学就是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业最有效的实验经验加以有机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改变,以人体全身状况为根本,进行修整、调整,使之成为更加符合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新的医学体系。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医学课程设置太过专业化。缺乏对疾病的整体观认识。仅仅从生物学角度探索疾病的诊疗过程,忽视了从社会、环境、心理等全方位研究疾病与健康的关系;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种狭隘的教育观培养不出大师级的医学优秀人才。
  一、当今医学教育体系的不足及问题
  综观国内医学教育体系中的学科设置和教材分类,专业条款的划分越来越细化,医学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大学科,通常被肢解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一级学科。其后在划分为若干个二级、三级学科。如临床医学通常以内、外、妇、儿分科,然后由各科教研室老师授课,单一介绍本专业疾病。内、外、妇、儿教研室之间缺乏整体沟通和协调。不同否认,这种以分为主的教学模式确实对单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对于提高学生对疾病和健康的整体观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任何疾病都不是单一发生在一个组织或器官的。其治疗和预防也不是仅仅局限在一个专业之内的,而目前的医学教育模式恰恰正缺乏这种大局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见疾病,“目中无人”
  在现行的医学教材中,疾病是按系统和器官、甚至是组织分门别类予以阐述,这有益于医学生较好的理解和记忆基础理论知识,从病理、生理角度认识某一种疾病的本质。但是在临床实践工作中,一种疾病并不仅仅表现在一个器官或系统中,仅从生物学模式去诊疗疾病,有时会达不到治疗效果,如一位胃痛的病人去消化科就诊,医师如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是单一治疗胃痛,而不是从社会因素找原因,常常疗效甚微,其实该患者工作压力大,生活无规律,经过调整生活方式及心理疏通后,其消化道症状不治而愈。又例如有关癌症的认识,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得了癌症的人,而不是将癌症患者 看成是人得了癌症,两位患者得了同一个癌症,结果却大相径庭,一个天性乐观,适度治疗,另一个整天郁郁寡欢,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勇气,医治结果不言自明,难怪坊间流传对肿瘤病人愈后的形象说法:癌症病人1/2是吓死的,1/2是“治”死的。因此,作为肿瘤科医师,如果只看疾病,而不去从心理、性格、家庭和社会关系等诸方面分析病情,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给予患者关爱和治疗,肿瘤或许就真的变成了一种不治之症。
  2.“病”“症”不分,缺乏整体思维能力
  症状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它反映的是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转归,但某一种疾病不一定会必然出现这一症状,有此症状也不一定就是这种疾病,因此,作为临床医师,应该辩证地看待症状与疾病的关系,但由于受到传统教科书的影响,初入此行的年轻医师容易被临床症状所迷惑,丧失对疾病的鉴别诊疗能力。通过整合医学的学习、训练,可以提高临床整体思维能力,丰富循证医学知识,加速提升临床诊疗水平,如一位患者肚子疼,开了止痛药后就不疼了,但次日因急性阑尾炎而做了急诊手术,止痛剂掩盖了症状,耽误了疾病的诊断。类似情形在临床上不胜枚举,通过整合各专业知识可以提高临床诊断能力。
  3.倚重临床检验,忽视临床分析
  现在许多医师越来越依靠检验结果而治疗疾病,当今医学检验技术也越来越先进,检验数据成百上千,甚至连检验科医师都背不过来,为了避免遗漏病情,有的临床医师“宁可错查三千,不愿漏查一项”,患者来了,不分青红皂白,先开化验单,查完后依据化验结果而出诊断结论,这种做法不仅增加患者不必要的医疗成本,而且容易造成误诊。仅靠检验单或X线报告是不能判断疾病性质的,不然只需要检验科或放射科医师就足够看病了,化验阳性结果不一定就是某种疾病,某一疾病也不一定就必然出这一阳性结果,临床诊断需要整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许多院外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并综合分析而形成。
  4.医师变药师,西药与中药相互抵触
  在许多大型“三甲”医院,门诊患者人流如潮,常常出现这种现象:患者来看病成了就是来拿药,由于患者人数多,接诊时间短,往往患者没有讲述完病史,医师的处方就已开出,由此引发了一些新问题:现在临床常用药品较之过去增加了数倍,连记住药品的品名都比较困难,更谈不上去弄清不同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和配伍禁忌,是药三分毒,因为不当用药而造成的肝肾功能损害在临床上已是屡见不鲜,此外,有些药物看似品名相同,实际上其作用完全风马牛不相及,如红霉素和柔红霉素,前者为抗生素,后者是抗癌药,所以对于青年医师而言,应该将临床医学专业知识与临床药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医药不分家”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好医师。
  在现今的医学教材体系中,中西医教学是各自独立的。临床专业学生往往不太重视中医药学,有人甚至认为中医不太科学,其实传统中医学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长处,尤其在慢性疾病治疗中有其独到之处,许多疾病,比如不孕症,西医没有很好的方法,但有时服用几副中药就能“有喜”了,对月经不调的治疗也是如此。如何将中西医学融会贯通、取长补短、造福于患者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二、全面更新教学理论,提高对疾病和健康的整体认识
  1.加强整合医学的理论研究,探索医学教改新模式。
  通俗的讲,整合医学就是根据患者的整体需要,找到最符合患者整体情况的治疗方案,提高疾病的治疗水平,形成新的医学体系。整合医学不同于全科医学,后者是各专业的知识都会一点,但不够深入,而整合医学是把各专业最好的知识组合,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措施。严格地讲,整合医学就是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业最为有效的实践经验加以结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实际,以人为本,进行调整、分析,使之成为更加符合和适应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新的医学体系。
  2.转化医学观念,建立健康新理念
  现有教科书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疾病、轻预防,重急症、轻慢病,重西医、轻中医,重治疗、轻保健等问题,这些与现代健康理论总是不相符合的,如果不在医学教育期间解决好上述关系,这样培养出的医学生,其思维模式是不够完整的。
  医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加健康的生活。什么是健康呢?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生理、心理、社会的安宁,酿成疾病、影响健康的不仅有生物因素,而且还有心理、社会、生态环境方面的因素,医学的视野不能局限于生物学方面,还必须扩展到心理、社会、环境诸方面,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层面全视角关注生命的本质。
  转化医学观念,在高年级临床教学和专科医师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医学整合不是否定专科医师和专科化培养模式,专科分化在医学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专科化就没有医学的进步,将生命的认识具体化,实证化的专科体系,推动了医学对疾病的深层认识,为培养医学专门人才开辟了新途径。而医学整合在诠释对生命和疾病的整体认识进程中亦是不可或缺,也是专科知识无可取代的,医学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整合与分化,标志着人们对疾病更高一级的认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然而时下我国医学界对单一专科体别的弊端缺乏足够认识,过分注重专科体制的长处而忽视了它的不足,他们没有认识到单一专科体制难以形成对生命和疾病的全面、整体认知,正是这种一轮又一轮的专科细化再细化,将人体一步一步地机械化和碎片化,使医学距人体愈来愈远,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愈来愈失真。整合是一场观念的变革,是对疾病观、健康观的全新审视,也是当前医疗体别改革的需要,医学整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整合途径与方法需要在医学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晓红 教学评估: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有效形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6,(8):19、[2] 刘洪玲  推进医学教育改革。服务和谐社会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7):27
  [3] 韩 冰 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小议【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J】,2006,(8):1224
  [4] 杜治政医学的转型与医学整合【J】。医学与哲学,201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