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方法初探

【作者】 王丹丹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第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新课标背景下, 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式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提高学生的经验和学习兴趣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方法 设计
  1.信息技术教育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树立和掌握进行信息处理的意识和能力。从教育部颁布《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开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开始, 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建设和实施不断开展、深入发展。
  1.1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理念
  在以义务教育课程为基础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其一,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所必需的。培养学生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信息文化,在信息的获得、加工、处理、交互和表达工程中获取信息技术, 提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和理解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具备融入信息社会的能力和态度, 顺应信息时代要求。其二,是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平台,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为高中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
  1.2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定位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了高中阶段的必修课。信息技术作为技术领域的科目, 在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地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包含八大领域: 人文与历史、语言与文学、体育与健康、艺术、数学、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科学。技术其中信息技术就包含在技术领域中。在高中课程安排的116个必修学分中, 信息技术占4个学分。信息技术课程也成为了高中阶段的必修课。
  1.3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特点信息技术课程同数学、物理等学科具有共性,又有它自身独特的特性,是一门独立的兼具知识性和技能型的基础性学科。一是具有现代性。信息技术更新快, 其观点、理论、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二是工具性。信息技术是的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必备技能之一, 如何通过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这个现代化工具去获得和处理现代社会信息
是人们必备的技能;三是应用性。在各个领域中都有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如互联网、远程教育、移动学习、科学计算、自动化控制、数据处理、电子商务等, 都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体现。
  2.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及其原则
  为了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及方案,以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为研究对象,了解学校教学环境,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最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以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硬件条件;教学模式;学生情况;综合其它学科;学习方法;导向评价。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授人以渔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结合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和抽象性。理论联系实际。
  2.1 信息技术教学顺序设计
  教学顺序指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不同类型的学习目标有不同的设计方法, 我们根据不同类型来加以讨论。
  (1)言语信息教学顺序。根据奥苏贝尔学习结果分类, 有机械言语信息学习和有意义言语信息学习。机械言语信息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 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内容没有逻辑意义, 只需要学生实记。教学是需要按照一定逻辑联系来安排教授顺序。提供“先行组织者”,并用逻辑顺序或根据与有意义的上下组织言语信息进行教学顺序的设计。(2)智慧技能教学顺序。布鲁纳主张用教学法来设计智慧技能教学顺序。学习实际上是从具象到抽象的。步骤为: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假设问题解决方案→验证假设问题→
辩证结果→得出结论。奥苏贝尔主张教学顺序以“先行组织者”为起点, 在呈现具体学习任务。(3)动作技能教学顺序。动作技能顺序设计有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三个阶段。它的形成是通过练习来逐步掌握某种动作方式的过程。如键盘的指法练习,需要通过一定的上级练习,才能掌握指法要领。提高录入速度。
  2.2 信息技术教学媒体选择设计媒体的使用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媒体得当的选择和运用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的种类和选择范围更加多样,如何科学、有效、迅速地选择出最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符合教学情境的媒体也并非易事。媒体的选择和利用要根据教学的目的或教学目标所具有的特性和教学功能。不同的教学媒体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功能,如有的媒体适合传递声音, 有的媒体善于表现运动、有的媒体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因此,媒体的使用尽量做到物尽其用,合理得当, 充分发挥它的功能, 服从教学设计策略。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往往能够通过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并掌握,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做到事半功倍。
  2.3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设计及模式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设计目的是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在学习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的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下面介绍两种主要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一是讲授法。传统的教师授课通过口头语言、黑板、粉笔对精神进行传授知识, 由于媒体的应用,现代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多媒体视听和大屏幕投影来进行授课。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实践操作, 理论的知识的讲授,尤其是操作技能,现代的讲授方法更利于学生视听结合,模仿学习操作技能。
  二是实验操作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般进行简单的模仿性操作, 或是创造性运用知识技能的操作。
  3.结语
  教育是种创造性活动, 其独特性在于教育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性迥异的人。由于客观的教学环境, 硬件基础设施,教学对象等因素的差异,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需要教师理解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创造性地设计符合实际的教学模式。没有绝对的好的、终极的教学设计,教学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教师既是教学的实施者,又是教学的探索者。
  参考文献:
  [1] 陶增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 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