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

【作者】 李海艳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青少年活动中心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尤其是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更以读为主。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我认为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新的阅读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教学应减少繁琐的分析,反对讲深讲透,反对阅读过程繁琐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及收集、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提倡品味、体验,重在情感熏陶、个性发展、语感的培养。
  二、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彻底摆脱“师道尊严”的心理,应建立一种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辩论,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师应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理压抑,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三、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课堂
  语文课标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被动地直接从外界输入到学习者的头脑中,它将知识的习得归结为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且十分强调知识是学习者自我主观建构而成。在开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学生成功感和交往的需求,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应尽可能地减少统一的要求,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新课标倡导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注重联系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形式
  开放的实质是联系。从时间上说是向前后辐射,从空间上说就是向校内外、家庭、社会辐射,从内容上说就是从书本向各学科、自然界辐射,只有注重联系,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开放。
  1.加强同社会、自然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家庭、社会、自然是知识的源泉。开放的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室、校园内,应加强同家庭、社会自然广阔的教育资源的联系。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斯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小学语文阅读教材,许多内容都是抽象的,甚至都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的。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应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博物馆、报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课程资源。
  2.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未来信息社会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合作学习的互相影响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如课程标准所述的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使之学会交流、合作。应形成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元互动的交往方式,通过语言、暗示、情绪感染、合作竞争、角色互换等交住活动,从而在交住中整合,归纳阅读材料,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注重知识的渗透、整合。小学语文阅读活动是一次系统活动,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通过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合、归纳、回顾,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让学生归纳总结学过的写景的文章,感受写景文章的特点;让学生归纳学过某家的作品,去理解、评价其作品的特点;让学生回想学过的有关春天的诗句、文章,去欣赏,去体会等等。
  4.加强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的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并且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0万字,笔者认为,要在保质的前提下达到140万字的阅读量,必须减少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加强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的联系,在课内,应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阅读指导课的主要形式应包括以下几种:①阅读方法指导课;②推荐读物课;③自由阅读课;④阅读汇报课;⑤阅读欣赏课。通过以上课型,指导学生如何去选择课外读物及阅读的形式,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及时接受学生课外阅读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对课外阅读材料进行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有立足于开放,运用新语文课程的全新理念,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学生才能在阅读活动中求愉悦,求新知,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