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学方法
【作者】 蒋 红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音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音乐教学过程的进行、音乐教学原则的贯彻、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等等,归根到底都取决于音乐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关联的动作体系。
关键词:素质教育; 新课标; 能力; 方法
音乐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一种为了达到音乐教育目的而调整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方法。音乐教学过程的进行、音乐教学原则的贯彻、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等等,归根到底都取决于音乐教学方法。
一、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激发兴趣、愉悦审美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它能够给人以愉悦,以享受。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就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体验过程,只有在长期的、反复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到学生的情感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使人格得到完善。作为一线音乐老师我们应该明确音乐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我们的任务不是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音乐家,而是鼓励、培养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在音乐中享受快乐,并对音乐产生兴趣,让他们每次都带着浓浓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他们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状态和愉悦体验。
二、视听结合、同步感受、主动参与、深入体验
音乐教学方法是随着音乐教学活动的出现而逐渐发起来的。音乐虽然是听觉艺术,然而在音乐欣赏中如果能结合视觉功能,发挥视听能感的作用,创设音乐情景,那么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会更容易些,更深刻些。视听结合,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不仅感受到音乐美,还享受到剧情美,背景美,语言美,形体美,使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和情感同步。
美国当代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教学的目的除了要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科学知识以外,还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良好的智力发展,以便使学生成为自主且主动的思想家,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而反对把人当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发现学习的方法。布鲁纳倡导“发现法”,强调学生是个“发现者”,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学习,不仅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知识,而且还学会探索研究的方法,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学方法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即兴创作,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创造音乐,这些都具有现代音乐教学法的特点。
三、润物无声、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感受自我
音乐教学要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但这只是手段。作为一个教师,其最终的目的是要教书育人。当然,要注意方式方法,不是板着面孔的政治说教和强制高压,而应该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寓教育于娱乐之中,作为一个音乐老师尤其如此。
要重视情绪在音乐教学方法中的作用。大量的实验证明,愉快时则感知比较敏锐,记忆比较牢固,思维比较活跃。反之,消极的情绪则会阻抑认识活动的开展。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音乐属情感性艺术,情绪在音乐教学方法中的作用,比其它学科更显得重要。不能想象没有情感如何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积极的情绪会产生兴奋感、自豪感,给音乐教学活动注入活力,使每个音符伴随着情感,而不是毫无情绪的音符堆砌,技能技巧不是机械的操作,而是有情感的表现。每唱一首歌、奏一曲乐都充满着情感,音乐教学就取得了更大的效益,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中一味强调知识、技能技巧而忽视情绪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克服了学生在学习音乐时的枯燥和厌烦。在这里还应加以说明的是:既然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关系,那么情绪的交往更要求是双向的交流。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情绪更为重要,只有音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满激情,才能感染学生的情绪。换言之,要求学生投入角色,教师必须首先投入角色。不能想象一个情感冷淡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能唤起学生的情绪。音乐教学要按其自身教学规律,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出发,这是科学。音乐教学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恰当的、合理的教学方法从知、情、意、行去引导,这就是艺术。
四、注重效果、互动心灵、平等和谐、情感互补
音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更注意对“人”的情感的培养。因此,音乐教学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引入互动教学,便是期望以互动教学的理念改良以往和现实存在的音乐教学枯燥乏味,板起面孔我教你学接受式的呆板现象。以往的音乐教学总是以单一乏味的形式进行,教师教唱、学生跟唱,教师枯燥的讲解音乐知识,学生一知半解或在下面交头接耳地听。这样单一的教学并不符合音乐教学的特性。音乐教育是要在轻松愉悦、兴趣盎然的互动中快乐进行的,即通过构建一种和谐、自由、平等的教学生态环境,使教师、学生、音乐在一种良好的情境氛围当中相遇,交流并产生相互影响。
总之,要想提高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只有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变革,才能使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发展。教师应走进学生的音乐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收获,让学生真正的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热爱音乐。
关键词:素质教育; 新课标; 能力; 方法
音乐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一种为了达到音乐教育目的而调整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方法。音乐教学过程的进行、音乐教学原则的贯彻、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等等,归根到底都取决于音乐教学方法。
一、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激发兴趣、愉悦审美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它能够给人以愉悦,以享受。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就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体验过程,只有在长期的、反复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到学生的情感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使人格得到完善。作为一线音乐老师我们应该明确音乐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我们的任务不是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音乐家,而是鼓励、培养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在音乐中享受快乐,并对音乐产生兴趣,让他们每次都带着浓浓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他们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状态和愉悦体验。
二、视听结合、同步感受、主动参与、深入体验
音乐教学方法是随着音乐教学活动的出现而逐渐发起来的。音乐虽然是听觉艺术,然而在音乐欣赏中如果能结合视觉功能,发挥视听能感的作用,创设音乐情景,那么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会更容易些,更深刻些。视听结合,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不仅感受到音乐美,还享受到剧情美,背景美,语言美,形体美,使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和情感同步。
美国当代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教学的目的除了要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科学知识以外,还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良好的智力发展,以便使学生成为自主且主动的思想家,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而反对把人当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发现学习的方法。布鲁纳倡导“发现法”,强调学生是个“发现者”,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学习,不仅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知识,而且还学会探索研究的方法,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学方法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即兴创作,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创造音乐,这些都具有现代音乐教学法的特点。
三、润物无声、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感受自我
音乐教学要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但这只是手段。作为一个教师,其最终的目的是要教书育人。当然,要注意方式方法,不是板着面孔的政治说教和强制高压,而应该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寓教育于娱乐之中,作为一个音乐老师尤其如此。
要重视情绪在音乐教学方法中的作用。大量的实验证明,愉快时则感知比较敏锐,记忆比较牢固,思维比较活跃。反之,消极的情绪则会阻抑认识活动的开展。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音乐属情感性艺术,情绪在音乐教学方法中的作用,比其它学科更显得重要。不能想象没有情感如何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积极的情绪会产生兴奋感、自豪感,给音乐教学活动注入活力,使每个音符伴随着情感,而不是毫无情绪的音符堆砌,技能技巧不是机械的操作,而是有情感的表现。每唱一首歌、奏一曲乐都充满着情感,音乐教学就取得了更大的效益,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中一味强调知识、技能技巧而忽视情绪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克服了学生在学习音乐时的枯燥和厌烦。在这里还应加以说明的是:既然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关系,那么情绪的交往更要求是双向的交流。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情绪更为重要,只有音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满激情,才能感染学生的情绪。换言之,要求学生投入角色,教师必须首先投入角色。不能想象一个情感冷淡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能唤起学生的情绪。音乐教学要按其自身教学规律,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出发,这是科学。音乐教学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恰当的、合理的教学方法从知、情、意、行去引导,这就是艺术。
四、注重效果、互动心灵、平等和谐、情感互补
音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更注意对“人”的情感的培养。因此,音乐教学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引入互动教学,便是期望以互动教学的理念改良以往和现实存在的音乐教学枯燥乏味,板起面孔我教你学接受式的呆板现象。以往的音乐教学总是以单一乏味的形式进行,教师教唱、学生跟唱,教师枯燥的讲解音乐知识,学生一知半解或在下面交头接耳地听。这样单一的教学并不符合音乐教学的特性。音乐教育是要在轻松愉悦、兴趣盎然的互动中快乐进行的,即通过构建一种和谐、自由、平等的教学生态环境,使教师、学生、音乐在一种良好的情境氛围当中相遇,交流并产生相互影响。
总之,要想提高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只有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变革,才能使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发展。教师应走进学生的音乐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收获,让学生真正的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热爱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