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职能实现途径问题的理性思考

【作者】 颜兵兵 吴贵福 殷宝麟

【机构】 (佳木斯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佳木斯 黑龙江)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从大学职能的由来以及当代大学职能的关系入手,比较不同类型大学职能实现模式,探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职能实现途径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大学职能;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的承载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由于国家宏观政策、文化底蕴、历史沿革等因素,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大学在履行大学职能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大学职能的由来以及当代大学职能的关系入手,比较不同类型大学职能实现模式,探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职能实现途径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大学职能
  1.大学职能的由来
  高等教育存在数千年,古代埃及、印度、中国等都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古希腊、罗马等国家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体制。但严格地说,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大学是拉丁文universitas的译名,专指12世纪末在西欧出现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该机构设立了系(faculty)和学院(college),雇佣了稳定的教学员工,设置了规定的课程并实施正式的考试,最后颁发毕业文凭或学位等。19世纪初启蒙运动后,以德国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为代表的新型大学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诞生。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大学职能的转变,传统大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将科学研究排斥在大学以外,而现代大学则将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将增扩人类的知识和培养科学工作者作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推崇“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的统一”。这一思想对世界高等教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为近代大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862年,《莫雷尔法案》的颁布以及“康奈尔计划”与“威斯康星思想”的形成,使社会服务作为美国高校职能被确定下来,这也为美国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临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力提升的宏观压力,日本政府鼓励企业、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密切合作,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高校社会服务模式。我国高校开展社会服务起步较晚,但推动大学向社会服务的呼声却日益高涨,尤其是《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建立健全科研机构和大学面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有效制度的意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进一步增强,大学文化的追求也深刻地影响着自身的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明确了文化传承和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任务,拓展和丰富了大学的功能,体现了对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重大贡献。至此,大学四大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被最终确定下来。近年来,很多学者以大学四大职能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四大职能的相互关系及其对高校教学改革与卓越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1,2],尤其是在社会服务[3,4]和文化传承与创新[5,6,7]方面有了更深层次分析。
  2.大学职能的关系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的前提下产生的。对大学来说,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均应围绕人才培养而开展,而人才培养要通过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来实现。科学研究源于教与学过程中的求知、探索、授业、解惑的需要,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为人才培养注入学术前沿与技术应用,引领人才培养趋向服务社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均服务于经济社会,为国家建设输送人才的同时提供技术支持,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并回馈于大学更有效地履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继而完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作用,互相支撑,这四项基本职能在大学内部所发挥的作用各自不一,在一定程度上可相对独立,但绝不能完全割裂而各自为政。不论何种类型的大学,何种人才培养目标,任何单独强调某一职能的做法都是狭隘和有害的。
  3.大学职能的实施模式
  大学的分类方法诸多,根据学科特点和科研规模,将现有大学分为13类4型[8]。该分类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在此不作探讨,而着眼于在此分类方法下划分出的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各职能的实现模式。研究型大学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以技术创新和基础理论原创性研究为主,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和高素质技术创新人才;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比重较大,以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研究为主,为社会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人才;教学型大学包括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一般本科院校主要从事本科教育,并有一定比例的研究生教育,它以技术的应用研究为主,为社会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等各类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程度的科技贡献;高职高专院校以技术和技能应用为主,为社会培养在第一线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类技能型人才。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各具特点,形态不一,但其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例如,牛津大学的“博学儒雅”、北京大学的“自由博爱”、清华大学的“严谨治学”等独特的风格无时无刻不影响并激励着几代人为之不懈努力。
  二、实施途径
  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践行路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与履行大学职能融会贯通,搭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竞技舞台,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师生道德规范,形成“校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
  1.科学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是履行大学职能的基础
  目前,一些高校的办学错位现象凸显,本科院校盲目扩张,争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高职高专院校急速升级本科办学,其根本原因是高等教育层次和类型界定含糊,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对于这样的院校,研究自身办学定位势在必行,即明确自身在大众化教育中的分工问题,人才培养定位尤为重要。目前,本科教学人才培养定位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9]。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纲领性文件,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应在其中得以充分体现。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层次)为例,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应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准绳,以工程教育认证之毕业能力为标尺,设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与课程体系之间相关联的实现矩阵,并在课程体系中开设以专题讲座、社会实践、传统文化等跨学科、跨专业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将先进的技术及理念引入课堂教学,采用过程化考核取代一纸化考核,构建学习效果与过程监控质量体系,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人才培养职能发挥极致,为其他职能的高效发挥与有机融合奠定基础。
  2.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履行大学职能的关键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对立的协同关系,宏观上讲,就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微观上讲,其关系到高校教师的立身之本,如人之两腿不可偏废。目前,重科研轻教学是大学职能发挥畸形的一个重要表现,教师的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已大幅度倾向于科研,导致教师的主要精力投向科研,疏于教学;另一方面,大学在过度追崇展现科研能力提升的途径中又呈现出重立项、轻过程的发展常态,导致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不高的结果,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种重科研轻教学、重立项轻过程的积弊,反映出高校浮躁的教风和功利主义的泛滥,严重动摇了人才培养在大学职能中的核心地位,削弱了大学发展的源动力。这就需要建立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机制,重建人才培养为核心,并综合考虑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贡献力,最终构建教师业绩考核体系。一方面,努力扭转以科研为重的评价体系的片面做法,突出人才培养职能实施过程中质与量在教师业绩考核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确立正确的科研导向机制与评价体系,完善教科研项目管理系统,逐渐形成人才培养必须要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为支撑的理念,引导教师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技术创新、促进社会发展的科学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注入教学过程,回归人才培养。
  3.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履行大学职能的源动力
  大学的发展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受制于外部制约,但根本上讲,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大学构成要素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大学职能有效发挥的重要保障,处理好同事关系和师生关系是关键。教师是大学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大学发展的助推器,而大学发展又是教师走向个人成功的孵化器。学校应全方位构建自由与平等、竞争与合作的工作环境,激发教师个人志存高远、爱国敬业的职业情感,激发教师团队勇于创新、群力群策的合作精神,在引导教师个人走向成功的同时维系和谐的同事关系,其原则是:相互尊重、优势互补;情感互动、改进创新。师生关系是大学构成要素中另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其原则是:尊重、理解、平等。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建立学生发展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将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融于一体。在学生发展中心,从职业规划到社会实践;在教师发展中心,从教学技能交流与互动到科研能力培育与技术创新,为教师和学生搭建自由、平等的学习与交流平台,促进二者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主观能动性”的冗余度,从而推动大学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地发挥其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 裴世鑫,崔芬萍,詹煜,张成义.结合大学四大功能推进高校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1):45-47.
  2. 孙道胜,潘和平,丁仁船.地方应用性高校卓越人才培养实施路径研究——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4):25-29.
  3. 陈贵梧.美国大学社会服务使命及其实现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9):101-106.
  4. 柯玲,庄爱玲.美国和日本高校社会服务模式比较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4):63-67.
  5. 刘献君.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育人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14-16.
  6. 王树国.构建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引领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4-5..
  7. 安仲森.文化传承创新——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J].教育探索,2012,(4):10-11.
  8. 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4):51-56.
  9. 潘懋元,车如山.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15-18.
  作者简介:颜兵兵(1976-),男,工学博士,副教授/副院长,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颜兵兵(1976-),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改革研究方面的工作。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策略-实施-评价’过程集成系统研究”(JG2014011044);黑龙江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基于CDIO模式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机械设计类主干课程改革”(14G134);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GBC1212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