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再谈少数民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作者】 王林军
【机构】 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催化剂。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我认为,融洽关系是激发民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基础;接近生活是激发民族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的关键;联系实际是激发民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手段;语言沟通是激发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兴趣的法宝。
关键词:民族学生 学习汉语 兴趣培养
爱因思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有兴趣,才会自觉去学习。一般来说,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对自己讲授的课程感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地域的关系,语言表达的障碍,思维习惯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汉语文困难大,理解难,效率低,成绩差,缺乏兴趣。课堂教学非常被动,大部分学生对汉语文学习没有兴趣,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厌学,甚至逃学。因此,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就成了提高汉语文教学成绩的关键。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趣呢?
一、尊重习惯 和谐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少数民族地区,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先决条件。融洽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心理相容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亲其师,信其道”。要融洽师生关系,教师必须以民主、平等、合作、对话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做到“移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我校是一个多民族的学校,以汉族和哈萨克族为主,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习惯,不同的宗教信仰,由于受地域环境和语言环境的限制,这里的文化、教育都相对比较落后,青少年教育也随之而受影响,学生的知识基础差、知识面窄。但他们又有独特的一面,自尊心强、潜力大。作为一名汉族教师,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教师,要想做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教育好自己的学生,就必须了解这些民族的各种习惯,并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在尊重的基础上,和学生交朋友,才能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接受老师的引导,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学而有成。
二、接近生活 因势利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培养在于每一个细节上,课堂教学如果有一个巧妙的开头,那你已经成功了一半。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促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尽量联系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我在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下《天鹅的故事》时,我设计的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老师想知道“哈萨克”是什么意思?”这一问,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同学们争着抢着说“白天鹅”、“美丽的天鹅”,我趁热打铁,接着问:“谁给同学们讲讲哈萨克族的《天鹅的传说》”,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抢着讲起了神奇的传说,有一个男同学竟然绘声绘色地挑起了哈萨克民族独有的天鹅舞,我紧接着说:“天鹅不仅是美丽,它团结、勇敢,能用自己美丽的身体砸开坚硬的寒冰”。这样的导语设计,紧密联系哈萨克族学生的生活,具有民族特色,又紧扣教材的内容,有机的点燃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愉快的转移到课文上来,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就兴趣盎然的进入课文。
三、借助音乐 铺垫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哈萨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哈萨克族有句谚语:歌声和骏马是哈萨克的一对翅膀。可见音乐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把少数民族音乐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于美的享受,在课前播放有与课文有关的民族音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我在教学《背影》、《父母的心》等表现亲情的文章时,我选择了哈萨克民歌《父亲》作为背景音乐。深情的曲调,感人的画面,熟悉而优美的歌词立刻创设出浓浓的情感共鸣,迅速激发学生沉睡的情感,起到任何语言都难以达到的效果。给学生于美的享受,让学生从歌曲中得到启迪,促使他们睁开好奇的双眼,感悟课文中父子情深。
四、语言互动、心灵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母语是与生俱来的。在少数民族地区,日常生活中交流使用的都是本民族的哈萨克语言。他们热爱自己的语言,但是为了学生能够顺利的学习汉语,掌握和运用汉字,流利地运用普通话和外界交流,语文教师要让民族学生明白,学习汉语并不是要求他们丢掉这一地区少数民族语言,也不是要他们冷漠他们自己的母语,而是再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另外,做为一名汉族教师,为了沟通的需要,掌握一部分简单的少数民族语言,对培养学生学习汉语兴趣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为了语言上的沟通,更重要的是心理的沟通,感情的碰撞,人格的信任。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任教的老师,要虚心向当地的民族教师求教,学习当地的比较简单的少数民族生活用语,这样有利于和学生交流,增进师生情谊,培养学习汉语文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少数民族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汉语文的内在的持久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在汉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力争把少数民族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变成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促进“教”与“学”双边关系的互动。这样,就会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姓名:王林军,工作单位:甘肃省阿克塞县中学
最后学历学位:本科,职称:一级教师
关键词:民族学生 学习汉语 兴趣培养
爱因思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有兴趣,才会自觉去学习。一般来说,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对自己讲授的课程感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地域的关系,语言表达的障碍,思维习惯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汉语文困难大,理解难,效率低,成绩差,缺乏兴趣。课堂教学非常被动,大部分学生对汉语文学习没有兴趣,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厌学,甚至逃学。因此,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就成了提高汉语文教学成绩的关键。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趣呢?
一、尊重习惯 和谐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少数民族地区,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先决条件。融洽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心理相容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亲其师,信其道”。要融洽师生关系,教师必须以民主、平等、合作、对话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做到“移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我校是一个多民族的学校,以汉族和哈萨克族为主,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习惯,不同的宗教信仰,由于受地域环境和语言环境的限制,这里的文化、教育都相对比较落后,青少年教育也随之而受影响,学生的知识基础差、知识面窄。但他们又有独特的一面,自尊心强、潜力大。作为一名汉族教师,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教师,要想做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教育好自己的学生,就必须了解这些民族的各种习惯,并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在尊重的基础上,和学生交朋友,才能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接受老师的引导,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学而有成。
二、接近生活 因势利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培养在于每一个细节上,课堂教学如果有一个巧妙的开头,那你已经成功了一半。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促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尽量联系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我在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下《天鹅的故事》时,我设计的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老师想知道“哈萨克”是什么意思?”这一问,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同学们争着抢着说“白天鹅”、“美丽的天鹅”,我趁热打铁,接着问:“谁给同学们讲讲哈萨克族的《天鹅的传说》”,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抢着讲起了神奇的传说,有一个男同学竟然绘声绘色地挑起了哈萨克民族独有的天鹅舞,我紧接着说:“天鹅不仅是美丽,它团结、勇敢,能用自己美丽的身体砸开坚硬的寒冰”。这样的导语设计,紧密联系哈萨克族学生的生活,具有民族特色,又紧扣教材的内容,有机的点燃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愉快的转移到课文上来,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就兴趣盎然的进入课文。
三、借助音乐 铺垫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哈萨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哈萨克族有句谚语:歌声和骏马是哈萨克的一对翅膀。可见音乐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把少数民族音乐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于美的享受,在课前播放有与课文有关的民族音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我在教学《背影》、《父母的心》等表现亲情的文章时,我选择了哈萨克民歌《父亲》作为背景音乐。深情的曲调,感人的画面,熟悉而优美的歌词立刻创设出浓浓的情感共鸣,迅速激发学生沉睡的情感,起到任何语言都难以达到的效果。给学生于美的享受,让学生从歌曲中得到启迪,促使他们睁开好奇的双眼,感悟课文中父子情深。
四、语言互动、心灵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母语是与生俱来的。在少数民族地区,日常生活中交流使用的都是本民族的哈萨克语言。他们热爱自己的语言,但是为了学生能够顺利的学习汉语,掌握和运用汉字,流利地运用普通话和外界交流,语文教师要让民族学生明白,学习汉语并不是要求他们丢掉这一地区少数民族语言,也不是要他们冷漠他们自己的母语,而是再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另外,做为一名汉族教师,为了沟通的需要,掌握一部分简单的少数民族语言,对培养学生学习汉语兴趣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为了语言上的沟通,更重要的是心理的沟通,感情的碰撞,人格的信任。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任教的老师,要虚心向当地的民族教师求教,学习当地的比较简单的少数民族生活用语,这样有利于和学生交流,增进师生情谊,培养学习汉语文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少数民族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汉语文的内在的持久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在汉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力争把少数民族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变成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促进“教”与“学”双边关系的互动。这样,就会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姓名:王林军,工作单位:甘肃省阿克塞县中学
最后学历学位:本科,职称: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