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智慧火花激起阵阵涟漪

【作者】 刘 辉

【机构】 山东省昌乐外国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暑假里拜读了学校为我们推荐的四本书,书中的许多教育思想闪现的智慧火花在我心里不断激起阵阵涟漪,久久不能平息,现将最深刻的感悟梳理如下:
  为了孩子更幸福
  去年暑假拜读了日本教育学博士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读后我的心境为之开阔,知道了好的课堂不仅仅一种,优秀的课堂也各具特色,只要是让学生获得智慧、促进成长的课堂就是好的课堂。带着一种对致力于教育改革尊重的心态,今年暑假我又读了学校为我准备的佐教授的《学校的挑战》。猛然发现书中提到的教育困惑:究竟该相信什么,该改革什么,该如何改革才能构筑更幸福的社会,创造更幸福的学校生活,为孩子准备更幸福的未来。这正是我多年来在教学中的迷惘之处,因有相同的困惑,我惊喜不已,有种多年知己突然再次相逢的感觉,此书对我多了许多吸引力。本书提出了把21世纪的学校作为“学习共同体”的重建的愿景、哲学与方略,同时列举了“学习共同体”改革的典型案例,具体的梳理了大约20所日本中小学的挑战,波澜壮阔的日本教育改革尽现眼前。
  近几年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不知不觉中我也被卷入其中,我校“三效课堂”的精髓也在我的头脑中逐渐明晰,身在教育改革中读着此书更是激动不已,从中也引发了我对教育改革更加深入的思考。光上好课是不能适应新的课程变革的。教育者要实现给每一个学生以学习权,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革中发展,我们的中小学教师不能只抱着教好课的思想工作,应做“反思型”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学校教育终究要伴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确立起“素质至上”的世界教育,为孩子准备更幸福的未来教育是我们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你我都走在改革的路上
  佐教授的《学校见闻录》向我们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近80个课堂场景,告诉我们:只有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才具有真正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是否能够形成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将近有七成)取决于能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而教师的经验与学习的理论、教学的技能,不过占了三成的比例。在这本书中,它为我们描述了从世界各国学校现场采撷的那些激动人心的寻求“学习共同体”创建的学校改革信息、场景及其教育智慧,“旨在通过仔细描述学校这一现场的动态,从学校层面来验证进入学校改革的趋势,探求其可能性”。
  本书描绘了一个“行动的教育学者”眼中的“变革的学校”、“变革的课堂”,以及锐不可当的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浪潮,书中每一个故事对于新时代的教育革新者而言都是一段段动人的乐章。透过本书,放眼世界,可以发现各国众多的教育革新者是如何日复一日的探索着新世纪“课堂图景”的创造的;可以聆听到每一个儿童、教师和家长是如何一道挑战“学习共同体”的改革实践,演绎“学校主人”的传奇的;可以领略到一腔热血的研究者和教育行政官员是如何闯出一片思想解放的天地的。这也启示我们教育的改革岂非一人或几人所能完成的,他需要各类人群共同努力,在如火如荼的改革氛围中,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去铸就我们共同的教育理想。
  其实,我们已经历了十年新课程改革的洗礼,我国的教育改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由原先的完全应试教育变革为走在追求素质教育的道路上,虽然改革的征程是缓慢的,其中也有激流险滩、迷惘失措,但社会的变革也必将推动教育的变革,改革的道路必将是一直往前推进的。你我无形之中已加入到这场改革的浪潮中,正在顺势而行,你我都在教育改革的路上,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教育改革之路永无止境。形势不可逆转,你我何不胸怀坦荡,坚守住内心的改革之路,以满怀自信的姿态跨步走上改革的征程呢!
  课程改革过程中充满新旧观念的碰撞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钟启泉教授的《课程的逻辑》一书就是针对这个主题编辑的,其中绝大部分论文选自近年来在《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教育发展研究》等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读后让我从中追寻到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的某些线索,有些观点也转变了我对教育的片面认识。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进展,新旧教育观念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改革与反改革的声浪恐怕会持续改革的全过程。我们需要清晰的向整个社会传递这样的信息:素质教育是既定方针,不可动摇,倒退没有出路。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作为汲取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一种文化实践活动,归根结底是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全成长的活动。
  《课程的逻辑》一书虽然理论性比较强,有些词语句子比较难懂,但它让我清楚地看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充满新旧观念的碰撞,引发着多元声音的交响,正是这种碰撞和交响,才给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和新的希望。
  薛老师眼中的“有效课堂”
  《做一个大写的教师》收录的这些随笔短论,尽管只是只言片语,却是忙碌之余的思维碎片,读起来倍感亲切。其中薛老师眼中的“有效课堂”对我的启示最大,书中说:要知道,一堂课所实现的成效,并非都是可测的,有些是隐藏着的,是延后显现的。我们目前对课堂的评价,仍然是老套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介、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等方面,条分缕析,面面俱到,也有的提出从有效思维的长度、情感体验的深度、有效训练的视角制定新的评价标准,但至今尚未见比较成熟的、便于操作的评价标准,尤其是未见从学生学习过程及成效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有效,主要是看学生学习的实际成效,而非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学定教”,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收获,才是评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
  “有效课堂”还需要科学评价来体现其价值,需要科学评价来保障其推进。戴着“老花镜”是看不到“新课堂”的!“有效课堂”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话题,因而需要我们做无限的思考。现在我校正在开展“三效课堂”改革研究,薛老师的这些观点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启示,让我们在今后三效课堂改革的进程中少走许多弯路。
  假期里,静听着每位专家老师的真挚感言,就如听花开的声音一样,真的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