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创新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模式
【作者】 白雪薇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乐善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传统阅读教学以讲解为主,忽视学生阅读实践,导致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没有阅读实践能力。而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学习主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创新 模式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新课标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但在长期教学中,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和“教师中心论”观念影响,施行“满堂灌”教学模式,对学生采取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还阻碍了学生自身潜力的充分发挥。这样的结果是新课标不允许的,我们必须创新模式,让学生在阅读教学新模式中发挥主体作用,做真正的阅读学习主人。
一、课前预习,营造自主阅读氛围
古人曾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更是如此,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思路是最重要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因此,学习一篇文章,首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自由地读,整体感悟,领悟作者的情感。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白杨树》一课,学生提出“在荒无人烟的戈壁为什么还能长出这么直这么大的白杨树?”“哥哥问爸爸后,爸爸为什么微笑消失,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答疑,使教师变包场为导演,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明确目标,激发自主阅读意识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努力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已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如教学《穷人》,教师在上课之时让学生把自己预习的最深感受说给大家听。同学们抢着举手,提到本课所要学习的目标:“桑娜的品质可贵,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作者对人心理活动描写得特别精彩”等等。教师相机说:“那就请同学们想想对这篇课文你最想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同学们即联系自己的感受定下自学的目标与方法。老师即兴请同学们按时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法开始自学。显然,全班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起来了。
三、质疑问难,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之始,也是学之力,能成为“我要学”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质疑,我们可以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如《小音乐家杨科》在阅读最后一段后,学生发问:杨科死时为什么旁边躺着树皮做的小提琴?白桦树哗哗地响,在号叫是什么意思?杨科为什么张大眼睛?杨科前面说过,只要有一把小提琴,用他的一切交换都行,怎么会死不瞑目?杨科快要死了,为什么还要写燕子在唱歌,姑娘们在唱歌呢?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契而不舍地解决问题直到成功,这样的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
四、读中领悟,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读是一种语文实践,也是学生走进语文知识殿堂的最好钥匙,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我们知道,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之中,传统是以讲解方式,让学生牢记。新课标则要求让学生反复品读,感悟其中蕴含的情。因此,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是学生由敢于提问题,到善于提出问题,到经过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再到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做到,学生有问题随时可以提出,有认识、有体会随时可以发表。特别是精读课文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人物对话。让学生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加强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与作者情感共鸣,从而受到熏陶。
五、体验美读,激励学生合作阅读
学生独立学习,就是让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去发现,独立去体验,感受文中的美。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在独立学习基础上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在相关内容的理解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上具有关键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划找归纳,在学生独立感悟詹天佑爱国精神和杰出的智慧才华的前提下,让4人小组自行确定选择詹天佑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进行自主读书,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要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学习主人,发挥主体作用,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模式,营造民主愉悦教学氛围。只有这样,学生阅读实践能力才有望得到良好培养,在反复培养中获得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崔淑媛,营造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J].新课程(教研版),2008.7。
[2]邓涛,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创新 模式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新课标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但在长期教学中,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和“教师中心论”观念影响,施行“满堂灌”教学模式,对学生采取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还阻碍了学生自身潜力的充分发挥。这样的结果是新课标不允许的,我们必须创新模式,让学生在阅读教学新模式中发挥主体作用,做真正的阅读学习主人。
一、课前预习,营造自主阅读氛围
古人曾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更是如此,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思路是最重要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因此,学习一篇文章,首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自由地读,整体感悟,领悟作者的情感。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白杨树》一课,学生提出“在荒无人烟的戈壁为什么还能长出这么直这么大的白杨树?”“哥哥问爸爸后,爸爸为什么微笑消失,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答疑,使教师变包场为导演,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明确目标,激发自主阅读意识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努力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已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如教学《穷人》,教师在上课之时让学生把自己预习的最深感受说给大家听。同学们抢着举手,提到本课所要学习的目标:“桑娜的品质可贵,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作者对人心理活动描写得特别精彩”等等。教师相机说:“那就请同学们想想对这篇课文你最想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同学们即联系自己的感受定下自学的目标与方法。老师即兴请同学们按时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法开始自学。显然,全班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起来了。
三、质疑问难,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之始,也是学之力,能成为“我要学”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质疑,我们可以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如《小音乐家杨科》在阅读最后一段后,学生发问:杨科死时为什么旁边躺着树皮做的小提琴?白桦树哗哗地响,在号叫是什么意思?杨科为什么张大眼睛?杨科前面说过,只要有一把小提琴,用他的一切交换都行,怎么会死不瞑目?杨科快要死了,为什么还要写燕子在唱歌,姑娘们在唱歌呢?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契而不舍地解决问题直到成功,这样的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
四、读中领悟,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读是一种语文实践,也是学生走进语文知识殿堂的最好钥匙,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我们知道,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之中,传统是以讲解方式,让学生牢记。新课标则要求让学生反复品读,感悟其中蕴含的情。因此,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是学生由敢于提问题,到善于提出问题,到经过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再到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做到,学生有问题随时可以提出,有认识、有体会随时可以发表。特别是精读课文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人物对话。让学生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加强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与作者情感共鸣,从而受到熏陶。
五、体验美读,激励学生合作阅读
学生独立学习,就是让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去发现,独立去体验,感受文中的美。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在独立学习基础上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在相关内容的理解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上具有关键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划找归纳,在学生独立感悟詹天佑爱国精神和杰出的智慧才华的前提下,让4人小组自行确定选择詹天佑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进行自主读书,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要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学习主人,发挥主体作用,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模式,营造民主愉悦教学氛围。只有这样,学生阅读实践能力才有望得到良好培养,在反复培养中获得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崔淑媛,营造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J].新课程(教研版),2008.7。
[2]邓涛,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