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 叶青菊 刘子坤
【机构】 山东省临沭县大兴镇中心小学 山东省临沭县大兴镇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主体性与创新性又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是主体性体现的最高层次,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也就谈不到在学习中创新的问题。本文从教学的角度谈一谈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问题。
关键词:学习环境 创新精神 质疑
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有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面向2l世纪的今天,又明显地表现出诸多不适应,集中反映在“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很好的体现,不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主体性与创新性又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是主体性体现的最高层次,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也就谈不到在学习中创新的问题。本文从教学的角度谈一谈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问题。
一、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积极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学习,体现在学生能根据自身的水平和需要有选择地学习,体现在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参加学习的全过程,会调节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更体现在不墨守成规。创造性的学习上。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的发挥,要靠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热爱教学,善于教学,教师要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潜能都得到开发,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正是在教师主导设计的各种教学活动中,使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可以说教师的主导是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发挥的关键。
弘扬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关键要改善学生的主体结构。主体结构中的动力系统具有激活、驱动、强化和调节的作用。学生主动学习的本质是学习活动出于自我的需要。这一方面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关,笔者在听课中经常碰到教师对全班学生采用一刀切的教学目标,一些学生感到学得太浅,而另有些学生则感到困难,这又怎能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为学生制订的教学目标应分别处于他们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认知前提,安排好新旧知识的连结,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想法设法使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调动学生自身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要用多种方法和形式,使静态教学内容动态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也会使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对学习产生内在的需求。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在调控基础上不断确立新的学习目标,明确新的追求,形成自我激励机制。
帮助学生建立操作系统,使学生会学习。学生不仅要爱学习,而且要会学习,才能在学习中体现其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那种将知识通过讲解直接传授给学生的做法(必要的讲解是需要的),而是为他们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自己主动而独立地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这种活动既指外部活动,更包括内部的思维活动,内外活动双向转化。按照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过程、就是主动建构的过程,不断用旧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建立新的更高质量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建构过程的本身就是再创造。这不仅要求教师提供的教学活动具有建构性,并且要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以符合不同学生的需要,而且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恰当指导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这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尤其重要。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表现出不会学习,元认知技能比较缺乏,不善于对知识深加工,不善于建立知识间的本质联系,因此他们在学习中更需要得到指导和帮助。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托兰斯认为,创造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爱默比尔又认为“内在动机原则是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基础,当人们被工作本身的满意和挑战所激发,而不是被外在压力所激发时,才表现得最有创造力”。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权威式的教学关系,不是让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压力下学习,而是自主地、主动地去学习,教师要爱学生。承认学生间的差别,允许他们在学习上有选择的机会,在教学中留有思维的空白,尊重学生发表的意见,延缓对学生意见的评判,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给他们创设一种“易起的反应的环境”。
教学中,特别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创新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一步才有创新可言。如爱因斯坦从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相矛盾现象出发,提出疑问,并解答疑问,导致狭义相对论诞生。我们的学生往往善于学习。善于模仿,却不善于提问。海斯认为,创造力存在于一般的问题解决过程之中,创造性个体与非创造性个体的差异主要在于选择问题的表征上。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学生如何回答问题,往往以学生没有问题了作为一节课的圆满结束,很少教学生如何提问题,如何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所以我们的学生往往也迷信书本。迷信权威,对问题不敏感,缺少科学的怀疑的态度和精神,这种状况是需要改变的。
参考文献:
1叶之红,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基本认识[J]. 教育研究. 2007(06)
2林崇德,罗良,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3 徐小洲,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制度——浙江大学的探索[J]. 中国高教研究. 2007(09)
4 马继刚,李小北,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23)
5"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华国栋,推进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J]. 教育研究. 2007(09)
关键词:学习环境 创新精神 质疑
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有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面向2l世纪的今天,又明显地表现出诸多不适应,集中反映在“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很好的体现,不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主体性与创新性又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是主体性体现的最高层次,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也就谈不到在学习中创新的问题。本文从教学的角度谈一谈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问题。
一、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积极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学习,体现在学生能根据自身的水平和需要有选择地学习,体现在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参加学习的全过程,会调节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更体现在不墨守成规。创造性的学习上。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的发挥,要靠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热爱教学,善于教学,教师要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潜能都得到开发,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正是在教师主导设计的各种教学活动中,使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可以说教师的主导是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发挥的关键。
弘扬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关键要改善学生的主体结构。主体结构中的动力系统具有激活、驱动、强化和调节的作用。学生主动学习的本质是学习活动出于自我的需要。这一方面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关,笔者在听课中经常碰到教师对全班学生采用一刀切的教学目标,一些学生感到学得太浅,而另有些学生则感到困难,这又怎能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为学生制订的教学目标应分别处于他们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认知前提,安排好新旧知识的连结,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想法设法使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调动学生自身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要用多种方法和形式,使静态教学内容动态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也会使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对学习产生内在的需求。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在调控基础上不断确立新的学习目标,明确新的追求,形成自我激励机制。
帮助学生建立操作系统,使学生会学习。学生不仅要爱学习,而且要会学习,才能在学习中体现其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那种将知识通过讲解直接传授给学生的做法(必要的讲解是需要的),而是为他们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自己主动而独立地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这种活动既指外部活动,更包括内部的思维活动,内外活动双向转化。按照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过程、就是主动建构的过程,不断用旧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建立新的更高质量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建构过程的本身就是再创造。这不仅要求教师提供的教学活动具有建构性,并且要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以符合不同学生的需要,而且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恰当指导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这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尤其重要。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表现出不会学习,元认知技能比较缺乏,不善于对知识深加工,不善于建立知识间的本质联系,因此他们在学习中更需要得到指导和帮助。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托兰斯认为,创造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爱默比尔又认为“内在动机原则是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基础,当人们被工作本身的满意和挑战所激发,而不是被外在压力所激发时,才表现得最有创造力”。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权威式的教学关系,不是让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压力下学习,而是自主地、主动地去学习,教师要爱学生。承认学生间的差别,允许他们在学习上有选择的机会,在教学中留有思维的空白,尊重学生发表的意见,延缓对学生意见的评判,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给他们创设一种“易起的反应的环境”。
教学中,特别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创新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一步才有创新可言。如爱因斯坦从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相矛盾现象出发,提出疑问,并解答疑问,导致狭义相对论诞生。我们的学生往往善于学习。善于模仿,却不善于提问。海斯认为,创造力存在于一般的问题解决过程之中,创造性个体与非创造性个体的差异主要在于选择问题的表征上。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学生如何回答问题,往往以学生没有问题了作为一节课的圆满结束,很少教学生如何提问题,如何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所以我们的学生往往也迷信书本。迷信权威,对问题不敏感,缺少科学的怀疑的态度和精神,这种状况是需要改变的。
参考文献:
1叶之红,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基本认识[J]. 教育研究. 2007(06)
2林崇德,罗良,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3 徐小洲,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制度——浙江大学的探索[J]. 中国高教研究. 2007(09)
4 马继刚,李小北,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23)
5"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华国栋,推进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J]. 教育研究. 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