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学习中的“主动”与“被动”
【作者】 李淑蓉 朱玉茹
【机构】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山东淄博)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主动”与“被动”在同一种学习情境中,是相互依存的一对范畴,被动的原因简单,主动的原因复杂,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主动有外因的作用,被动也需要转化为一定的内因才会发生变化。教法与技巧对于学习的效果来说只是外因,内因在于学习的主体。对于学习的主体而言,被动或主动与否更多地取决于学习者心境的转换,体现着学习者的感觉、认识、意识的参与程度,即思考力的参与否。
关键词:主动;被动;学习情境,心境
Abstract:” Active" and "passive" in the same kind of learning situation, as a pair of interdependent categories, simple reasons of passive, active complex causes, no absolute boundaries between, take the initiative to have the effect of the external cause, passive also needs to be converted into a certain internal will change. Teaching methods and skills for the learning effect is the external cause and internal cause is the main body of learning. For the main body of learning, passive or active conversion depends more upon learners' mood, reflecting the learners' feeling, understanding, and consciousness of participation, namely thinking involved or no.
Key words: active; Passive; Learning situations, state of mind
“主动”与“被动”在同一种学习情境中,是指学习的主体是自发、自觉、自主、自愿去学习,还是被强制、被驱使、被推动去学习。在许多人的眼中,主动与被动是完全相对立的事情,彼此不可能走向对方。但从哲学的角度看,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从物理学的角度讲,能量是可以转移的,任何转移都是有原因的;从心理学角度看,对于学习者来说,主动与被动全在一种心境,是学习主体内心的一种需求,是对自我的一种要求和渴望,有时候又是一种对教学环境的适应与否,没有绝对的主动也没有绝对的被动,如同事物的一体两面。
1.学习过程的主动与被动说——从教学关系上立言
任何学习都是一种心智活动,需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一个人学习越是充满朝气,他在学习世界里面的探索能力就越是强一些,收获越是多一些,因而也更高明一些,效果更好一些。学生对学习要求的越多,获得的就越多,完全被动的学习——他们将心智关闭、思维封闭、情感封锁——是没有好结果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在目光呆滞、头脑昏昏的状况下学习并取得好的效果。所以,学习有主动与被动之说。
我们这里不妨将主动与被动关系比喻为垒球赛中的“投手”与“接手”。投手是负责将球发出的球员,他的行动任务就是让球运动起来并射向目标,在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投手可采用任何一种姿势来投球;接手的责任是接住发送的球,他的行动任务就是让球停下来——快速球、曲线球、变化球、慢速球等等——都必须牢牢的、稳稳的捕住。这里若仅从“投”与“接”二字来看,似乎“投手”是主动而“接手”是被动的,但从运动的本质来看,无论“投球”还是“接球”都是一种活动且是一种主动的运动活动,否则,“接手”就很难接住“投手”投出的变化多端的球。如果说真有“被动”的存在,那所谓的“被动”只能是在“投手”与“接手”之间飞动的“垒球”——“球”是毫无感觉的,可以被“投手”投出去,也可以被“接手”接住。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很类似。师与生、教与学的艺术,也尽在掌握住每一种知识、技能发出的讯息的技巧。教师就像是一位投手,完全知道如何“控球”,知道自己要传达的是什么信息,也能精准正确地传达出去并比较容易的被学生所“接住”;而学生正像是一位“接手”,是完全自主的、用心的去接收对方传出的知识,因而学生的听讲也非“沟通接收器”,机械的“接受”对方——教师很卖力地“给予”、“发送”的讯息;学生接受这些信息的过程也并非“被打了一拳”或“挨了一脚”那样的简单化。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受”,都不会是完全被动的行为,师生共同关注的目标——“知识”——就像那只“垒球”一样,被一方发出,又到另一方终结,是完全被人控制的并被充满活力的双方所共有的,它才是真正的被动者。
在一般案例中,师生间成功的沟通都发生于教师想要传达给学生的讯息,刚好被学生掌握住了,教师的教法技巧与学生的学法技巧完全融合,达到共同的终点。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故意投对方——学生接不到的球,尽管有时候看来如此。
当然,此比喻也有不当之处:球是一个单纯的物体,要么被完全接住,要么失手丢球。而知识却是一个复杂的东西,可能被接受得多一点或少一点;可能接受了教师的一点点概念或整体意念。学生想“接住”多少知识完全与他在学习时的主动付出、学习技巧,以及他投入多少心思来学习有关。文章至此“投入多少心思”,就有了文章开头所说的“学习有主动与被动之说”。
拿同样的知识给不同心境的人学习,一个人却比另一个人学得好,与他“投入多少心思”密切相关。首先在于这人的学习更主动,其次在于他在学习中的每一项活动都参与了更多的技巧,这两件事是息息相关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就跟阅读、写作、演讲一样,主动中包含了大量不同的技法。要得到良好的学习,这些活动、技法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人越是能熟练的运作这些能力,学习的效果就越好、越强。
2.“主动”与“被动”辩
一般而言,“主动”表现为不靠外力促进而自动自发的行为;能由自己作主、自己把握结果;能控制局面,使事情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被动”是与“主动”相对的概念,指受外力推动而动;受他人的影响或牵制而发生行动。
若辩证的对待主动与被动,我们可否有这样的结论:被动中包含着主动,主动与被动是相对的概念!就学习者而言,主动者积极探原因、求结果,被动者等待别人给答案、予结果,但任何知识、思想、事物能被学习者“接收”都存在“主动”,哪怕是“被动”而“动”。即使是“被动”而“动”,当主体“动”起来的时候——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依然是主动!
正如演讲家与听众之关系,看起来“讲”是主动,“听”是被动,是接受;但究其根本——接受——心理上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也是有主动与被动之别的,完全与心境有关,——被动的心境是谈不上“接受”之说的,正如那些上课昏昏欲睡,下课嬉戏打闹者,——演讲家的慷慨引起听众的激扬,是演讲者传出的信息完全被听众接受、认可而引发的情绪,是主动接受。
“主动”与“被动”在同一种学习情境中,是相互依存的一对范畴,被动的推力往往来自一个显而易见的外因,因而是简单的,主动的原因需要一个的内化过程,因而是复杂的。主动是内因作用的结果,被动是外因作用的结果,但深入探究下去,主动也有外因的作用,被动也需要转化为一定的内因才会发生变化。
以“填鸭式”教学为例。“填鸭式”教学是注入式教学的俗称,这些年被大批特批,已经很不吃香了。在人们的眼中,“填鸭式”教学就是“被动”的代名词,就是把知识象填鸭那样“灌输”给学生。在“填鸭式”教学中,“灌输”一词强调了教师的主动给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授予的知识而不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思考力。但,为什么同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参差不齐,良莠有别呢?笔者分析学业有成者,认为:一是好奇心强,悟性较高,常常探因溯源,从而因主动探索而成功;二是能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开动脑筋,主动思考,化被动为主动;三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全盘接受,再慢慢批评、吸收、消化;四是主动适应教师的教授技法,不抵住,不情绪化,一心只在获取知识的利益上。这说明即使在“填鸭式教学”下也有“主动”一说——主动接受者终因追究结果而成功获取结果。所以“学习”一事与“教法”一事关系并不紧密,关键是学习者的心境主动与否。
其实学习中真正可怕的不是教法、技巧的被动与主动,而是那些“被而不动”者。“被而不动”者,即使教师启发、利导、循循善诱,但如果他自己都没有感觉、认识和意识的参与,也没有积极的思考、探求,其结果也只能是“夏日炎炎正好眠”。这是外力所不能为的!
一个人听讲用耳朵,看书用眼睛,说话用嘴巴。但只要“心”不在焉,眼睛、耳朵、嘴巴都会像贴了封条一样没有用。学习者常犯的错误是以为只有“说和写”才是主动行为,“听和读”就是被动接收,因而在学习中失去主动,心思根本不在字里行间,尽管人在课堂上听讲,而思想却处于休眠或麻痹状态。其实,听讲与阅读也是主动行为,也主要是大脑的思维活动。假如思维没有积极的参与进来,那么,“听”就只能是被动接听,“看”也成了机械扫视。所以,学习者必须要打开心扉,积极思维,用心学习。只有用心,听课、读书才有意义——这个过程如果没有心肌的参与——那看书就像消遣,听讲就是应付——完全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了。
当然,任何一种比喻都有不妥,“主动探究”与“主动接受”还是有区别的。
3.“主动”与“被动”心
其实,在同一种学习情境中,主动与被动完全在一种心境。
主动者,学习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其心境是一种亢奋、向上的状态,遇到问题会锲而不舍,调动全身的细胞来寻求突破的契机,故此,主动者深感学习之有趣、之愉快,学习效率就高,掌握知识就快,别人需要学几遍才能学懂的东西,他只需要学一遍就可以熟知,因为他通过自己的探究已经全然了解。
被动者,学习中缺少了独立思考的精神,其心境是一种困倦、疏懒的状态,上课、做作业总是处于“不得不”的状态下,因而学习感到枯燥乏味,本应一遍就知的东西,却因精力不集中,心不在焉,而付出数倍的时间。这种疏散懒惰的心境逼迫他们“不得不”去上课以应付家长、“不得不”抄抄作业以应付老师,问题也日积月累,终因品尝不到成功的喜悦而自暴自弃。
在同种学习境况中,主动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会主动适应教师的教法,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努力方向一致,合力最大,因而效果最好;被动的学生是学习的奴隶,总爱抱怨教师上课不生动、不幽默,表面在学,实则没往心里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方向相反,合力最小,所以效果最差。有人观察发现:主动学习的效率是被动学习的四倍到十倍以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的提高,做题的速度就大大的加快,信心也自然大为增强。
怎样由被动变主动,可尝试以下几点:
3.1训练集中注意力。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注意的能力称为注意力。被动学习者,往往厌学,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容易开小差,造成关键的知识点有时听不到,当进入自我学习状态时就容易遇上困难,有时很难攻克,所以,要训练注意力。注意力的训练在于精力的高度集中。上课听讲时,学生要两只眼睛紧盯老师,大脑高速运转,要随着老师由浅入深的讲解,做积极的思维;课余时间,要积极阅读加深理解,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的整体轮廓,并通过做相关的作业及各种练习,逐步消化所学的内容。这样坚持下去,就能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
3.2假装富有学习情。汉斯·瓦辛格教授曾提出“假装”哲学,他教人们要“假装”快乐。他研究认为:如果你假装对某件事物感兴趣,这种态度往往会使你的兴趣弄假成真。卡耐基曾在他的《人性的弱点》上引用并实例论证了此观点,证明如果你“假装”对工作有兴趣,就会使你的兴趣变成真的,可以减少你的疲劳、忧虑和烦闷,提高工作效率。类推此法,面对不感兴趣的学习,选择“爱上学习”,这样的假装同样会使兴趣变成真的。学习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情,那就先“假装”对学习很感兴趣,很乐意去做,久之,就会发现自己不再逃避学习,原本觉得枯燥、烦心的学习,也变得充满活力,并能发现学习中真正存在的乐趣。“假装”喜欢,也许不是潜意识中的喜欢,但是在意识上,在表情上,在言语态度上都喜欢了,最后就能达到“真正”喜欢的效果,甚至最后从“假装”喜欢变成“真正”喜欢。这大概就是“行”影响“知”,“知”又影响“行”。
3.3建立积极的快速反应通道。人的反应能力除了个人天性外是可以锻炼的,就如运动员的反应力可以训练而成一样。学习者也可以通过训练而建立自己的信息快速反应通道,环境(情境)——思维(知识),提高自己对知识学习的反应能力,快速进入学习情境。比如,听到铃声(环境)快速反应上课(思维);遇上问题快速反应字典、书籍、同学、老师;面对复杂的知识问题快速做到剥离辅助的内容,记住重点的东西,由表及里,理清知识脉络,建立知识框架。积极而快速的反应体现的是思维的敏捷或叫速度,在平日的学习中最初可能是一种强迫,但只要坚持就会形成习惯,成为思维体系的一部分。信息快速反应其实也是平时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多读书、多思考有助于提高面对知识的快速反应能力。
3.4培养深度思考力。一个人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思维体系和完善的思维方式,就会经常性的出现“眼高”和“手低”之间的矛盾,造成学习困难而形成学习障碍。一般来说,学习的基本框架是“听讲”“阅读”“练习”三部曲,学习中遇上问题要翻一翻以前学过的课本,不要图省力、抄作业;若是上课听讲听不懂,阅读读不懂,就要主动找同学或老师补一补;要善于从事物的彼此联系上去考虑问题,建立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通道;或多读一些名人的传记,领会别人在处理各种困难事件时的方式方法,遇到恶劣问题如何对待。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和工作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可能会更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思考力、创造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思考的方法,逐渐养成去发现问题、探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内因就逐渐生发起作用,学习就由被动渐变为主动,这时学习效率就能逐渐提高,学习能力也经过反复锻炼而大大的提高。
4.结语
近年来,教学方法的改革一直备受关注,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几乎成了教师上课、备课的首虑问题,但任何教学手法都是外因,如果没有内因——学生求知的欲望、适应教学环境的能力以及掌握学习知识的技法——终没有好的方法!
好的教育是要学以致用,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综合素质,能让学生看到拥有知识的光明前途,对知识产生好奇心,增强好胜心。若每日浑浑噩噩,无上进之心,无区别之心,亦无功利之心,自然内心缺乏驱动!
所以,主动变被动需要改换的是学生学习的心里环境,而不仅仅是课堂形式。“填鸭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风行一时,亦曾育人无数,必然有它的成功之处和生命力所在——不少“大家”人物批判“填鸭式”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但“填鸭式”教学仍出成绩、出素质。新课程倡导体验、活力,于是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合作式、表演式等方法层出不穷——师生互动,情绪高昂,气氛热烈,充满活力;但师生真正的思考力度薄了,探究问题的深度浅了。
现代教学形式非大班即合堂,学生素质不一,除了“北京”鸭,也有“非北京”鸭,教师很难做到因人而异的选择教法,所以,要承认并正视差距。如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教法,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学习标准,在集体授课同时,采用个别辅导,消灭个别差异,采用同类分组复式教学来对待群体差异,使各类学生都能“吃饱,吃了,吃好”则更好。
参考文献:
[1] 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著.郝明义,朱衣译.如何阅读一本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2] 李印利 王亚华. 如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J]. 中国科技财富:2008(12) 115页
[3]肖利.如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J]. 教育教学论坛:2011(01) 121 页
[4]吴锡林.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00)169-171页
[5]黄美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J].新课程(综合版):2012(06)101页
[6]孙刚.自主学习 快乐探究[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09)173-174页
[7]张荫春.试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J].天津教育:1985(04)4-5页
[8]孙芳.浅谈自主学习的含义及理论依据[J]. 改革与开放:2011(06)156+158
作者简介:李淑蓉(1962- ),女,山东淄博人,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教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
朱玉茹(1972- ),女,江苏铜山人,山东工业职业学院,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发展哲学。
关键词:主动;被动;学习情境,心境
Abstract:” Active" and "passive" in the same kind of learning situation, as a pair of interdependent categories, simple reasons of passive, active complex causes, no absolute boundaries between, take the initiative to have the effect of the external cause, passive also needs to be converted into a certain internal will change. Teaching methods and skills for the learning effect is the external cause and internal cause is the main body of learning. For the main body of learning, passive or active conversion depends more upon learners' mood, reflecting the learners' feeling, understanding, and consciousness of participation, namely thinking involved or no.
Key words: active; Passive; Learning situations, state of mind
“主动”与“被动”在同一种学习情境中,是指学习的主体是自发、自觉、自主、自愿去学习,还是被强制、被驱使、被推动去学习。在许多人的眼中,主动与被动是完全相对立的事情,彼此不可能走向对方。但从哲学的角度看,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从物理学的角度讲,能量是可以转移的,任何转移都是有原因的;从心理学角度看,对于学习者来说,主动与被动全在一种心境,是学习主体内心的一种需求,是对自我的一种要求和渴望,有时候又是一种对教学环境的适应与否,没有绝对的主动也没有绝对的被动,如同事物的一体两面。
1.学习过程的主动与被动说——从教学关系上立言
任何学习都是一种心智活动,需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一个人学习越是充满朝气,他在学习世界里面的探索能力就越是强一些,收获越是多一些,因而也更高明一些,效果更好一些。学生对学习要求的越多,获得的就越多,完全被动的学习——他们将心智关闭、思维封闭、情感封锁——是没有好结果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在目光呆滞、头脑昏昏的状况下学习并取得好的效果。所以,学习有主动与被动之说。
我们这里不妨将主动与被动关系比喻为垒球赛中的“投手”与“接手”。投手是负责将球发出的球员,他的行动任务就是让球运动起来并射向目标,在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投手可采用任何一种姿势来投球;接手的责任是接住发送的球,他的行动任务就是让球停下来——快速球、曲线球、变化球、慢速球等等——都必须牢牢的、稳稳的捕住。这里若仅从“投”与“接”二字来看,似乎“投手”是主动而“接手”是被动的,但从运动的本质来看,无论“投球”还是“接球”都是一种活动且是一种主动的运动活动,否则,“接手”就很难接住“投手”投出的变化多端的球。如果说真有“被动”的存在,那所谓的“被动”只能是在“投手”与“接手”之间飞动的“垒球”——“球”是毫无感觉的,可以被“投手”投出去,也可以被“接手”接住。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很类似。师与生、教与学的艺术,也尽在掌握住每一种知识、技能发出的讯息的技巧。教师就像是一位投手,完全知道如何“控球”,知道自己要传达的是什么信息,也能精准正确地传达出去并比较容易的被学生所“接住”;而学生正像是一位“接手”,是完全自主的、用心的去接收对方传出的知识,因而学生的听讲也非“沟通接收器”,机械的“接受”对方——教师很卖力地“给予”、“发送”的讯息;学生接受这些信息的过程也并非“被打了一拳”或“挨了一脚”那样的简单化。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受”,都不会是完全被动的行为,师生共同关注的目标——“知识”——就像那只“垒球”一样,被一方发出,又到另一方终结,是完全被人控制的并被充满活力的双方所共有的,它才是真正的被动者。
在一般案例中,师生间成功的沟通都发生于教师想要传达给学生的讯息,刚好被学生掌握住了,教师的教法技巧与学生的学法技巧完全融合,达到共同的终点。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故意投对方——学生接不到的球,尽管有时候看来如此。
当然,此比喻也有不当之处:球是一个单纯的物体,要么被完全接住,要么失手丢球。而知识却是一个复杂的东西,可能被接受得多一点或少一点;可能接受了教师的一点点概念或整体意念。学生想“接住”多少知识完全与他在学习时的主动付出、学习技巧,以及他投入多少心思来学习有关。文章至此“投入多少心思”,就有了文章开头所说的“学习有主动与被动之说”。
拿同样的知识给不同心境的人学习,一个人却比另一个人学得好,与他“投入多少心思”密切相关。首先在于这人的学习更主动,其次在于他在学习中的每一项活动都参与了更多的技巧,这两件事是息息相关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就跟阅读、写作、演讲一样,主动中包含了大量不同的技法。要得到良好的学习,这些活动、技法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人越是能熟练的运作这些能力,学习的效果就越好、越强。
2.“主动”与“被动”辩
一般而言,“主动”表现为不靠外力促进而自动自发的行为;能由自己作主、自己把握结果;能控制局面,使事情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被动”是与“主动”相对的概念,指受外力推动而动;受他人的影响或牵制而发生行动。
若辩证的对待主动与被动,我们可否有这样的结论:被动中包含着主动,主动与被动是相对的概念!就学习者而言,主动者积极探原因、求结果,被动者等待别人给答案、予结果,但任何知识、思想、事物能被学习者“接收”都存在“主动”,哪怕是“被动”而“动”。即使是“被动”而“动”,当主体“动”起来的时候——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依然是主动!
正如演讲家与听众之关系,看起来“讲”是主动,“听”是被动,是接受;但究其根本——接受——心理上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也是有主动与被动之别的,完全与心境有关,——被动的心境是谈不上“接受”之说的,正如那些上课昏昏欲睡,下课嬉戏打闹者,——演讲家的慷慨引起听众的激扬,是演讲者传出的信息完全被听众接受、认可而引发的情绪,是主动接受。
“主动”与“被动”在同一种学习情境中,是相互依存的一对范畴,被动的推力往往来自一个显而易见的外因,因而是简单的,主动的原因需要一个的内化过程,因而是复杂的。主动是内因作用的结果,被动是外因作用的结果,但深入探究下去,主动也有外因的作用,被动也需要转化为一定的内因才会发生变化。
以“填鸭式”教学为例。“填鸭式”教学是注入式教学的俗称,这些年被大批特批,已经很不吃香了。在人们的眼中,“填鸭式”教学就是“被动”的代名词,就是把知识象填鸭那样“灌输”给学生。在“填鸭式”教学中,“灌输”一词强调了教师的主动给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授予的知识而不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思考力。但,为什么同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参差不齐,良莠有别呢?笔者分析学业有成者,认为:一是好奇心强,悟性较高,常常探因溯源,从而因主动探索而成功;二是能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开动脑筋,主动思考,化被动为主动;三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全盘接受,再慢慢批评、吸收、消化;四是主动适应教师的教授技法,不抵住,不情绪化,一心只在获取知识的利益上。这说明即使在“填鸭式教学”下也有“主动”一说——主动接受者终因追究结果而成功获取结果。所以“学习”一事与“教法”一事关系并不紧密,关键是学习者的心境主动与否。
其实学习中真正可怕的不是教法、技巧的被动与主动,而是那些“被而不动”者。“被而不动”者,即使教师启发、利导、循循善诱,但如果他自己都没有感觉、认识和意识的参与,也没有积极的思考、探求,其结果也只能是“夏日炎炎正好眠”。这是外力所不能为的!
一个人听讲用耳朵,看书用眼睛,说话用嘴巴。但只要“心”不在焉,眼睛、耳朵、嘴巴都会像贴了封条一样没有用。学习者常犯的错误是以为只有“说和写”才是主动行为,“听和读”就是被动接收,因而在学习中失去主动,心思根本不在字里行间,尽管人在课堂上听讲,而思想却处于休眠或麻痹状态。其实,听讲与阅读也是主动行为,也主要是大脑的思维活动。假如思维没有积极的参与进来,那么,“听”就只能是被动接听,“看”也成了机械扫视。所以,学习者必须要打开心扉,积极思维,用心学习。只有用心,听课、读书才有意义——这个过程如果没有心肌的参与——那看书就像消遣,听讲就是应付——完全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了。
当然,任何一种比喻都有不妥,“主动探究”与“主动接受”还是有区别的。
3.“主动”与“被动”心
其实,在同一种学习情境中,主动与被动完全在一种心境。
主动者,学习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其心境是一种亢奋、向上的状态,遇到问题会锲而不舍,调动全身的细胞来寻求突破的契机,故此,主动者深感学习之有趣、之愉快,学习效率就高,掌握知识就快,别人需要学几遍才能学懂的东西,他只需要学一遍就可以熟知,因为他通过自己的探究已经全然了解。
被动者,学习中缺少了独立思考的精神,其心境是一种困倦、疏懒的状态,上课、做作业总是处于“不得不”的状态下,因而学习感到枯燥乏味,本应一遍就知的东西,却因精力不集中,心不在焉,而付出数倍的时间。这种疏散懒惰的心境逼迫他们“不得不”去上课以应付家长、“不得不”抄抄作业以应付老师,问题也日积月累,终因品尝不到成功的喜悦而自暴自弃。
在同种学习境况中,主动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会主动适应教师的教法,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努力方向一致,合力最大,因而效果最好;被动的学生是学习的奴隶,总爱抱怨教师上课不生动、不幽默,表面在学,实则没往心里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方向相反,合力最小,所以效果最差。有人观察发现:主动学习的效率是被动学习的四倍到十倍以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的提高,做题的速度就大大的加快,信心也自然大为增强。
怎样由被动变主动,可尝试以下几点:
3.1训练集中注意力。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注意的能力称为注意力。被动学习者,往往厌学,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容易开小差,造成关键的知识点有时听不到,当进入自我学习状态时就容易遇上困难,有时很难攻克,所以,要训练注意力。注意力的训练在于精力的高度集中。上课听讲时,学生要两只眼睛紧盯老师,大脑高速运转,要随着老师由浅入深的讲解,做积极的思维;课余时间,要积极阅读加深理解,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的整体轮廓,并通过做相关的作业及各种练习,逐步消化所学的内容。这样坚持下去,就能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
3.2假装富有学习情。汉斯·瓦辛格教授曾提出“假装”哲学,他教人们要“假装”快乐。他研究认为:如果你假装对某件事物感兴趣,这种态度往往会使你的兴趣弄假成真。卡耐基曾在他的《人性的弱点》上引用并实例论证了此观点,证明如果你“假装”对工作有兴趣,就会使你的兴趣变成真的,可以减少你的疲劳、忧虑和烦闷,提高工作效率。类推此法,面对不感兴趣的学习,选择“爱上学习”,这样的假装同样会使兴趣变成真的。学习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情,那就先“假装”对学习很感兴趣,很乐意去做,久之,就会发现自己不再逃避学习,原本觉得枯燥、烦心的学习,也变得充满活力,并能发现学习中真正存在的乐趣。“假装”喜欢,也许不是潜意识中的喜欢,但是在意识上,在表情上,在言语态度上都喜欢了,最后就能达到“真正”喜欢的效果,甚至最后从“假装”喜欢变成“真正”喜欢。这大概就是“行”影响“知”,“知”又影响“行”。
3.3建立积极的快速反应通道。人的反应能力除了个人天性外是可以锻炼的,就如运动员的反应力可以训练而成一样。学习者也可以通过训练而建立自己的信息快速反应通道,环境(情境)——思维(知识),提高自己对知识学习的反应能力,快速进入学习情境。比如,听到铃声(环境)快速反应上课(思维);遇上问题快速反应字典、书籍、同学、老师;面对复杂的知识问题快速做到剥离辅助的内容,记住重点的东西,由表及里,理清知识脉络,建立知识框架。积极而快速的反应体现的是思维的敏捷或叫速度,在平日的学习中最初可能是一种强迫,但只要坚持就会形成习惯,成为思维体系的一部分。信息快速反应其实也是平时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多读书、多思考有助于提高面对知识的快速反应能力。
3.4培养深度思考力。一个人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思维体系和完善的思维方式,就会经常性的出现“眼高”和“手低”之间的矛盾,造成学习困难而形成学习障碍。一般来说,学习的基本框架是“听讲”“阅读”“练习”三部曲,学习中遇上问题要翻一翻以前学过的课本,不要图省力、抄作业;若是上课听讲听不懂,阅读读不懂,就要主动找同学或老师补一补;要善于从事物的彼此联系上去考虑问题,建立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通道;或多读一些名人的传记,领会别人在处理各种困难事件时的方式方法,遇到恶劣问题如何对待。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和工作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可能会更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思考力、创造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思考的方法,逐渐养成去发现问题、探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内因就逐渐生发起作用,学习就由被动渐变为主动,这时学习效率就能逐渐提高,学习能力也经过反复锻炼而大大的提高。
4.结语
近年来,教学方法的改革一直备受关注,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几乎成了教师上课、备课的首虑问题,但任何教学手法都是外因,如果没有内因——学生求知的欲望、适应教学环境的能力以及掌握学习知识的技法——终没有好的方法!
好的教育是要学以致用,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综合素质,能让学生看到拥有知识的光明前途,对知识产生好奇心,增强好胜心。若每日浑浑噩噩,无上进之心,无区别之心,亦无功利之心,自然内心缺乏驱动!
所以,主动变被动需要改换的是学生学习的心里环境,而不仅仅是课堂形式。“填鸭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风行一时,亦曾育人无数,必然有它的成功之处和生命力所在——不少“大家”人物批判“填鸭式”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但“填鸭式”教学仍出成绩、出素质。新课程倡导体验、活力,于是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合作式、表演式等方法层出不穷——师生互动,情绪高昂,气氛热烈,充满活力;但师生真正的思考力度薄了,探究问题的深度浅了。
现代教学形式非大班即合堂,学生素质不一,除了“北京”鸭,也有“非北京”鸭,教师很难做到因人而异的选择教法,所以,要承认并正视差距。如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教法,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学习标准,在集体授课同时,采用个别辅导,消灭个别差异,采用同类分组复式教学来对待群体差异,使各类学生都能“吃饱,吃了,吃好”则更好。
参考文献:
[1] 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著.郝明义,朱衣译.如何阅读一本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2] 李印利 王亚华. 如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J]. 中国科技财富:2008(12) 115页
[3]肖利.如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J]. 教育教学论坛:2011(01) 121 页
[4]吴锡林.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00)169-171页
[5]黄美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J].新课程(综合版):2012(06)101页
[6]孙刚.自主学习 快乐探究[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09)173-174页
[7]张荫春.试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J].天津教育:1985(04)4-5页
[8]孙芳.浅谈自主学习的含义及理论依据[J]. 改革与开放:2011(06)156+158
作者简介:李淑蓉(1962- ),女,山东淄博人,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教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
朱玉茹(1972- ),女,江苏铜山人,山东工业职业学院,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发展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