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作者】 李团彬

【机构】 江西省铅山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教学中,教师们同时提出一个问题:在语文课上,过于注重历史背景,就会感觉是历史课;有时说教太多,感觉在上政治课;有时更觉得是常识课。那么,语文课该怎样上?上什么?
  一、上课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博览群书,长期做好知识储备。
  语文课程其知识含量大,涉及面广,包含着许多方面的知识,它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科学,以及历史、地理、医药等等都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博览群书的优秀品质。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对这些相关的知识有所储备,有所理解,才能合理、正确的解释和解答语文课中会出现的一些相关的问题,才不至于出现知识性错误。只有博览群书,才能使我们的教师不断地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我们才会有上好语文课的能力,具备上好语文课的气势,我们才会把上语文课当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包袱。也只有我们语文教师通过博览群书,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我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才是崇高的和神圣的,学生从我们的身上看到了学好语文的希望,我们才有资格指导和教育学生,学生才会对我们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才有信心学好语文课。
  (二)深钻教材,提高驾驭教材能力。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备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要知道学生的头脑不是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要教会他们如何去掌握知识,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特级教师于漪在其著作《于漪文集》中说:“潜心钻研教材,把文章的脉络、篇章的构成、语言的运用、作者的思路等等,弄得一清如水,力求使教材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因而教师通过解读课标与考纲,深钻教材,找准重难点,对课程的全部内容,知识点,以及教学基本方法全面把握,既了解其基础情况,又了解未来发展的走向,努力提高自己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做到教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学习好语文课,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二、精心组织教学,设计好每一堂课。
  (一)要明确教学环节。
  任何课文的学习都离不开整体感知,局部品味,课外延伸三个主要环节。但每篇课文都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系统,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轻松的、顺利的进入这个系统的脉络,解读这个系统的信息,体验这个系统的情理趣味,需要找到一个途径,一个切入点;需要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技巧,一个通往“豁然开朗”的境界的“幽径”。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篇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课堂教学的环节,引领学生曲径通幽。
  (二)要明确教什么。
  素质教育的提出意味着语文教学应当朝着培养健全的人格这一方向去努力,这就要求在语文课上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培养:
  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当代,交往与合作表现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要。要有效地进行社会交往,必须以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为基础,建立起和谐协调,能团结合作的人际关系。为此,使学生具备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语文中的语言因素恰恰在这一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在编写过程中,对这一点给予了充分重视。它明确将教学内容分为两大板块:一为阅读,一为写作、口语交际。这样,语言作为日常交际手段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就能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可教学生进行即席发言、演讲、交谈、采访、讨论、表演(对白),拓展了教学的内容,提高了语文的交际功能,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审美能力的培养。苏联姆林斯基说:“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所谓审美能力,指欣赏、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亦即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现象的审美价值进行分辨、评价所具备的感受力、理解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现有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语文审美功能的发挥,而是将语文教学过程简单地视为对机械、枯燥的字、词、句、段进行讲解的过程。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的是语言结构、语法规律、语段整合,较少涉及到语文本身的美。事实上,语文中存在相当多的审美因素,现行的教材中选用的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不仅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拓展阅读来培养审美能力。
  健康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诗人徐志摩当年在清华的一次讲演中就曾这样痛切地说:“中国人成为这样一种生物,没有宗教,没有爱,甚至没有任何的精神冒险”,人们从小所接受的一切,无非为了“合于毫无生气的生活礼仪,而不是揭示伟大生活的奥秘,唤起伟大生活的希望。这是中国教育的大失败,它导致真正人格的死亡,没有穷尽地造就着杰出的庸才”。所以我觉得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让学生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能真情流露,与主人公共命运,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以情来陶冶学生,以情来激励学生。每一堂语文课都是教师与学生思想和情感的碰撞与交融,是学生与教师语文灵感之泉的喷涌与汇合。
  三、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而教师的教学个性是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对语文感兴趣的重要原因。所以语文教师除了可以成为导演外,还可以是导游、父母、朋友等共性身份,还可以建立起语文味十足的身份体验,如诗人、作家、精神的引领者等身份。多元化的的身份,带来多元化的的课堂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韵律美,铿锵美,情韵美,修辞美,跌宕美,意境美,语言美和精神美,从而唤醒学生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
  “伟大的行动只为伟大的目的而产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让语文的课堂闪发着学生的灵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问,自由地读,自由地想,自由地答,自由地评价,自由地选择。我们要怀着一颗宽容地心,以一种善意的、平等的姿态,同我们的教育对象一起渡过愉快的成长的生命历程。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生机盎然,学生才会兴致勃勃。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今天只是总结了一些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怎样把有形的、有限的课堂,变成无形、无限的课堂,增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大语文观”的教学理想,是我所追求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