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关于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文 华 李钟林

【机构】 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现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教育方针。大学教育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这一历史重任。尤其是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的作用越发突出。本文对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的基本目标、要求、内涵及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延边大学实际从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结构、教学模式、激励机制、创新文化制度方面提出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Abstract:The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education policy at the present stage of our country. University education shoulder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Especially the training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innovative talents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national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Becaus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role of innovative talents for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becomes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basic requirements and features of the innovative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Talents. And put forward new economic model for the cultivation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innovative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 Yanbian University from the actual aspects of training target,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structure, teaching mode,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innovation culture system.
  Key Words: economic management,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创新性人才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应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建立健全创新体系,提高教育水平,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为社会做出贡献。延边大学经管学院应在这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在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有所创新,不断尝试新思想,新方法,新思维并付诸实践,为延边乃至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一、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众所周知,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技术创新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人才资源既是技术进步的源泉,又是技术进步的载体,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源泉。经济管理人才作为社会科学人才,对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社会发展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经济管理人才。根据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越来越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也需要不断创新(包括经济体制、制度和管理方法、工程创新)。
  那么经济管理人才的职业定位是什么?经济管理人才主要担当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的管理行政工作和管理技术工作。除了政府以外很多人才从事与企业相关的工作。在企业当中经济管理类人才主要从事财务、人事组织、市场营销、生产管理、战略计划等具体的工作。因此,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队伍是一个地区的重要人力资源。只有企业搞好了区域的经济才能更好地发展。
  经济管理人才是一个地方实现较快发展的宝贵资源。著名大学着眼于创造具有国内外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的成长环境,坚持把加快培养经济管理人才摆在首位。社会上需要的经济管理类人才主要是具有实干精神和经营管理能力、熟悉市场经济规则、通晓国际经济贸易和经济法律知识的人才。
  在大学里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主要培养能胜任各级学校、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工作的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此,经济管理类人才必须要比较全面地、系统地掌握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经济管理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经济应用文写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社会经济调查和组织协调的基本能力;能深刻地分析、有效地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二、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创新人格并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创新贡献的人。创新人才不仅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应该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
  创新性思维必须升华为人的能力,才能对现实社会产生改造作用,也就是升华成所谓的创新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能以与众不同的方法、工艺、设计、发展方式来解决问题。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可以再细分为吸取知识的能力,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
  对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的理解上,我认为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必须是全面发展,个性自由发展,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强健的体魄的人,还需要具有经济管理理论、业务操作、社会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的人。
  总之,经济管理类人才首先需要有社会实践方面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全面发展的人。其次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必须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再次,个性的自由发展是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因为只有这样经济管理类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实践真理。最后,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必须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应该具备博、专结合的充分的经济管理知识;以理论和实践创新能力为特征的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强健的体魄,具有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三、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其意义
  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针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采取的某种能够稳定地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提高能力、素质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虽然还没有特定的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标准化模式,但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有一定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并且适应特定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的,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在培养目标上,主要体现为以通识为基础; 在知识构建上,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强调以通识为基础的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科学创造能力;在素质和能力培养上,重视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模式。[1]此外,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应该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能力。
  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专业的理论教学、实验训练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有机融合,通过多层面的立体架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四、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及途径
  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是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模式,进一步加强理论基础的同时,努力培养和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相应的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延边大学经管学院目前以务实、诚信、求新为院训,以市场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作为培养目标。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创新能力和高素质,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二次创新与知识转化的能力。
  目前,延边大学经管学院主要专业分为经济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会计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7个专业以及世界经济、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和企业管理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世界经济专业于2001年9月被列为吉林省重点学科。每个专业目前着重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激励机制、创新文化方面不断尝试新的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上的创新
  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它是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也随着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类型、级别而变化。从培养目标上延边大学经管学院注重人才素质和人才数量,注重人才结构的合理和整体功能优化。坚持按照学历层次、能力层次,逐层培养、逐级输送,形成人才培养的金字塔,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培育和发展专业人才载体,加强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硕士点的建设,为高层次人才发展提供平台、创造条件。还应坚持以培养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为核心,践行立体化经济管理协同创新教学模式,以突出实践、兼顾理论为办学特色,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坚持“重基础、重实践、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特色,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实验、实训、技能训练为核心,以政府官员和企业家指导为支撑,以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为依托,面向基层培养学会利用群体知识、踏实敬业、会学善用的高级复合型创新人才。[2]
  在专业培养方案上,改革经济管理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着重进行经济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延边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以能力为本位选择课程内容、设置课程体系。研究“模块”与“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即“两大模块、四个平台”。其中,“两大模块”为“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在“学科基础模块”上设置“公共课程”和“学科课程”两个平台,在“专业方向模块”上设置“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个平台,强调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创新
  师资队伍建设应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为目标,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指导思想,按照“充实数量、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稳定骨干、造就名师”的工作思路,加大教师招聘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力度,认真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注重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强化中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和实践中的创新能力和基本功训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知识更新教育,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师引入和使用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实行优胜劣汰的机制,切实加强学科梯度建设。把国内外名校毕业的博士作为引进人才的重点,并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各领域的高级别的学科带头人。每年应选派1-2名中青年教师到国内重点大学进修,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尤其是注重培养双语教学的年轻教师。
  此外,学院还根据学校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明确认识教师的责任与义务“教学+科研+服务”,激励教师热爱学生、热爱教学、尽职尽责、倾情奉献,全院范围内形成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风尚。
  (三)课程结构方面的创新
  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课程结构应打通公共经济类教学基础,拓宽经济管理学科基础平台,构建柔性架构的经济管理类创新课程体系,(如创业课程,实验课程,模拟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分层次开设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群,将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知识合理拓宽和设置,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把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品质统一起来,使培养模式应该采取多样化,多渠道。利用社会网络和资源,密切联系社会,培养专业理论和社会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
  延边大学经管学院还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即逐步建设既能反映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又能反映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严格按照大学课程体系建设要求,努力做到每门课配有二名主讲教师,每门课都有完整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使课程设置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
  (四)教学方面的创新
  教学创新即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领域进行的创新活动。具体的教学活动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总的来看,教学的目标就是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教学创新活动应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展开。教学创新应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中心,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成效、运行效率、优化教学环境。实践教学应贯穿于每一个专业课程,使经管类课程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进而使学生符合社会上的要求。
  延边大学经管学院应结合延边地方建设需求,拓展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制度,培养理论基础较好、实践能力较强的与延边区域经济特点、产业和技术特点相适应的实用性创新人才。还要把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利用产学研合作机制培养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加强跨学科教育,使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够运用全面、系统方法去思考和解决实际存在的经济和管理问题。
  在各专业教学计划上以能力为本位,建立突出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二次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上改造原有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构建多样化教学模式如英语教学、互动教学、模拟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引导式、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教学等。[4]主要采取以创新实践教学引领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体会到实际工作和工程开发的全过程。以开放的理念、立足边疆、服务地方、传承地方文化的科学定位为指引,实现和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元结构”协调发展,通过课内外实践整合、校内外智慧集成、知识与项目对接、教学与课题融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多能力教育综合模式”,并辅以科学的教学管理,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素养良好,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具备独特专业能力,勇于创新,擅长实践的创新人才。
  (五)激励机制上的创新
  激励机制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学生对学习和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从激励机制上应创新管理机制,激励人才。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全方位的导师制、激励机制、奖学金制度、产学研机制,鼓励学生的创新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潜能,使人才积极致力于提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辨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自我认知能力,还要培养优良的品质、价值观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六)创新文化的整合和建设
  文化整合就是指有意识地对组织的文化倾向或文化因素通过有效地整理整顿,并将其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是文化主张、文化意识和文化实践一体化的过程。校园文化要实现从无序到有序,必须经过有意识地整合。创新文化的培植上应加强校园创新文化建设的整合和管理。校园文化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文化的培育需要有相应的理论和观念作为支撑,而学校和学院领导必须树立适应创新教育的新观念,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又要强调相互间的协同配合。通过校园文化给学生搭设施展才华和锻炼的舞台。校园文化创建中延边大学经管学院应多组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学术创作活动、经管类社团组织、相关单位社会实践交流、课外实践活动、学术讨论会等。
  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的价值取向、心智发展、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5]创新人才的培养根本上依赖于教师。因此,延边大学经管学院教师对学院文化建设必须要达到高度的认同。以科学发展观改造校园文化,以身作则持续改进学院的创新文化,创造创新氛围,通过院学生会和班级干部们的努力下使校园文化、学院文化不断完善,更新。市场经济对创新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提高,因此,作为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以及途径,也必须进行不断地改进,使它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
  五、结束语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已不再依靠劳动力密集型和粗放的生产,而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特别是高新技术和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创新人才作为支撑。作为经济管理类人才必须了解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管理方式的最新发展变化,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为突出特点,既要提高科技创新水平还要提高经济改革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独立创新能力、协同创新能力。今后,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创新人才模式必须按照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不断深入和发展。在培养方式上与其他学科密切合作,密切联系政府、企业及时创新和调整教育目标、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结构、教学方式、激励机制、创新文化环境,使人才培养模式,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进而提高创新人才对社会进步的贡献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彭芝,周建华,张建林,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3(1).
  [2] 韩雪松,牟永贵,群体知识创新理论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4)
  [3] 刘友金,廖湘岳,向国成. 经管类本科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教育研究,2010(3).
  [4] 覃朝晖 何伟军 龚太寿,国外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对中国的借鉴[J],东方企业文化,2014(15)
  [5] 马廷奇,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进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9(4)
  作者简介:文华,男,1978.6.11,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
  李钟林(1961-),(通讯作者)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项目“关于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ZZ130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