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语文学科的特点及教学方法
【作者】 刘 云 张 梅
【机构】 山东省临沭县店头镇月庄完小 山东省临沭县店头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教学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是通过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的,因为“共性寓于个性”是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然而,多年来,我们总是过多地强调了共性,在某些方面,甚至完全用从其他学科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取代语文学科的个性,从而使语文教学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科特有的教学规律,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低下。
关键词:语文学科 特点 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教法的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这是语文教材、教法改革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忘记了这一点,就会背离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语文教学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是通过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的,因为“共性寓于个性”是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然而,多年来,我们总是过多地强调了共性,在某些方面,甚至完全用从其他学科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取代语文学科的个性,从而使语文教学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科特有的教学规律,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低下。
比如,“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这个命题,对其他学科而言,也许具有普遍意义,可对语文学科来说,却未必完全适用。如果把“识字、写字、积累词语、背熟若干句子和段篇”等视为语文知识,还可以说,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因为没有上述基础,读写就无从谈起。但事实上,在大多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心目中,语文知识主要是指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等学科所讲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仅对语言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不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必备基础。因为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没有学过语法修辞知识的人,完全可以凭着正确的语感使用母语阅读、说话和写作。然而,由于我们把“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奉为语文教学的规律,又把语文知识仅仅理解为语修逻文等静态的知识,于是,我们把大量对中小学生学习语言(不是研究语言)基本无用或用处不大的语文知识灌输给中小学生,结果是费时甚多,收效甚微。
再如,“反对死记硬背”这个口号,对其他学科,特别是数理学科来说,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死记硬背”一大堆公式、定理,却并不理解,也不会应用,可以说毫无意义。然而,就语文学习而言,需要的恰恰是“死记硬背”。背诵,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一篇文章,背熟以后,它的语汇、句式就可以化为读者自己的语言储备,一旦需要用的时候,就可以自然地倾泻于笔端,成章于口头。不少青年看见老一辈随口引经据典,如数家珍,常常感到惊奇羡慕,说破了其实也没有什么,就是因为他们在记忆力旺盛的时候,下过一番熟读和背诵的功夫。我们的学生笔下生涩,词汇贫乏,文理不通,原因主要在于读得太少,背得太少,头脑里没有储备下足够的文章。事实证明,不背会数百篇典范的文章,要想在说话和写作时做到辞顺义畅、左右逢源、吞吐自如是不可能的。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在“反对死记硬背”口号的影响下,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上,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十分有限,更谈不到熟读、背诵了。长此下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岂非一句空话?也许有人会说:你把“反对死记硬背”这个口号的含义理解错了,我们反对的是在学生根本不理解的情况下让学生死记硬背,并不是一概反对背诵。我的回答是:以小学生为例,他学习的课文,只要能读下来,有多少不理解的呢?何况,从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角度讲,对一些典范的作品,只要牢牢地记住即可,不可能也不需要让他透彻地理解。一味地追求理解深透就可能导致繁琐的分析或倾盆大雨式的讲解。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其标志为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有人承认语文是工具,但否认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理由是:语文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作品,而作品或表达一种思想,或阐释一个道理,是无法用工具性来概括的。
语文学科的性质指的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呢?不妨从一些最平常最简单的事例谈起。《益虫和害虫》是小学自然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有没有人会把它编入数学课本、社会课本呢?大概不会有这样的人。《买东西的学问》是小学社会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有没有人会把它编入自然课本、数学课本中呢?恐怕也不会有这样的人。同样的道理,作为数学教材的《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如果有人把它编入自然课本或社会课本,那一定会传为笑谈。但是,请注意,作为自然教材的《益虫和害虫》完全可以编入语文课本,作为社会教材的《买东西的学问》也完全可以编入语文课本,甚至作为数学教材的《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也有编入语文课本的资格。事实上,确曾有一些语文教师,把数理教材的某些章节拿到语文课上教,结果提高了学生自学数理教材的能力,效果很好。可以这样讲,凡是语言规范的文字材料,不管它是属于哪一门学科的内容,都可入选语文教材,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具备这样的特点。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除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教学的着眼点是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而语文学科正好相反,它的着眼点不是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而是表述某些内容的语言文字形式。一个注重的是内容,一个注重的是形式;一个着眼于表述的对象,一个着眼于表述本身,这就是其他学科与语文学科区别的根本点,这也正是我们认定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的主要理由。
综上所述,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质,语文学科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应融于听说读写训练之中,而不应该是空洞的说教或穿靴戴帽。
参考文献:
1潘小玲,基于阅读的片段抒情[J]. 海峡科学. 2013(12)
2郝丽琴,语文阅读教学中多重对话话题的确立及教学设计[J]. 课程.教材.教法. 2013(12)
3 吴蓉芳,浅谈朗读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3(06)
4 陈菊,“知人论世”在语文文本解读中运用的误区及解析[J]. 职教通讯. 2013(35)
关键词:语文学科 特点 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教法的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这是语文教材、教法改革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忘记了这一点,就会背离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语文教学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是通过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的,因为“共性寓于个性”是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然而,多年来,我们总是过多地强调了共性,在某些方面,甚至完全用从其他学科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取代语文学科的个性,从而使语文教学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科特有的教学规律,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低下。
比如,“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这个命题,对其他学科而言,也许具有普遍意义,可对语文学科来说,却未必完全适用。如果把“识字、写字、积累词语、背熟若干句子和段篇”等视为语文知识,还可以说,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因为没有上述基础,读写就无从谈起。但事实上,在大多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心目中,语文知识主要是指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等学科所讲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仅对语言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不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必备基础。因为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没有学过语法修辞知识的人,完全可以凭着正确的语感使用母语阅读、说话和写作。然而,由于我们把“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奉为语文教学的规律,又把语文知识仅仅理解为语修逻文等静态的知识,于是,我们把大量对中小学生学习语言(不是研究语言)基本无用或用处不大的语文知识灌输给中小学生,结果是费时甚多,收效甚微。
再如,“反对死记硬背”这个口号,对其他学科,特别是数理学科来说,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死记硬背”一大堆公式、定理,却并不理解,也不会应用,可以说毫无意义。然而,就语文学习而言,需要的恰恰是“死记硬背”。背诵,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一篇文章,背熟以后,它的语汇、句式就可以化为读者自己的语言储备,一旦需要用的时候,就可以自然地倾泻于笔端,成章于口头。不少青年看见老一辈随口引经据典,如数家珍,常常感到惊奇羡慕,说破了其实也没有什么,就是因为他们在记忆力旺盛的时候,下过一番熟读和背诵的功夫。我们的学生笔下生涩,词汇贫乏,文理不通,原因主要在于读得太少,背得太少,头脑里没有储备下足够的文章。事实证明,不背会数百篇典范的文章,要想在说话和写作时做到辞顺义畅、左右逢源、吞吐自如是不可能的。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在“反对死记硬背”口号的影响下,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上,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十分有限,更谈不到熟读、背诵了。长此下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岂非一句空话?也许有人会说:你把“反对死记硬背”这个口号的含义理解错了,我们反对的是在学生根本不理解的情况下让学生死记硬背,并不是一概反对背诵。我的回答是:以小学生为例,他学习的课文,只要能读下来,有多少不理解的呢?何况,从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角度讲,对一些典范的作品,只要牢牢地记住即可,不可能也不需要让他透彻地理解。一味地追求理解深透就可能导致繁琐的分析或倾盆大雨式的讲解。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其标志为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有人承认语文是工具,但否认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理由是:语文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作品,而作品或表达一种思想,或阐释一个道理,是无法用工具性来概括的。
语文学科的性质指的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呢?不妨从一些最平常最简单的事例谈起。《益虫和害虫》是小学自然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有没有人会把它编入数学课本、社会课本呢?大概不会有这样的人。《买东西的学问》是小学社会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有没有人会把它编入自然课本、数学课本中呢?恐怕也不会有这样的人。同样的道理,作为数学教材的《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如果有人把它编入自然课本或社会课本,那一定会传为笑谈。但是,请注意,作为自然教材的《益虫和害虫》完全可以编入语文课本,作为社会教材的《买东西的学问》也完全可以编入语文课本,甚至作为数学教材的《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也有编入语文课本的资格。事实上,确曾有一些语文教师,把数理教材的某些章节拿到语文课上教,结果提高了学生自学数理教材的能力,效果很好。可以这样讲,凡是语言规范的文字材料,不管它是属于哪一门学科的内容,都可入选语文教材,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具备这样的特点。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除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教学的着眼点是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而语文学科正好相反,它的着眼点不是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而是表述某些内容的语言文字形式。一个注重的是内容,一个注重的是形式;一个着眼于表述的对象,一个着眼于表述本身,这就是其他学科与语文学科区别的根本点,这也正是我们认定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的主要理由。
综上所述,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质,语文学科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应融于听说读写训练之中,而不应该是空洞的说教或穿靴戴帽。
参考文献:
1潘小玲,基于阅读的片段抒情[J]. 海峡科学. 2013(12)
2郝丽琴,语文阅读教学中多重对话话题的确立及教学设计[J]. 课程.教材.教法. 2013(12)
3 吴蓉芳,浅谈朗读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3(06)
4 陈菊,“知人论世”在语文文本解读中运用的误区及解析[J]. 职教通讯. 20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