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文士之词与壮士之词——浅论苏轼和辛弃疾的词
【作者】 姚恒明
【机构】 山东省东阿县刘集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辛弃疾是以英雄的身份登上词坛,载入词史的。他用词这种文体表现了自己的英雄情怀和悲剧命运。其词不但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其词所反映出的英雄的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更是让后人对其顶礼膜拜。本文试从苏轼词和辛弃疾词的比较中看看文士与壮士的不同。
关键词:稼轩词 特质 文士 壮士
世以“苏辛”并称,但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却说:“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得之;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二公之词,不可同语也”。我认为是极有道理的,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际遇和个性的不尽相同,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就语言而言,总的来说 ,苏词感情爽朗、旷达、浩怀逸气,纵放不羁,而辛词则雄壮、炽烈,沉郁悲愤。而在词境的开拓突破方面,叶嘉莹教授如是说:“苏轼对词境之开拓突破,主要盖由于其才气与胸襟之超迈过人,本非‘绮罗香泽’之所能拘限,而且苏轼对于写作,又一向有‘行乎其所当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的一种独立开创之精神,这正是苏词之所以能对词境做出了极大之开拓的原因,故苏词风格之特色乃在其时时有超旷飞扬之致。至于辛弃疾对词境之开拓突破,则主要盖由于其意志与理念的深挚过人,也原非‘剪红刻翠’之所能拘限,更加之其平生的不凡及不幸之遭的相互冲击,则更是造成其词之意境得以突破传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故辛词风格之特色乃在其处处有盘旋,郁结之姿。这与苏词之但凭天赋之才气胸襟而突破传统,其本质上原是有相当不同的”。同时由于时代环境的制约,苏轼主要追求的是“诗书事业”,是文人政治上的功名;而辛弃疾所追求的则是“弓刀事业”,是武将军事上的功勋:“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满江红》)。苏轼的事业包含着“儒生”对君主个人的知遇感激和忠诚,故有时他感叹“老去君恩未报”;而辛弃疾的事业则是英雄所肩负的民族统一大业,所以他最悲愤的是“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满江红》)。这是词世界里“学士”的苏东坡与“壮士”的辛弃疾这两个形象的最本质的区别。
同样是抒发自我人生的幽愤,同样是在赤壁缅怀古代英雄,苏轼所生的感慨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不免文士的多情伤感;而辛弃疾则是“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霜天晓角?赤壁》),显露出壮士豪迈的英雄本色。
同是豪放风格,苏词表现的是豪逸放旷的气度、豁达的情怀,辛词则表现豪壮雄健的气概和渴望行动,风发凌厉的战斗姿态。苏是旷达,辛是执着。苏有一肚皮的不和时宜,但隋缘自适,故显得胸次宽广;辛一生壮志不展,更有一肚子怨愤之气,但他始终高悬着:“补天裂”,洗尽大地“膻腥”的宏伟理想。对自己不降志,不辱身,对敌人和投降派,不宽恕,不妥协,怀美不变,到处碰壁,气越聚越厚,郁闷越积越深,发泄为词,故力度万钧。
面对险恶的政治环境,苏轼是“忘机”,是“也无风雨也无晴”,鸵鸟式的自我安慰,而不用力去批判丑恶势力。辛则嫉恶如仇,一生都在追求、挣扎和奋斗,斗争的矛头对准了“斜阳烟柳”的朝廷,直指昏庸腐朽的最高当局。苏轼只是写“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辛则总是求“行”,求“用”,不愿“藏”在“闲”处。因而能抨击政治的黑暗,指斥社会的不公:“汗血盐车无人问,千里空收骏骨”,“倾国无媒,入宫见妒,古来愁损蛾眉”。苏总是向往归隐,遗世独立,只求自我人格的完善。辛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被迫闲居,心灵也担荷着国家的痛苦。他赞颂大禹,诸葛亮,希望建立不世之功;他同情屈原,贾谊,李广,为他们的遭遇鸣不平,不时表现出痛愤、悲壮之气。
从以上苏辛二人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士”与“壮士”的不同。
关键词:稼轩词 特质 文士 壮士
世以“苏辛”并称,但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却说:“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得之;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二公之词,不可同语也”。我认为是极有道理的,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际遇和个性的不尽相同,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就语言而言,总的来说 ,苏词感情爽朗、旷达、浩怀逸气,纵放不羁,而辛词则雄壮、炽烈,沉郁悲愤。而在词境的开拓突破方面,叶嘉莹教授如是说:“苏轼对词境之开拓突破,主要盖由于其才气与胸襟之超迈过人,本非‘绮罗香泽’之所能拘限,而且苏轼对于写作,又一向有‘行乎其所当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的一种独立开创之精神,这正是苏词之所以能对词境做出了极大之开拓的原因,故苏词风格之特色乃在其时时有超旷飞扬之致。至于辛弃疾对词境之开拓突破,则主要盖由于其意志与理念的深挚过人,也原非‘剪红刻翠’之所能拘限,更加之其平生的不凡及不幸之遭的相互冲击,则更是造成其词之意境得以突破传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故辛词风格之特色乃在其处处有盘旋,郁结之姿。这与苏词之但凭天赋之才气胸襟而突破传统,其本质上原是有相当不同的”。同时由于时代环境的制约,苏轼主要追求的是“诗书事业”,是文人政治上的功名;而辛弃疾所追求的则是“弓刀事业”,是武将军事上的功勋:“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满江红》)。苏轼的事业包含着“儒生”对君主个人的知遇感激和忠诚,故有时他感叹“老去君恩未报”;而辛弃疾的事业则是英雄所肩负的民族统一大业,所以他最悲愤的是“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满江红》)。这是词世界里“学士”的苏东坡与“壮士”的辛弃疾这两个形象的最本质的区别。
同样是抒发自我人生的幽愤,同样是在赤壁缅怀古代英雄,苏轼所生的感慨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不免文士的多情伤感;而辛弃疾则是“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霜天晓角?赤壁》),显露出壮士豪迈的英雄本色。
同是豪放风格,苏词表现的是豪逸放旷的气度、豁达的情怀,辛词则表现豪壮雄健的气概和渴望行动,风发凌厉的战斗姿态。苏是旷达,辛是执着。苏有一肚皮的不和时宜,但隋缘自适,故显得胸次宽广;辛一生壮志不展,更有一肚子怨愤之气,但他始终高悬着:“补天裂”,洗尽大地“膻腥”的宏伟理想。对自己不降志,不辱身,对敌人和投降派,不宽恕,不妥协,怀美不变,到处碰壁,气越聚越厚,郁闷越积越深,发泄为词,故力度万钧。
面对险恶的政治环境,苏轼是“忘机”,是“也无风雨也无晴”,鸵鸟式的自我安慰,而不用力去批判丑恶势力。辛则嫉恶如仇,一生都在追求、挣扎和奋斗,斗争的矛头对准了“斜阳烟柳”的朝廷,直指昏庸腐朽的最高当局。苏轼只是写“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辛则总是求“行”,求“用”,不愿“藏”在“闲”处。因而能抨击政治的黑暗,指斥社会的不公:“汗血盐车无人问,千里空收骏骨”,“倾国无媒,入宫见妒,古来愁损蛾眉”。苏总是向往归隐,遗世独立,只求自我人格的完善。辛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被迫闲居,心灵也担荷着国家的痛苦。他赞颂大禹,诸葛亮,希望建立不世之功;他同情屈原,贾谊,李广,为他们的遭遇鸣不平,不时表现出痛愤、悲壮之气。
从以上苏辛二人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士”与“壮士”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