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做好厌学孩子的思想工作
【作者】 姚元祥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教育局计财科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态度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在中学学校教育中比较普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通过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调查发现,整理因“喜欢学习”上学的初、中学生分别仅占10.5%和4.2%的比例,充分说明厌学在中学教育中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其带来的相关社会问题,令家长茫然、教师忧虑、教育界关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扩展了我的知识面,提升了我的研究能力,更加重要的是让我对中学生厌学问题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愈是研究愈发觉值得探究的问题和东西太多,而哪怕是解决了一小部分问题,都会对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有益的帮助,半年来我通过翻阅各种相关资料,走访部分厌学学生家长,反思班级中一些厌学同学的实例,亲自做厌学学生工作的体会,以及与学校高德育工作的老师合作获得的许多的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和意见等方面去探究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也取得了一些可观的成效。
一、原因
造成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因素有:①社会因素。受社会不良文化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受校外营业性娱乐场所影响或吸引,使中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认为有趣的事情上。受一些社会现象影响,如知识分子就业难的现状等。②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对学生学习态度甚至人生态度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主要有:家长溺爱;家长要求过于苛刻;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③学校因素。学校是中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中学生的影响尤为深刻。沉重的学习负担。大量的作业,大量的练习使学生越发感觉学习是极其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出厌学情绪。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不懂因材施教,重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轻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讲课枯燥无味。④自身因素。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不刻苦,基础差,成绩跟不上。学习方法不当,感觉付出没有回报。
二、表现
一般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表现为对学习极度厌恶反感,在课堂上睡觉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经常旷课或逃学,自觉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如迷恋网络、打架斗殴、早恋等,这是中学生喜爱向别人展现自己的必然结果,学习成绩不好,就要在其他方面超过别人,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厌学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绩急速下降,间接后果则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及人生价值。
其实,“差生”不差,只是被主观地扣上了“差生”的帽子。调查表明,有些成绩差的中学生并不是一直学习成绩都差,甚至有的还曾经排在班里前几名,只是后来的一些因素使他们开始“变差”。越是厌学,成绩越差;成绩越差,越是厌学。
三、对策
鉴于以上对厌学原因的分析,我认为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个人方面都需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学校方面
①学校要真正转变教育观念。作为学校要真正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的转变,使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②组织教师定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教师定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对学生心理规律的把握,提高对学生期望的科学性。③加强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的教育。良好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能激发爱国热情,在学习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④学校要重视激发,培养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教师的作用不只是教书,还有育人。如何育人?应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⑤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供给厌学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应设身处地的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⑥教育方式与课堂教育方法改革。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水平,坚决避免教师歧视“差生”现象,严厉制裁体罚学生现象,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和谐的环境。⑦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情感的融洽,不仅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与主动性。
(二)家庭方面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与学生家长联系、配合,使双方的信息得到及时地反馈,发现学生有厌学情绪应想方设法积极进行心理诱导,决不能任其自流,也不能实行强制管理,这样更会加重学生的厌学心理,使问题更加难以解决。作为家长,应努力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尽量避免或减少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家长不是永远都对,自己有错不要羞于承认,家长主动承认错误有利于父母与子女建立和谐的关系。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行为上过于放荡的学生按规定给予适当的处分是必要的,也应考虑学生的想法,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式诱导,想方设法增强学生抗御挫折、精神压力的能力,以增强学习信心。
(三)社会方面
加大力度整治营业性娱乐场所及非法音像图书制品等。为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营业性娱乐场所永远都不应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积极开展各项针对非法音像图书制品的整查活动,依法严惩制造者、传播者。
(四)学生个人方面
课题研究证明,消除厌学心理的前提是修正不合理观念、调适压力,让学生接受和认可关于学习的合理观念:学习是为了丰富个人知识、开阔人生视野、增强专业技能、提高个人修养、情趣和质量的必要途径,同时学习成绩受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并不能达到随心所欲。需要学生的自我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让学生们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动解学习能力,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能真实的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当学习时获得成就感和乐趣成为一种习惯,这时强大的内在动机会推动学生自觉地、积极的、恒久的投入到学习中。
综上所述,当代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但解决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需要家庭、学校的配合,需要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协调发展,共同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这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合理选择、综合运用,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扩展了我的知识面,提升了我的研究能力,更加重要的是让我对中学生厌学问题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愈是研究愈发觉值得探究的问题和东西太多,而哪怕是解决了一小部分问题,都会对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有益的帮助,半年来我通过翻阅各种相关资料,走访部分厌学学生家长,反思班级中一些厌学同学的实例,亲自做厌学学生工作的体会,以及与学校高德育工作的老师合作获得的许多的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和意见等方面去探究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也取得了一些可观的成效。
一、原因
造成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因素有:①社会因素。受社会不良文化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受校外营业性娱乐场所影响或吸引,使中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认为有趣的事情上。受一些社会现象影响,如知识分子就业难的现状等。②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对学生学习态度甚至人生态度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主要有:家长溺爱;家长要求过于苛刻;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③学校因素。学校是中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中学生的影响尤为深刻。沉重的学习负担。大量的作业,大量的练习使学生越发感觉学习是极其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出厌学情绪。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不懂因材施教,重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轻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讲课枯燥无味。④自身因素。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不刻苦,基础差,成绩跟不上。学习方法不当,感觉付出没有回报。
二、表现
一般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表现为对学习极度厌恶反感,在课堂上睡觉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经常旷课或逃学,自觉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如迷恋网络、打架斗殴、早恋等,这是中学生喜爱向别人展现自己的必然结果,学习成绩不好,就要在其他方面超过别人,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厌学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绩急速下降,间接后果则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及人生价值。
其实,“差生”不差,只是被主观地扣上了“差生”的帽子。调查表明,有些成绩差的中学生并不是一直学习成绩都差,甚至有的还曾经排在班里前几名,只是后来的一些因素使他们开始“变差”。越是厌学,成绩越差;成绩越差,越是厌学。
三、对策
鉴于以上对厌学原因的分析,我认为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个人方面都需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学校方面
①学校要真正转变教育观念。作为学校要真正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的转变,使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②组织教师定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教师定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对学生心理规律的把握,提高对学生期望的科学性。③加强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的教育。良好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能激发爱国热情,在学习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④学校要重视激发,培养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教师的作用不只是教书,还有育人。如何育人?应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⑤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供给厌学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应设身处地的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⑥教育方式与课堂教育方法改革。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水平,坚决避免教师歧视“差生”现象,严厉制裁体罚学生现象,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和谐的环境。⑦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情感的融洽,不仅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与主动性。
(二)家庭方面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与学生家长联系、配合,使双方的信息得到及时地反馈,发现学生有厌学情绪应想方设法积极进行心理诱导,决不能任其自流,也不能实行强制管理,这样更会加重学生的厌学心理,使问题更加难以解决。作为家长,应努力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尽量避免或减少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家长不是永远都对,自己有错不要羞于承认,家长主动承认错误有利于父母与子女建立和谐的关系。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行为上过于放荡的学生按规定给予适当的处分是必要的,也应考虑学生的想法,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式诱导,想方设法增强学生抗御挫折、精神压力的能力,以增强学习信心。
(三)社会方面
加大力度整治营业性娱乐场所及非法音像图书制品等。为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营业性娱乐场所永远都不应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积极开展各项针对非法音像图书制品的整查活动,依法严惩制造者、传播者。
(四)学生个人方面
课题研究证明,消除厌学心理的前提是修正不合理观念、调适压力,让学生接受和认可关于学习的合理观念:学习是为了丰富个人知识、开阔人生视野、增强专业技能、提高个人修养、情趣和质量的必要途径,同时学习成绩受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并不能达到随心所欲。需要学生的自我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让学生们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动解学习能力,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能真实的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当学习时获得成就感和乐趣成为一种习惯,这时强大的内在动机会推动学生自觉地、积极的、恒久的投入到学习中。
综上所述,当代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但解决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需要家庭、学校的配合,需要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协调发展,共同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这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合理选择、综合运用,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