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数学应用到生活中

【作者】 陈玉菊

【机构】 贵州省都匀市第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数学教育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数学知识,重要的在于让学生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本文就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探讨,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中数学;数学思维;应用数学
  一、活用数学教材
  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主体性、创造性的作用,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和使用者。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进行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从而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很少以创造人当初所用的形式出现,它们已被浓缩了、升华了,隐去了曲折、抽象、繁杂的数学化过程,呈现出整理加工过的严密、抽象、提炼的数学结论。我们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尽可能生动活泼地从符合学生心理的特定世界中挖掘数学知识,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再发现”的过程,经历探索过程的磨砺,汲取思维营养,从而为多采多姿的数学应用做好必要的准备。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创造性地设计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如现场演示买票问题买团体票还是个人买票,老师和学生互动这样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使用教材还可以自己根据教材自主开发教学用具。教师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制作一些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用具和适宜学生交流情感、动手操作、合作使用的教具资源。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一定要注意教材的完整性。因为教材是由各学科的教学专家和富有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在对学科教学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各科的新课标要求编写,并经教育部审定而成的,都有自己完整的教学体系,不可因为任意补充和取舍而破坏了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还要随时注意学生对所调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反应,留意学生是否适应这种安排,以保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重组教学资源时,教师应该积极地关注孩子的兴趣与需要,让更多有意义的生活素材进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努力为孩子们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和课堂。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就是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所谓数学建模,就是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系统的特征或数量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地,近似地表达出的一种数学结构,这种数学结构应该是借助于数学概念和符号刻画出来的某种系统的纯关系结构。而通过对问题数学化模型构建,求解检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方法称之为数学化模型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对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有巨大作用,这样学生才能形成数学思维,把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概括是数学思维的基础。学习和研究数学,能否获得正确的抽象结论,完全取决于概括的过程和概括的水平。数学的概括是一个从具体向抽象、初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概括是有层次的、逐步深入的。随着概括水平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概念的发展过程,及时向学生提出高一级的概括任务,以逐步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例如在数学概念、原理的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具有典型性的、数量适当的具体材料,并给学生的概括活动提供适当的台阶,做好恰当的铺垫,以引导学生猜想、发现并归纳出抽象结论。这里,教师铺设的台阶是否适当,主要看它是否能让学生处于一种“似懂非懂”、“似会非会”、“半生不熟”的状态。猜想实际上是在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尝试性掌握。
  三、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只要你留意,你就能发现.比如:增长率、企业成本与利润的核算、市场调查与分析、比赛场次安排等等,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并明确数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更好的适应生活,有效的进行表达和交流。作为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发现,善于提出生活中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会感觉到知识的乐趣,想去发现、去创造,产生迫切学习知识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从古时候的大马车,秦朝兵马俑中的战车,近代的木轮车,现代的各种各样的火车、货车乃至豪华轿车,找到许多图片,让学生从外形上比较感知人类的进步、文化的发展等。但无论哪一个朝代、哪一种作用、哪一种形状的车,车轮都是永远没有改变的圆形。为什么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从而使学生对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圆性质的心理倾向,因而效果很好。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就应该密切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合理组织教材,充分挖掘潜在的生活素材,找准每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使之产生美感,培养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江兴代:《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天津教育)1995(1)
  [2]黄立俊,方水清:《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建模能力》(中学数学)1998(5)
  [3]孙 虎:《浅谈教学中增强学生应用意识的意义及途径》(中学数学教学)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