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数学开展生活化教学浅谈
【作者】 达 瓦
【机构】 西藏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仁钦则乡完小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数学开展生活化教学,就是要把枯燥抽象的知识进行儿童化、生活化设计,让知识披上生活的外衣,具有生活的灵动感。这样,就有利于缩短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激发学生兴致,降低学习难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开展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高度概括。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观点告诉我们,学习数学必须回归生活,在生活背景下学数学。这既是数学学习本质的使然,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实施生活化数学教学就是情中之理,势之所趋。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感受,虽是陋言寡语、词单意浅,但都是实践肺腑之得。
一、选取“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因概括而抽象,因逻辑而枯燥。对于正处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特有此感,就是于此拉远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学习兴趣渐失。这显然对学生发展是不利的。作为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扭转这种尴尬局面。而捕捉生活素材,用学生身边的“数学”去学习书本上的“数学”,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兴趣培养,也能降低数学学习门槛,使学生顺利进入数学园地。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为了激发学生探求圆的周长公式的兴趣,我新课伊始,就采用多媒体展示汽车用不同图形做车轮的动画,学生在笑声中自觉对比,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做车轮,都不如圆好,他们不仅速度慢、而且上下颠簸,具有不稳定性。这样的引入,车轮是学生司空见惯的,了解熟悉,把它引入课堂、放到数学里,就很好地起到激趣作用。
二、创设“生活情境”,体验生活数学
实施生活化数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需要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因生活而有用,生活因数学而有趣。但是,平常数学很多时候是关门教数学,切断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使学生无法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需要数学”的概念。为了把这一理念渗透于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知识披上生活的外衣,形成具有立体感的生命数学。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就用谜语创设生活情境来引入新课:“‘有两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这是什么呢?”学生好奇心被激发了,争先猜出了谜底(年历),这时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旺盛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又如教学“乘法口算”时,教学前,对校门外的小商家进行调查,并选择合适数据在学习中使用。上课时,老师问:“你们喜欢吃哪家的早饭?吃什么?”就这样,在数学课讨论早饭的问题,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言,有的说:“我喜欢吃李家的麻酱烧饼。”老师出示调查数据:“昨天早上,他家卖了54个,4元一个,你能算出他家收入多少钱吗?”学生由于兴致高,不但快速列出了算式,计算出了得数,还讲出了计算过程。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对知识呈现背景很熟悉、相当于降低了学习难度,就能泊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也能使之得到更深刻的生活体验。
三、运用“生活感受”,归纳数学规律
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很多公式、定理、规律等都是在生活中总结概括出来的。这种总结与概括,具有严密逻辑性,使很多学生感到理解困难。而运用“生活感受”就可帮助学生化解类同的的数学规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练,实则不然。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购物引入,比如童童带了196元钱,买了一件无具用了97元。问:童童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童童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他还剩(96+3)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96-100+3,于是,对于196-97这类的简便运算,学生就掌握得牢固了。算理是抽象的,但生活感受能帮助学生放缓知识难度,甚至是通往知识殿堂的桥梁,对于促进学生归理解、归纳是很有帮助的。
四、回归“生活天地”,提高反哺能力
理论需要联系实际才能彰显学习理论的价值。同样,数学学习也只有使之回归到生活中去,才能体现数学学习的真正作用。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即孩子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这就看出数学教学要回归生活天地,实行开放教数学,做到新授开放、练习开放、作业开放,让学生在开放的生活平台上学习数学,感受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特别是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即数学反哺能力。这是数学教学的追求,也是一切学习的目的---学是为了用。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模拟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通过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等环节,使学生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从而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又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模拟同时相向、同时同地反向、相遇、同地同向、追上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相遇问题中常见术语有了清晰认识后,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算理,解法也就水到渠成了。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了数学的真正价值,也提高了他们真正参与社会、解决生活的能力。
实施生活化数学教学,就需要我们教师把枯燥抽象的知识进行儿童化、生活化设计,让知识披上生活的外衣,具有生活的灵动感,这样就有利于缩短学生距离,激发学生兴致。特别是现在多媒体进课堂后,营造生活环境更栩栩如生,数学的生活性就更加明显,更能促进学生参与到生活课堂中来,更能快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聂必凯、汪秉彝、吕传汉,关于数学问题提出的若干思考,数学教育学报,2003.2。
【2】夏小刚、汪秉彝,数学情境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教育学报,2003.1。
【3】涂荣豹,数学解题学习中的元认知,数学教育学报,2002.4。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开展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高度概括。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观点告诉我们,学习数学必须回归生活,在生活背景下学数学。这既是数学学习本质的使然,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实施生活化数学教学就是情中之理,势之所趋。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感受,虽是陋言寡语、词单意浅,但都是实践肺腑之得。
一、选取“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因概括而抽象,因逻辑而枯燥。对于正处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特有此感,就是于此拉远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学习兴趣渐失。这显然对学生发展是不利的。作为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扭转这种尴尬局面。而捕捉生活素材,用学生身边的“数学”去学习书本上的“数学”,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兴趣培养,也能降低数学学习门槛,使学生顺利进入数学园地。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为了激发学生探求圆的周长公式的兴趣,我新课伊始,就采用多媒体展示汽车用不同图形做车轮的动画,学生在笑声中自觉对比,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做车轮,都不如圆好,他们不仅速度慢、而且上下颠簸,具有不稳定性。这样的引入,车轮是学生司空见惯的,了解熟悉,把它引入课堂、放到数学里,就很好地起到激趣作用。
二、创设“生活情境”,体验生活数学
实施生活化数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需要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因生活而有用,生活因数学而有趣。但是,平常数学很多时候是关门教数学,切断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使学生无法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需要数学”的概念。为了把这一理念渗透于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知识披上生活的外衣,形成具有立体感的生命数学。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就用谜语创设生活情境来引入新课:“‘有两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这是什么呢?”学生好奇心被激发了,争先猜出了谜底(年历),这时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旺盛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又如教学“乘法口算”时,教学前,对校门外的小商家进行调查,并选择合适数据在学习中使用。上课时,老师问:“你们喜欢吃哪家的早饭?吃什么?”就这样,在数学课讨论早饭的问题,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言,有的说:“我喜欢吃李家的麻酱烧饼。”老师出示调查数据:“昨天早上,他家卖了54个,4元一个,你能算出他家收入多少钱吗?”学生由于兴致高,不但快速列出了算式,计算出了得数,还讲出了计算过程。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对知识呈现背景很熟悉、相当于降低了学习难度,就能泊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也能使之得到更深刻的生活体验。
三、运用“生活感受”,归纳数学规律
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很多公式、定理、规律等都是在生活中总结概括出来的。这种总结与概括,具有严密逻辑性,使很多学生感到理解困难。而运用“生活感受”就可帮助学生化解类同的的数学规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练,实则不然。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购物引入,比如童童带了196元钱,买了一件无具用了97元。问:童童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童童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他还剩(96+3)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96-100+3,于是,对于196-97这类的简便运算,学生就掌握得牢固了。算理是抽象的,但生活感受能帮助学生放缓知识难度,甚至是通往知识殿堂的桥梁,对于促进学生归理解、归纳是很有帮助的。
四、回归“生活天地”,提高反哺能力
理论需要联系实际才能彰显学习理论的价值。同样,数学学习也只有使之回归到生活中去,才能体现数学学习的真正作用。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即孩子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这就看出数学教学要回归生活天地,实行开放教数学,做到新授开放、练习开放、作业开放,让学生在开放的生活平台上学习数学,感受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特别是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即数学反哺能力。这是数学教学的追求,也是一切学习的目的---学是为了用。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模拟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通过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等环节,使学生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从而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又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模拟同时相向、同时同地反向、相遇、同地同向、追上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相遇问题中常见术语有了清晰认识后,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算理,解法也就水到渠成了。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了数学的真正价值,也提高了他们真正参与社会、解决生活的能力。
实施生活化数学教学,就需要我们教师把枯燥抽象的知识进行儿童化、生活化设计,让知识披上生活的外衣,具有生活的灵动感,这样就有利于缩短学生距离,激发学生兴致。特别是现在多媒体进课堂后,营造生活环境更栩栩如生,数学的生活性就更加明显,更能促进学生参与到生活课堂中来,更能快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聂必凯、汪秉彝、吕传汉,关于数学问题提出的若干思考,数学教育学报,2003.2。
【2】夏小刚、汪秉彝,数学情境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教育学报,2003.1。
【3】涂荣豹,数学解题学习中的元认知,数学教育学报,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