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民族地区新课改下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 尤小兵

【机构】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体育教学要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学生的德育工作变得尤为突出。本文将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和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内容,探讨“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几点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新课改 中学体育 德育渗透 民族地区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体育课程面临着新的发展和改革任务。做为体育教育者,要通过体育教学来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学生的德育工作变得尤为突出。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往只抓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的旧观念,在“育体”的基础上“育心”,将德育有效渗透于体育教学中。下面我结合长年中学体育教学的经验,就新课改下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谈一些想法:
  一、引经据典,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从洛杉机奥运会上许海峰金牌“零”的突破到雅典奥运赛场五星红旗的频频升起,历史见证了中国体育发展的坎坷,也见证了中国的不断强大。体育教师应精心收集古今中外体育方面的历史故事和近期国内国外的体育盛事的新闻,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向学生宣传。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或者结合多媒体等手段介绍我国体育史,讲述许海峰在洛杉机奥运会上夺得首金的荣耀与辛酸,播放我国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激烈比赛夺取奖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盛况……这些无一不是激励学生顽强拼搏、奋勇向上的有效方法。教师更要用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用刘翔,用中国女排这些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导他们将爱国思想、爱国情感付诸于实际行动——为中华振兴而发奋学习。
  二、借力体育项目,激励坚强的意志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多数学生尤其是女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长跑、怕吃苦。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借助适当的体育项目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如在耐久跑教学时,我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首先让学生讲述奥运健儿在运动场上为祖国荣誉顽强拼搏的事迹。接着按学生的体能分组,每组推荐一个体能较好的学生作为队长,取一个学生既了解又崇拜的体育明星的名字,在他的带领下按照不同的方式练习。此时各组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自觉、主动、积极的练习起来,其坚强的毅力、勇于拼搏的精神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在跳跃、障碍跑或支撑跳跃等项目的教学中也可以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通过合理的利用这些体育项目,体育教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激励学生勇于拼搏、不断奋斗。
  三、巧设竞争与协作,增强团队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给学生创设竞争的氛围,让学生在竞争中做到“更高、更快、更好”;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人协作,逐步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比如在球类项目的教学中,结合其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应变能力,团结合作,充分发挥集体力量,让学生感受到球类比赛的胜负是靠集体力量和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正确对待对方的犯规,决不允许施以报复的手段;要正确对待裁判的漏判、误判,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待裁判对双方的判罚。这样思想教育与活动实践相结合,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竞争和协作的过程,把竞争和协作有机结合,教会学生摒弃“个人英雄主义”的单打独斗,积极为团队增光添彩,谋取最终的胜利。
  四、做好常规纪律要求,培养规则意识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不平衡的时期,思想叛逆,行为较随意,规则意识还比较薄弱。体育课堂,教师一定要做好常规纪律要求,这既是上好体育课的保障,又对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增强规则意识有极大好处。常规要求学生上课必须穿运动鞋、运动服;要求学生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做到有事请假、无事不旷课,认真听讲、互相帮助、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人、爱护器材等;常规要求学生从集合、整队、队列练习到队形变化都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性。体育课的纪律组织,不单是体育课纪律的要求,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着装要求、团结友爱、爱护公物、守时等细节的令行禁止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约束都有很大帮助,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落实到每一节体育课中,积极培养学生遵守纪律、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五、把握中学生特点,适时进行挫折教育
  我们经常会在电视报纸中看到某某学生不堪学业重负跳楼、自杀的报道。怎样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以成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体育教育,它的实践性、集群性和互动性在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进行体育实践课时,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材设置相应的障碍,要求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课堂任务,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克服挫折完善自我。如在跳高教学中,由于学生高矮不同,身体素质不同,根据这些,可设置不同高度由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一步一步地向最大高度冲击;还有篮球跳投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自由选择投篮的距离,当在某一远度的命中率达到自已的目标时,再增大下一个投篮点的距离等等。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可以获得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验,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一种不甘人后,永不言败,自找快乐的本能。这样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学生都能心态平和,处之泰然,克服困难,永远乐观。
  体育教学过程实施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我们要用心去做,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前提下,用无形的方法和浓浓的爱心化成真诚的师生情感,真正做到“以体培德、以体启智、以体育人”,使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又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徐名党;体育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创新[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6年06期
  [2]裴伟红;让体育课成为渗透德育功能的有效载体[J];考试周刊;2011年41期
  [3]虞锡芳;试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体育教育评价取向[J];体育与科学;200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