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微型日记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

【作者】 张秀艳

【机构】 陕西省神木县尔林兔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标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的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关键词:兴趣 习惯 途径 愿望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之下,尽快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途径。因此我们提出“小学高年级微型日记对写作的影响研究”课题。之所以把研究对象定位在高年级,是因为相对中低年级他们的各方面能力都有一定基础,能够缩短研究周期,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看到研究成效。而且高年级学生处在九年义务教育第三个学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的初始阶段,更需要沟通和交流。鉴于大部分孩子的共性特点:逆反、执拗,有话不愿意对家人讲,而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教师应该是他们不错的倾诉对象。提出“微型日记”研究课题时机成熟。这时的日记既是学习任务的一部分,也是心灵成长的一部分。既是积累习作材料的一种途径,也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更何况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日记就是把我们周围的生活写出来,把我们平日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的写出来,叙述喜闻乐见的事情,刻画具体可感的人物,描写时时变化的风景。
  一、消除惧怕心理,激发写作兴趣
  虽然已有了两三年的习作体验,但是怕写作文仍是小学高年级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原因在哪呢?我们先看看《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有关“习作”部分的部分表述:“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对照这段表述及结合教学实际,我们不难发现原因在于1、不明白写作目的。2、缺乏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不能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写作素材。
  要想改变学生的现状就要有一个适当的“抓手”,日记不失为一种好形式,和教师统一内容的“片段”练习相比,日记的表达内容宽泛且能从根本上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确是自我的需要。但为什么又冠以“微型”二字呢?首先是降低选材的难度,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学生既可以尽情地书写自己的喜、怒、哀、乐等对自己的认识,又可以抓住一天中难忘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瞬间、一个闪念、一点发现、一点感悟、一点收获等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去写,学生易于动笔并让学生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领会到“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我们对美的发现。”逐渐增强写作的信心。其次是降低表达的难度,因内容的相对单纯,学生对内容的组织、安排也容易了许多;因内容是真实的,本身就符合生活的逻辑,学生在表达的时候大多流畅、生动,易于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获得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进而又转化为继续习作的动力。第三是降低习作教学的难度。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个个充满个性的生命个体,家庭背景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思想认识不同、知识基础不同……通过“微型日记”,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习作情况,并利用“微型日记”这块阵地,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将习作教学的难点分解为更细小的点加以练习。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快些,老师教起来就容易些,也能有效地激发教师“教”的积极性。
  二、顺应心理特点,培养观察习惯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定势。少成若天性,习惯若自然(汉书.贾谊传)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英国.萨克雷)好的观察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习作甚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高年段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力仍较差,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因此,认识事物的自觉性和敏感性往往不强,持久性也较差。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好新奇,好活动,好胜心强,富于幻想。根据学生这样的特点,我们注意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发学生的观察动机,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定格画面”在学生的周围,“美”如繁星闪闪烁烁并不缺乏,缺乏的是学生的留心观察。起初,老师首先要做有心人,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美的瞬间“定格”。如有一次做作业时,班上突然有一位同学流鼻血,这位同学一边仰着头,一边用手在书包里摸索着找纸。坐在他后面的同学看见了,急忙下位帮他找纸,找到纸后还将纸拧成圆柱形给流鼻血的同学塞上。老师马上“定格”这一画面,让大家都来观察,重点观察两位同学不同的动作、神态及语言。结果那天同学们的微型日记写得出乎意料的好。
  其次,学生做有心人,每天放学前交流各自头脑中定格的画面,彼此激发,互相丰富。
  “设计场景”生活中随机、偶发的“美的瞬间”固然多,但也不能缺乏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场景”设计。因为只有在一次次观察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观察习惯。场景的设计亦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由易到难地安排。可先观察“静物类”,如文具、玩具、自然界里的花草树木等。“静物”便于学生反复观察,便于教师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其次可观察“活动类”场景。在打篮球、踢足球、转呼啦圈、踢毽子等学生喜爱的活动中观察。请看学生写的一个片段:
  ……陈阵带球来到对方禁区,闪电般地绕过王牌后卫胡智贤,把腿弯成“七”字形,脸涨得通红通红的,一个凌空抽射,球像离弦的箭一样直向对方大门飞去。球打在了门柱上,陈阵一脚补射进了。可是,说时迟那时快,对方守门员一脚大踢,球飞得老高老高。陈阵用胸脯一挡,球便落了下来,在地上弹了两下子,他又情不自禁地一脚大猛射,由于远了点,球到门前已经软弱无力了……
  “活动类”相比于“静物类”场景的观察,难度要大得多,但从以上一组精彩、流畅的片段描写中,我们不难发现“活动类”场景却更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学生对活动的乐此不疲,也会直接迁移到对“活动类”场景观察的乐此不疲。孔子说的好“知之者不如好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经常创设富有新意的“活动类”“静物类”场景,对学生观察习惯的培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榜样激励”小学生年龄小,模仿力强,好胜心强,在微型日记的写作中要多树榜样,多表扬。如每天总结,既表扬整篇写的好的,也表扬一个词一句话写的好的;每周总结,将一周中写的好的微型日记张贴于墙;每月总结,将好的微型日记收入班级《优秀微型日记选》。适时地表扬树立榜样,既可以激发被表扬同学的写作内驱力,又可以让其他的同学学有榜样。
  三、让写的契机成为悟的途径
  让写的契机成为学生悟的途径。学生在微型日记的写作中,选材、立意、构思、语言表达甚至情感等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变化最大的莫过于情感。起初在学生的日记里,大多写一些好玩的、好笑的活动或事情。渐渐地,笔者发现学生的情感丰富起来,细腻起来。不仅常常能够冷静地反思自己在学习上的得与失,还能够从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中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甚至还能从父亲“善意的谎言”背后体会到浓浓的爱意。不仅赞扬身边关心他人,拾金不昧的同学,还从自己做起关心老师,关心同学,关心父母,甚至对校内外自私自利,损坏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行为加以谴责……这些“变化”正是学生不断“悟”的结果。
  让写的契机成为教师悟的途径。“三八”将至,大队部要求学生写一件自己为母亲做的事。虽然已提前布置每人回去为母亲做一件事,但结果仍令人十分震惊。全班21人,有两人搜肠刮肚也未找到合适的写作素材,有八人显然是在胡编乱造;帮妈妈洗一盆衣服竟用了一天时间,给妈妈捶背竟把妈妈的肩周炎捶发了……显然,这已不单单是作文了,而涉及到学生的做人。《课程标准》曾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看着学生这样的微型日记,我们确实有必要重新认识语文教学的内容。教书是我们的职责,育人更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习作也同样可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在和学生经过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交流过后,完成的习作就大不一样了。一位学生这样写到“……我看了看桌上美味的菜肴想:妈妈那么辛苦,我应该做一件让妈妈高兴的事情。想着想着我就在碟子里挑了一个最大的虾子放到妈妈的碗里,妈妈很惊讶,她怎么也没有想到我会夹菜给她,很快惊讶变成了惊喜,妈妈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的心里也比吃了蜜还甜……”
  在长期的微型日记教学中,笔者发现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关系密切。凡是写作能力强一些的同学,他(她)的阅读能力也不差。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有关联,阅读得其道,无论在思想吸收方面或者技术训练方面,都是写作上的极大帮助,现在说写作能力差,大概阅读能力也不见得没问题吧。”因此,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引导学生从阅读中领悟写法。
  四、以写的需求催生读的愿望
  学生在微型日记的写作中普遍都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是写东西的极为重要的基础。”此时教师就要积极地营造出浓浓的读书氛围。
  课前读。在班级的黑板一侧,开辟了三个小栏目:每日一句、每周一诗、每月一书。每周抄一首古诗如:“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悔读书迟。”“少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等。这些诗歌语言浅显,含义隽永,学生每天语文课前诵读两遍,既是一种语言的积累,更是一种情感的激励。
  课中读。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小学教材是专家学者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成长需要精心编写出来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教材编写建议”时明确指出:“教材应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材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通过课堂学习,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丰富“思想”积累,丰富“语言”积累,丰富“写法”积累。
  课后读。课后做好“好书推荐工作”,并引导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微型日记的写作就给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我们发现当学生能够将自主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成功地运用于写作中时,他们内心受到的巨大的鼓舞力量又催生出更强烈的读书积累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