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谈如何深度研究教材的问题
【作者】 张前龙
【机构】 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深度研究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但部分教师对教材缺乏深度研究,甚至直接搬用名师教案上课等,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持续下去,将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深度研究教材应成为教师的一项永久性工作。
关键词:深研 教材 做法
深度研究教材应成为教师持之以恒的工作,但部分教师由于在认知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因而对深度研究教材重视不够,甚至认为没有必要花费时间进行深入研究,可以直接借用他人教案进行教学。经验表明,缺乏对教材深度研究的教学或借用他人教案的教学,难以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深度研究教材。
一、研究课标为深研教材提供指导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教师研究教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是教师研究教材和有效教学必备的依据。离开《课程标准》的教材研究和教学行为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会偏离教学目标,迷失教学方向。为此,教师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以指导教材研究。
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大致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学科性质和特点、课程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规定学科教学总目标和分类目标;第三部分确定学科教学内容;第四部分教学与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及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由于《课程标准》是纲领性和原则性的文件,这就决定了其语言表述极其简洁精炼,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教师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难以从根本上把握其精神实质。为此,教师应借助于专家解读、学术探讨、名师教案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以及课堂教学中积累的经验来研究《课程标准》:了解本学科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深入理解学科指导思想和课程理念,在学科指导思想和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着力深入研究学科总目标和分类目标,将其细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目标,根据具体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并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再依据具体目标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同时根据学科教学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以进一步充实教材,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学科《课程标准》,吃透其精神,把握其精髓,才能为深度研究教材提供切实的指导。
二、从师生关系角度深度研究教材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只有加强对教材的深度研究,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同时,教材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只有深度研究,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习服务。因此教师应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对教材进行深度研究。
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由于人们研究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有所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同样的教材,由于教师研究的角度不同,获得的认识和看法自然有所不同,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及其效果不同。如果教师仅从自身角度研究教材,固然有助于教师吃透教材内容,烂熟于心,把它转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居高临下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但很可能挖掘得过于深入,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容易拔得过高,讲得过深,远远超出绝大多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致使他们听不懂,弄不明白;相反,如果教师仅从学生角度研究教材,那么部分教师会认为教材知识比较简单,内容详实,材料丰富,趣味性和可读性较强,很多东西学生能够看得懂,因而没有必要浪费时间深入研究。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停留于表面,知识的讲解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很多问题难以深入,学生掌握的只能是一些表面而又肤浅的、支离破碎和残缺不全的知识,既难以用于分析解决具有一定深度和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又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教师只有从师生关系角度研究教材,才能有效克服教材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好地适应于学生的学习。
教师在从师生关系角度研究教材时应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要依据《课程标准》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编写的逻辑体系和知识体系,从中观上梳理单元知识,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从微观上弄清每个知识点的内涵以及与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并分析每个知识点在教材体系和单元中所处的地位,以确定教学的着力点,同时应进一步分析重点知识的运用范围以及运用的策略和方法等。教师只有通过层层推进的方式深入研究教材,才能更好地吃透教材,把握教材,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他们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优化重组、适当拓宽加深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和优化教学方式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简化和优化教学内容,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运用系统优化方法深研教材
对同一事物的研究,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但不同的方法,会导致不同的研究结果。教师不仅要从师生关系角度研究教材,而且应运用系统优化方法研究教材,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把握教材总体面貌。教师在深研教材时,应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主要特点、知识体系、编写思路和单元章节的次序安排以及内容的处理等。教师只有对此做到了然于心,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才能更好地构建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习惯的知识体系,以利于学生的学习。
构建教材知识结构。教师应按照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思路对教材知识进行再加工和优化重组,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知识体系框架内构建出开放式的知识结构,实现教材知识的结构化。研究表明,结构化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正如布鲁纳所说的:学生“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命。”
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教师在分析具体知识点时,应做到:一、将它置于教材体系和知识结构中,并分析它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据此判断它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以确定它是否作为教学重点来对待。研究表明,凡是在教材体系和知识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又能够用于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知识,就是教材的重点知识,相反,属于非重点知识。二、揭示知识点与其它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任何绝对孤立的知识是不存在的,但并非任何知识点都与其它所有知识直接关联的,因此教师要揭示出知识点与哪些知识存在着直接的本质的联系,并以此为出发点组织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既有广度又拥有一定的深度,正如学者赵稀斌所说的:“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有横向宽度,还要有纵向深度,将当下所讲的知识,与前面的知识联起来,起到复习与夯实的作用,同时也要与后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和储备。”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相互联系着的系统化知识,而且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领悟到学科思维的方法,从而有利于学生在系统掌握教材知识的同时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适度扩展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教师在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应全面分析、多角度地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并把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吸收过来,转化成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对其做适当的扩展延伸,丰富其内容,增强学科教学的时代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根据知识点的难易度和复杂程度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处理:简单的内容复杂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具体的内容抽象化,生活化的内容理性化,理性化的内容生活化,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动态的内容静态化。教师创造性地适度扩展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研究知识点时应深入挖掘隐含其中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分析知识运用的技巧和方法,也就是说,既要弄清知识点单独使用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更要弄清与之相关的知识点结合又能够解决哪些问题,以及从哪些角度运用哪些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以深化对知识点的认识,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更高的思维含量。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只有在学科《课程标准》指导下,从师生关系角度运用系统优化方法,才能将深度研究教材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地吃透教材,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从而提高驾驭教材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的能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深研 教材 做法
深度研究教材应成为教师持之以恒的工作,但部分教师由于在认知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因而对深度研究教材重视不够,甚至认为没有必要花费时间进行深入研究,可以直接借用他人教案进行教学。经验表明,缺乏对教材深度研究的教学或借用他人教案的教学,难以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深度研究教材。
一、研究课标为深研教材提供指导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教师研究教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是教师研究教材和有效教学必备的依据。离开《课程标准》的教材研究和教学行为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会偏离教学目标,迷失教学方向。为此,教师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以指导教材研究。
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大致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学科性质和特点、课程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规定学科教学总目标和分类目标;第三部分确定学科教学内容;第四部分教学与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及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由于《课程标准》是纲领性和原则性的文件,这就决定了其语言表述极其简洁精炼,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教师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难以从根本上把握其精神实质。为此,教师应借助于专家解读、学术探讨、名师教案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以及课堂教学中积累的经验来研究《课程标准》:了解本学科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深入理解学科指导思想和课程理念,在学科指导思想和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着力深入研究学科总目标和分类目标,将其细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目标,根据具体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并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再依据具体目标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同时根据学科教学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以进一步充实教材,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学科《课程标准》,吃透其精神,把握其精髓,才能为深度研究教材提供切实的指导。
二、从师生关系角度深度研究教材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只有加强对教材的深度研究,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同时,教材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只有深度研究,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习服务。因此教师应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对教材进行深度研究。
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由于人们研究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有所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同样的教材,由于教师研究的角度不同,获得的认识和看法自然有所不同,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及其效果不同。如果教师仅从自身角度研究教材,固然有助于教师吃透教材内容,烂熟于心,把它转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居高临下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但很可能挖掘得过于深入,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容易拔得过高,讲得过深,远远超出绝大多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致使他们听不懂,弄不明白;相反,如果教师仅从学生角度研究教材,那么部分教师会认为教材知识比较简单,内容详实,材料丰富,趣味性和可读性较强,很多东西学生能够看得懂,因而没有必要浪费时间深入研究。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停留于表面,知识的讲解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很多问题难以深入,学生掌握的只能是一些表面而又肤浅的、支离破碎和残缺不全的知识,既难以用于分析解决具有一定深度和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又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教师只有从师生关系角度研究教材,才能有效克服教材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好地适应于学生的学习。
教师在从师生关系角度研究教材时应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要依据《课程标准》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编写的逻辑体系和知识体系,从中观上梳理单元知识,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从微观上弄清每个知识点的内涵以及与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并分析每个知识点在教材体系和单元中所处的地位,以确定教学的着力点,同时应进一步分析重点知识的运用范围以及运用的策略和方法等。教师只有通过层层推进的方式深入研究教材,才能更好地吃透教材,把握教材,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他们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优化重组、适当拓宽加深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和优化教学方式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简化和优化教学内容,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运用系统优化方法深研教材
对同一事物的研究,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但不同的方法,会导致不同的研究结果。教师不仅要从师生关系角度研究教材,而且应运用系统优化方法研究教材,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把握教材总体面貌。教师在深研教材时,应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主要特点、知识体系、编写思路和单元章节的次序安排以及内容的处理等。教师只有对此做到了然于心,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才能更好地构建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习惯的知识体系,以利于学生的学习。
构建教材知识结构。教师应按照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思路对教材知识进行再加工和优化重组,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知识体系框架内构建出开放式的知识结构,实现教材知识的结构化。研究表明,结构化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正如布鲁纳所说的:学生“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命。”
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教师在分析具体知识点时,应做到:一、将它置于教材体系和知识结构中,并分析它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据此判断它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以确定它是否作为教学重点来对待。研究表明,凡是在教材体系和知识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又能够用于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知识,就是教材的重点知识,相反,属于非重点知识。二、揭示知识点与其它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任何绝对孤立的知识是不存在的,但并非任何知识点都与其它所有知识直接关联的,因此教师要揭示出知识点与哪些知识存在着直接的本质的联系,并以此为出发点组织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既有广度又拥有一定的深度,正如学者赵稀斌所说的:“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有横向宽度,还要有纵向深度,将当下所讲的知识,与前面的知识联起来,起到复习与夯实的作用,同时也要与后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和储备。”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相互联系着的系统化知识,而且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领悟到学科思维的方法,从而有利于学生在系统掌握教材知识的同时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适度扩展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教师在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应全面分析、多角度地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并把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吸收过来,转化成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对其做适当的扩展延伸,丰富其内容,增强学科教学的时代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根据知识点的难易度和复杂程度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处理:简单的内容复杂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具体的内容抽象化,生活化的内容理性化,理性化的内容生活化,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动态的内容静态化。教师创造性地适度扩展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研究知识点时应深入挖掘隐含其中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分析知识运用的技巧和方法,也就是说,既要弄清知识点单独使用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更要弄清与之相关的知识点结合又能够解决哪些问题,以及从哪些角度运用哪些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以深化对知识点的认识,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更高的思维含量。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只有在学科《课程标准》指导下,从师生关系角度运用系统优化方法,才能将深度研究教材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地吃透教材,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从而提高驾驭教材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的能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