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中学历史课教学中要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
【作者】 索庆云
【机构】 山东省德州市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定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这个概念的含义非常宽泛,它不仅包括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社会实践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而且为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时期社会成员所共有是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人类认知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以及人类自身社会实践的一切文明成果。传统文化所反映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文化对于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人们意识、道德等精神方面的密切关联,它不仅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进程关系、与社会整体的关系,而且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论从哪个层面强调,都是举足轻重的。
一、中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文化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是一个具有特别旺盛生命力的伟大民族。对世界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从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看,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之魂、民族之根。党的十七大指出,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达了我国对当今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战略选择,强调了文明的多样性,赋予了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与时代坐标,和谐社会建设迫切需要。在工作学习、文化娱乐、日常交往之中得以潜移默化的推行,变成一种自觉自愿、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同时强化礼仪文化的训练和熏陶,增强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要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时,掌握中国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将二者熔为一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二、中学历史课本中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在思想道德方面,这方面著述非常丰富、成就斐然。古代传统文化立足各个时期的社会实践和人们精神生活的实际,加以科学的总结和概括,站在了当时时代的至高点。其中不少思想充满了朴素辩证法,如老子的祸福观、孔子的世界观、庄子的生死观、孙子的战争观等,都渗透着辩证思想的光辉。传统文化也渗透着古老东方民族的聪明和智慧。追求和谐,崇尚和美。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义。比如,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家讲“知和曰常”,墨家提倡“非攻”、“兼爱”,法家主张制定和实施法律以维护社会稳定等。其次,科学技术方面。这个领域成就和著作内容十分丰硕、涵盖面很广、其中不少在世界享有盛誉。如秦代李冰父子设计并监造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汉代科学家张衡制造的天文测量器材《浑天仪》,造纸、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等“四大”发明。第三,军事研究方面。传统文化在这个领域著述可以说是群星灿烂,独树一帜,成果卓著。如《孙子兵法》、《三十六记》、《孙膑兵法》、和《黄石兵书》等军事著作享誉千古、惠及当代;还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著名军事家张良、韩信、曹操、诸葛亮、谢玄、李世民、赵匡胤、刘伯温、戚继光、左宗棠等,已成为聪明智慧的象征、至今赞口不绝。第四,文学艺术方面。传统文化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精品荟萃,脍炙人口。如从古至今人们广泛流传的对诗词文章的最简练概括,如“唐诗宋词元曲汉文章”,最形象的形容,如“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即是生动的证明;还有对历史上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的简要概括称谓,如“竹林七贤、”“唐宋八大家”、“杨州八怪”等,即是赞誉和赞美;至于文学、史学、散文、诗歌、小说创作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更是异彩纷呈、不胜枚举。第五,医学、农业、建筑、冶炼、制造、旅游、烹饪、饮茶、养生健身等方面。传统文化的积淀非常丰厚,非常难得。如《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和《茶经》等等。
三、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
今天,从中国在世界的影响看,最受人尊敬和影响力最大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国际人才》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叫“孔子在欧洲”,有的报纸上登了“孔子在非洲”;其实,全面的说法应该是孔子在世界。凡有出国访问或考察经历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国外最推崇、最敬佩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报载,2004年以来,世界上新设立的孔子学院有26所;有100多个国家23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学汉语的人数达到了3000多万。中国的《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四部古典小说,数百年来风靡日本、韩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历久不衰,并且渗透到了军事、政治、文化、商业、教育和宗教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排以上军官人手一册《孙子兵法》,世界上装备最先进国家的军队,最需要的恰恰是两千多年前中国军事家的聪明和智慧。几年前,人民解放军一个代表团到瑞典访问,其中参观瑞方一个军事院校,对方主动提出要与代表团讨论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书军事著作《黄石兵法》,尽管瑞典的军事装备和军事工业在世界上是很先进的,但中国古人的智慧对他们来说至今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四、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渐成熟期,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知识的主要学习者和传播者,也是中华民族复兴希望所在。加强中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自己人文素养,中学生修身立德、积极进取,扬善抑恶、提高素养,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联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实际,具有深远意义。
一、中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文化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是一个具有特别旺盛生命力的伟大民族。对世界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从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看,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之魂、民族之根。党的十七大指出,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达了我国对当今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战略选择,强调了文明的多样性,赋予了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与时代坐标,和谐社会建设迫切需要。在工作学习、文化娱乐、日常交往之中得以潜移默化的推行,变成一种自觉自愿、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同时强化礼仪文化的训练和熏陶,增强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要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时,掌握中国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将二者熔为一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二、中学历史课本中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在思想道德方面,这方面著述非常丰富、成就斐然。古代传统文化立足各个时期的社会实践和人们精神生活的实际,加以科学的总结和概括,站在了当时时代的至高点。其中不少思想充满了朴素辩证法,如老子的祸福观、孔子的世界观、庄子的生死观、孙子的战争观等,都渗透着辩证思想的光辉。传统文化也渗透着古老东方民族的聪明和智慧。追求和谐,崇尚和美。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义。比如,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家讲“知和曰常”,墨家提倡“非攻”、“兼爱”,法家主张制定和实施法律以维护社会稳定等。其次,科学技术方面。这个领域成就和著作内容十分丰硕、涵盖面很广、其中不少在世界享有盛誉。如秦代李冰父子设计并监造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汉代科学家张衡制造的天文测量器材《浑天仪》,造纸、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等“四大”发明。第三,军事研究方面。传统文化在这个领域著述可以说是群星灿烂,独树一帜,成果卓著。如《孙子兵法》、《三十六记》、《孙膑兵法》、和《黄石兵书》等军事著作享誉千古、惠及当代;还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著名军事家张良、韩信、曹操、诸葛亮、谢玄、李世民、赵匡胤、刘伯温、戚继光、左宗棠等,已成为聪明智慧的象征、至今赞口不绝。第四,文学艺术方面。传统文化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精品荟萃,脍炙人口。如从古至今人们广泛流传的对诗词文章的最简练概括,如“唐诗宋词元曲汉文章”,最形象的形容,如“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即是生动的证明;还有对历史上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的简要概括称谓,如“竹林七贤、”“唐宋八大家”、“杨州八怪”等,即是赞誉和赞美;至于文学、史学、散文、诗歌、小说创作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更是异彩纷呈、不胜枚举。第五,医学、农业、建筑、冶炼、制造、旅游、烹饪、饮茶、养生健身等方面。传统文化的积淀非常丰厚,非常难得。如《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和《茶经》等等。
三、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
今天,从中国在世界的影响看,最受人尊敬和影响力最大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国际人才》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叫“孔子在欧洲”,有的报纸上登了“孔子在非洲”;其实,全面的说法应该是孔子在世界。凡有出国访问或考察经历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国外最推崇、最敬佩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报载,2004年以来,世界上新设立的孔子学院有26所;有100多个国家23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学汉语的人数达到了3000多万。中国的《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四部古典小说,数百年来风靡日本、韩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历久不衰,并且渗透到了军事、政治、文化、商业、教育和宗教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排以上军官人手一册《孙子兵法》,世界上装备最先进国家的军队,最需要的恰恰是两千多年前中国军事家的聪明和智慧。几年前,人民解放军一个代表团到瑞典访问,其中参观瑞方一个军事院校,对方主动提出要与代表团讨论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书军事著作《黄石兵法》,尽管瑞典的军事装备和军事工业在世界上是很先进的,但中国古人的智慧对他们来说至今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四、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渐成熟期,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知识的主要学习者和传播者,也是中华民族复兴希望所在。加强中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自己人文素养,中学生修身立德、积极进取,扬善抑恶、提高素养,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联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实际,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