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关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的自主学习
【作者】 徐洪景
【机构】 山东省东阿县刘集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程改革中,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儿童的实践活动,让儿童充满活力的生活,在生活中勃发张扬,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自身的发展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并与世界和谐相处。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自主学习正是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终身发展需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情境、自主、学会学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以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行的感悟、感受,获得真正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真正使学生好学、乐学、主动学、学得好。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情境教学能把概念具体化,传授方式趣味化,能使学生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使思维与形象统一,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体验,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生活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做到创境激趣、以趣激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主地探索获得知识。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体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利用实际的生活情境。即,利用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事件、问题、任务,设计教学活动,可以寓教于乐。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展现教学内容情境或收集与内容相关的实物、图片或照片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进行自主学习。如:《给垃圾分类》,我与学生共同收集了许多垃圾实物或图片:果皮、过期药品、旧玻璃瓶、丢弃的塑料袋、碎砖头等等。要求学生给垃圾分类。此活动目的在于学生操作时必须同时思考哪些垃圾哪些是可回收利用的,哪些是有毒有害的,摆放、移动学具,给垃圾正确分类。孩子们积极踊跃表达自己对各种垃圾分类的不同意见,和老师一起思考、讨论。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开展自主教学,促进学生群性和个性的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活动。”活动对于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来说就是它的生命所在,教学过程活动化的基本属性是主体参与、合作交往、发现探究。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所熟悉或熟知的现实生活为教学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在对实际生活的认识和体验中,学会怎样做人和怎样去做事。
为了给课堂带来鲜活的知识和无限的生机,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那就是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把“挖掘”资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搜寻学习资源和资料,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聪慧的眼睛去发现、自己勤劳的手去找寻、用自己智慧的大脑来辨析,从而真正摆脱教材和教师的束缚,自主地拥有一片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如,在《我爱我的家人》一活动的学习中,学生在课前向自己的父母了解了家人辛勤养育自己的一些故事,多方寻找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和实物。在课堂上,学生向大家展示了这些照片和实物,并向同学们讲了一些感人的故事。从这些亲身感受中,学生自然而然的了解到父母家人对自己的爱,同时也得出了我们也要爱父母长辈。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方创造条件,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时间与机会,让学生与环境、与同伴、与老师等之间进行多维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学生通过努力去发现、探索新知,学习新知,同时也学会学习,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运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功。
有效的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更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品德与生活课标明确指出“本课程倡导多元、开放、整体的儿童评价观。从单一、封闭、走向开放、多元,评价过程从片面追求儿童的学业成绩,走向整体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正确、恰当的表扬。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孩子都希望能得到赏识、受到表扬。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眼睛注视着他们,以一种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要注意不失时机给予表扬、鼓励,哪怕是一句表扬的话、几个鼓励的掌声、一颗五角星,都会使他们感受到老师是公平的、亲切的,使他们能够全面认识和评价自我,从而增强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同时更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总之,强调自主发展已成为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扬弃,也是对教与学关系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如何保障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地位,呼唤主体觉醒,开放课堂,提倡创造性自主学习的品德社会教育,将是在品德与社会教育领域中一个急待探索和急待实践的问题。
参考文献: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霍姆林斯基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解读》肖川
《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 高万祥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情境、自主、学会学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以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行的感悟、感受,获得真正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真正使学生好学、乐学、主动学、学得好。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情境教学能把概念具体化,传授方式趣味化,能使学生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使思维与形象统一,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体验,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生活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做到创境激趣、以趣激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主地探索获得知识。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体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利用实际的生活情境。即,利用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事件、问题、任务,设计教学活动,可以寓教于乐。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展现教学内容情境或收集与内容相关的实物、图片或照片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进行自主学习。如:《给垃圾分类》,我与学生共同收集了许多垃圾实物或图片:果皮、过期药品、旧玻璃瓶、丢弃的塑料袋、碎砖头等等。要求学生给垃圾分类。此活动目的在于学生操作时必须同时思考哪些垃圾哪些是可回收利用的,哪些是有毒有害的,摆放、移动学具,给垃圾正确分类。孩子们积极踊跃表达自己对各种垃圾分类的不同意见,和老师一起思考、讨论。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开展自主教学,促进学生群性和个性的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活动。”活动对于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来说就是它的生命所在,教学过程活动化的基本属性是主体参与、合作交往、发现探究。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所熟悉或熟知的现实生活为教学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在对实际生活的认识和体验中,学会怎样做人和怎样去做事。
为了给课堂带来鲜活的知识和无限的生机,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那就是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把“挖掘”资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搜寻学习资源和资料,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聪慧的眼睛去发现、自己勤劳的手去找寻、用自己智慧的大脑来辨析,从而真正摆脱教材和教师的束缚,自主地拥有一片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如,在《我爱我的家人》一活动的学习中,学生在课前向自己的父母了解了家人辛勤养育自己的一些故事,多方寻找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和实物。在课堂上,学生向大家展示了这些照片和实物,并向同学们讲了一些感人的故事。从这些亲身感受中,学生自然而然的了解到父母家人对自己的爱,同时也得出了我们也要爱父母长辈。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方创造条件,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时间与机会,让学生与环境、与同伴、与老师等之间进行多维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学生通过努力去发现、探索新知,学习新知,同时也学会学习,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运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功。
有效的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更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品德与生活课标明确指出“本课程倡导多元、开放、整体的儿童评价观。从单一、封闭、走向开放、多元,评价过程从片面追求儿童的学业成绩,走向整体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正确、恰当的表扬。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孩子都希望能得到赏识、受到表扬。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眼睛注视着他们,以一种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要注意不失时机给予表扬、鼓励,哪怕是一句表扬的话、几个鼓励的掌声、一颗五角星,都会使他们感受到老师是公平的、亲切的,使他们能够全面认识和评价自我,从而增强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同时更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总之,强调自主发展已成为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扬弃,也是对教与学关系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如何保障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地位,呼唤主体觉醒,开放课堂,提倡创造性自主学习的品德社会教育,将是在品德与社会教育领域中一个急待探索和急待实践的问题。
参考文献: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霍姆林斯基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解读》肖川
《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 高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