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课程评价是促进小学“品德”发展的关键——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教学现状研究
【作者】 牟凤英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程改革需要相应的课程评价改革,课程评价在促进课程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发展中的新课程需要新的评价体系与之相匹配。课程教改前景喜人,实施现状却不尽人意,甚至让人堪忧。小学品德要发展,课程评价是关键。
关键词:品德 评价 关键 发展
课程改革需要相应的课程评价改革,课程评价在促进课程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小学品德课作为一门发展中的新课程需要新的评价体系与之相匹配。然而,由于现有品德课程评价机制的不完善等原因,品德新课程理念没有得到更好的领会、贯彻,品德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品德评价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品德”要发展,课程评价是关键。有什么样的品德课程评价机制将决定有什么样的学生品德评价,小学阶段品德课程评价实施与否?如何实施?必将影响着该学科的发展和一批又一批学生德行的发展。
一、“品德”课程的特点
(一)在新的教育教改形势下,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品德与社会》等系列丛书都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1-6年级教材有机衔接,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更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需求。(二)低段教材的五个基本点,呈现教材时代风采。(三)课程性质: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索、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四)课程基本特征与理念体现课程人文性。(五)课程要求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指出课本主要不是知识的载体,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的可利用的资源……
不可否认,现在的品德教材在以往教材的基础上做了大量工作,做了大胆的改革,越来越好。
二、“品德”课程的重要性
“品德培养比知识传授更重。”对于受几千年悠久文明熏陶的我们国人其实对这句话比谁都明白其道理,但是我们国家的许多地方的教育现实却恰恰相反,知识传授高于品德培养。从一方面讲,只要不是一个特别笨的人,只要他肯努力,学到知识是可能的。他们都会对社会做出贡献吗?答案是:不一定。这样的事例很多,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就是个例子。从另一方面讲,一个人的知识理论再多、再高,如果其品德有问题——道德标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有悖常理,那么,他对社会来说肯定是一个潜在的危险隐患,可以这样说: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好处,甚至还有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而且,要改变一个人形成的品德不像学习知识,那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品德培养高于知识传授。
正所谓国以才立,才以德先,德才兼备方为人才。‘德’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是何等的重要。同样,品德课在一个人的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性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记得读小学时,学习了一门与《品德与生活》相似的学科,那门学课的名字好像是叫《思想品德》?那时还没有“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都要上,思想品德课当然也不例外。现在还记得那时学习这门课程的情景:书中的内容几乎都是以课文的形式呈现,当老师给我们讲读那些经典的故事时,或我们自己似懂非懂的看着那些黑白相间的图文时,科技还不发达的那些岁月里,没有见过世面的我们总是深深地被书中故事吸引着、感动着、感觉视野开阔了好多,好向往外面的世界、心灵一次又一次受到震撼、受到净化,好想做故事中的主人公,心里升起雄心万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与自信……
“品德”这门课程很好,也很重要,我们是该重视”。这是基层学校教师们的心理话。是的,品德对每一个人来说很重要,对品德形成时期的可塑性很强的小学生来说更是非常重要。
三、“品德”课程实施现状
课程很重要,教材也很好,经调研表明:课程实施的现状却不尽人意,甚至让人堪忧。(一)对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够,上级主管部门对品课程考核与否决定该课程上与不上,更不用说开展相应的教科研工作以改变其薄弱现状。如果说许多国家的学校在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话,那么我们的中国式学校则几乎都在为应试和分数而努力!学校重语数等教育部门考核评价的学科,轻“品德”等许多教育部门不考核评价或考核评价间断的学科,久而久之,“品德”等学科便成了“副科”,成了边缘学科。(二)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教育管理不到位,学校、家庭、社会重视不够。所谓德育优先,大会小会都会讲,可是真正落实到实处时却是很少,以至于以品德课为旗帜的德育课在一些学校流于了形式,德育优先发展成了口号。(三)专业教师缺乏,教师观念仍未转变,教育教学方法落后,学科教学工作难开展。由于品德课程考核评价的滞后或不确定因素,品德课一般都是搭配给语文数学老师,也有让后勤老师上的。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自己看;粗略地讲一讲;教师熟悉的教学内容多讲解;一节课上好几课;让学生勾画出重点词句读读背背;将书本上的重点都归纳一下,让学生记;在网站上下载可能要考试的考点让学生背。
四、切实有效的开展好“品德”课程评价是促进“品德”发展的关键
教育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在课程评价理论日趋发展完善的今天,课程评价凸显出了它独特的魅力,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因此,“品德”课程评价作为促进“品德”课程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已经成为了促进小学阶段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课程需要发展,评价需要改革,“品德”课程由谁来评价?如何评价?评价些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等诸多问题都等着我们去探索与思考,行动起来,切实建立起“品德”课程长期有效的持续的考核评价制度并加以执行,相信开创出品德课程新局面会离我们不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建设读本》2012.8 川新出内(2012)86号
[3]《品德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一、二年级上册2007.6人民教育出版社
[4]《全国小学有效教学观摩研讨会——“深化教学结构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中国·四川·泸州2013年11月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5]常凤鸣 主编《新课程教育评价与测量全书》金版电子出版社 2005.4
[6]《新课标教案——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延边教育出版社2008.1
关键词:品德 评价 关键 发展
课程改革需要相应的课程评价改革,课程评价在促进课程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小学品德课作为一门发展中的新课程需要新的评价体系与之相匹配。然而,由于现有品德课程评价机制的不完善等原因,品德新课程理念没有得到更好的领会、贯彻,品德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品德评价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品德”要发展,课程评价是关键。有什么样的品德课程评价机制将决定有什么样的学生品德评价,小学阶段品德课程评价实施与否?如何实施?必将影响着该学科的发展和一批又一批学生德行的发展。
一、“品德”课程的特点
(一)在新的教育教改形势下,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品德与社会》等系列丛书都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1-6年级教材有机衔接,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更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需求。(二)低段教材的五个基本点,呈现教材时代风采。(三)课程性质: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索、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四)课程基本特征与理念体现课程人文性。(五)课程要求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指出课本主要不是知识的载体,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的可利用的资源……
不可否认,现在的品德教材在以往教材的基础上做了大量工作,做了大胆的改革,越来越好。
二、“品德”课程的重要性
“品德培养比知识传授更重。”对于受几千年悠久文明熏陶的我们国人其实对这句话比谁都明白其道理,但是我们国家的许多地方的教育现实却恰恰相反,知识传授高于品德培养。从一方面讲,只要不是一个特别笨的人,只要他肯努力,学到知识是可能的。他们都会对社会做出贡献吗?答案是:不一定。这样的事例很多,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就是个例子。从另一方面讲,一个人的知识理论再多、再高,如果其品德有问题——道德标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有悖常理,那么,他对社会来说肯定是一个潜在的危险隐患,可以这样说: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好处,甚至还有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而且,要改变一个人形成的品德不像学习知识,那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品德培养高于知识传授。
正所谓国以才立,才以德先,德才兼备方为人才。‘德’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是何等的重要。同样,品德课在一个人的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性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记得读小学时,学习了一门与《品德与生活》相似的学科,那门学课的名字好像是叫《思想品德》?那时还没有“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都要上,思想品德课当然也不例外。现在还记得那时学习这门课程的情景:书中的内容几乎都是以课文的形式呈现,当老师给我们讲读那些经典的故事时,或我们自己似懂非懂的看着那些黑白相间的图文时,科技还不发达的那些岁月里,没有见过世面的我们总是深深地被书中故事吸引着、感动着、感觉视野开阔了好多,好向往外面的世界、心灵一次又一次受到震撼、受到净化,好想做故事中的主人公,心里升起雄心万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与自信……
“品德”这门课程很好,也很重要,我们是该重视”。这是基层学校教师们的心理话。是的,品德对每一个人来说很重要,对品德形成时期的可塑性很强的小学生来说更是非常重要。
三、“品德”课程实施现状
课程很重要,教材也很好,经调研表明:课程实施的现状却不尽人意,甚至让人堪忧。(一)对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够,上级主管部门对品课程考核与否决定该课程上与不上,更不用说开展相应的教科研工作以改变其薄弱现状。如果说许多国家的学校在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话,那么我们的中国式学校则几乎都在为应试和分数而努力!学校重语数等教育部门考核评价的学科,轻“品德”等许多教育部门不考核评价或考核评价间断的学科,久而久之,“品德”等学科便成了“副科”,成了边缘学科。(二)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教育管理不到位,学校、家庭、社会重视不够。所谓德育优先,大会小会都会讲,可是真正落实到实处时却是很少,以至于以品德课为旗帜的德育课在一些学校流于了形式,德育优先发展成了口号。(三)专业教师缺乏,教师观念仍未转变,教育教学方法落后,学科教学工作难开展。由于品德课程考核评价的滞后或不确定因素,品德课一般都是搭配给语文数学老师,也有让后勤老师上的。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自己看;粗略地讲一讲;教师熟悉的教学内容多讲解;一节课上好几课;让学生勾画出重点词句读读背背;将书本上的重点都归纳一下,让学生记;在网站上下载可能要考试的考点让学生背。
四、切实有效的开展好“品德”课程评价是促进“品德”发展的关键
教育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在课程评价理论日趋发展完善的今天,课程评价凸显出了它独特的魅力,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因此,“品德”课程评价作为促进“品德”课程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已经成为了促进小学阶段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课程需要发展,评价需要改革,“品德”课程由谁来评价?如何评价?评价些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等诸多问题都等着我们去探索与思考,行动起来,切实建立起“品德”课程长期有效的持续的考核评价制度并加以执行,相信开创出品德课程新局面会离我们不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建设读本》2012.8 川新出内(2012)86号
[3]《品德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一、二年级上册2007.6人民教育出版社
[4]《全国小学有效教学观摩研讨会——“深化教学结构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中国·四川·泸州2013年11月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5]常凤鸣 主编《新课程教育评价与测量全书》金版电子出版社 2005.4
[6]《新课标教案——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延边教育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