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点尝试
【作者】 邢廉洁
【机构】 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第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课外阅读更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尝试。
一、通过“对话”凸显个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实质要求阅读教学特别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潜心会文,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1、积极培养对话意识
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就是要使学生有较强的表达欲望,交流需求和参与精神。而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场所。一个课堂永远有两个主体,一个是学生,一个是教师。他们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构成一个对话场。在这个对话场中,教师与学生的智慧相互激发,相互揭示,最终使教学内容的内在品质得以阐发,最终学生和教师都在对话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思想、情感、知识、思维上的提升,这就是整个对话的根本。只有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那亲切的微笑,爱抚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睿智、激励的话语,灵活的教法,都将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与仿效。在教师精心营造的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生自然会乐读乐说,才能产生对话的意识与渴望。
2、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让学生以读为主,从读中去想,想中去悟,悟中去体会。所以这样的阅读教学就不能靠灌输和机械训练来实现。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开发其语文学习潜能,激发其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其语文学习的独立性、合作性、创造性地自主学习。教师的职能由以往学生学习的“传授者、牵引者”转变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成为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导航员”。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我在教《詹天佑》一课时,其难点是让学生感悟到他一颗火热的爱国心和创新精神。了解詹天佑的“人字形”线路设计很难。我就用简笔画,画出崇山峻岭之中的人字形路线,用硬纸片做一列两个车头的火车,边讲边演示,再让学生演示,火车沿着“人字形”铁路行驶到拐弯处,再改变车头行驶方向,原来拉的车头就推。情境是呈现动态的,虽是模拟,但活灵活现,学生理解了“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妙处,突破教材难点,学生感受到了詹天佑的创新精神。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传情的导体,是悟理的火种。如教《狼牙山五壮士》,我们创设“五壮士纵身跳下山崖”情境,这势必唤起学生对英雄的敬意和感动,激发学生对英雄的爱!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自然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极大地感染了学生,这正是教学的难点,情境教学正是在潜移默化中突破了这一难点。
3、巧用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指巧妙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来创设问题情境。巧妙把阅读的问题化为学生的日常生活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很好做法。如我在教《颐和园》一文,老师通常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作者介绍了圆明园的哪些地方?”这样的问题在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上效果一般。我们转变一下思路来设计问题:“假如你和老师一起到颐和园游览,老师已先行来到昆明湖,你如何从颐和园的大门到昆明湖与老师会合?具体的路线该怎样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驱动下,你完全可以想象一下学生迫不及待地翻书读书,在文本中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寻找到方法后两眼发光,急于抢在别人之前回答问题的情境。总之,把阅读变成一种有意义的活动,把阅读问题生活化,学生就会更有兴趣走入文本。
二、交给学生阅读的“钥匙”——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如我在对《飞夺泸定桥》一文的教学,则让学生围绕“怎样飞”、“怎样夺”这两个重点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章时,应抓住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举了不少例子。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地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尝试。
一、通过“对话”凸显个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实质要求阅读教学特别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潜心会文,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1、积极培养对话意识
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就是要使学生有较强的表达欲望,交流需求和参与精神。而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场所。一个课堂永远有两个主体,一个是学生,一个是教师。他们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构成一个对话场。在这个对话场中,教师与学生的智慧相互激发,相互揭示,最终使教学内容的内在品质得以阐发,最终学生和教师都在对话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思想、情感、知识、思维上的提升,这就是整个对话的根本。只有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那亲切的微笑,爱抚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睿智、激励的话语,灵活的教法,都将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与仿效。在教师精心营造的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生自然会乐读乐说,才能产生对话的意识与渴望。
2、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让学生以读为主,从读中去想,想中去悟,悟中去体会。所以这样的阅读教学就不能靠灌输和机械训练来实现。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开发其语文学习潜能,激发其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其语文学习的独立性、合作性、创造性地自主学习。教师的职能由以往学生学习的“传授者、牵引者”转变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成为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导航员”。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我在教《詹天佑》一课时,其难点是让学生感悟到他一颗火热的爱国心和创新精神。了解詹天佑的“人字形”线路设计很难。我就用简笔画,画出崇山峻岭之中的人字形路线,用硬纸片做一列两个车头的火车,边讲边演示,再让学生演示,火车沿着“人字形”铁路行驶到拐弯处,再改变车头行驶方向,原来拉的车头就推。情境是呈现动态的,虽是模拟,但活灵活现,学生理解了“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妙处,突破教材难点,学生感受到了詹天佑的创新精神。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传情的导体,是悟理的火种。如教《狼牙山五壮士》,我们创设“五壮士纵身跳下山崖”情境,这势必唤起学生对英雄的敬意和感动,激发学生对英雄的爱!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自然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极大地感染了学生,这正是教学的难点,情境教学正是在潜移默化中突破了这一难点。
3、巧用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指巧妙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来创设问题情境。巧妙把阅读的问题化为学生的日常生活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很好做法。如我在教《颐和园》一文,老师通常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作者介绍了圆明园的哪些地方?”这样的问题在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上效果一般。我们转变一下思路来设计问题:“假如你和老师一起到颐和园游览,老师已先行来到昆明湖,你如何从颐和园的大门到昆明湖与老师会合?具体的路线该怎样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驱动下,你完全可以想象一下学生迫不及待地翻书读书,在文本中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寻找到方法后两眼发光,急于抢在别人之前回答问题的情境。总之,把阅读变成一种有意义的活动,把阅读问题生活化,学生就会更有兴趣走入文本。
二、交给学生阅读的“钥匙”——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如我在对《飞夺泸定桥》一文的教学,则让学生围绕“怎样飞”、“怎样夺”这两个重点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章时,应抓住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举了不少例子。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地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