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情境化

【作者】 李良臣

【机构】 阜阳市颍东区袁寨镇北照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去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能比较形象、直观地告诉孩子们数学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从而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兴趣,同时又能将抽象的小学数学教学形象化、生动化,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孩子们的实践探究能力,这也符合课程标准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当然,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也需要注意设置的教学生活情境要符合本班绝大多数学生的一般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关键词:生活情境化;小学数学教学;形象化;生动化
  当前,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的新理念已深入人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已成为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尝试和探索中,笔者借助专业资料也总结出了适合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一种实效方法。即是在教育家李吉林的启发下,将情境教学运用在数学教学中。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笔者试着把这种方法用在数学教学的导入上。请看下面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三年级数学《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苏教版课标本第六册)一课的导入,该教师是这样设计的: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说一说春天的美景,紧接着课件展示一组标题为“寻找春天的足迹”的图片,包括翩翩起舞的蝴蝶、片片翻飞的树叶以及美丽的花瓣等。然后教师提问:这些图片漂亮吗?
  小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漂亮”。
  老师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中的物体,你发现这些物体的图案都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学生1回答:它们都很漂亮。
  学生2回答:它们都只有在春天里才能如此美丽。
  ……
  老师提示:请小朋友再认真、仔细地观察,看看这些物体的形状上有着怎样的共同特征?
  在教师这样“再三引导”下,终于有位学生恍然大悟,举手回答道:它们是对称图形。这时这位教师才露出笑容,立刻表扬这位小朋友一番,并让他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板书:对称图形。
  听到这里我们才松了口气,总算是进入正常轨道了。
  片段二
  同样是《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这课的导入,另一位教师是这么设计的:首先课件出示半只蝴蝶,教师提出要求:你能帮助这个半只蝴蝶找出另外的一半身体吗?并说说你的理由。紧接着出示另外四幅大小不一、图案不同的半只蝴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踊跃发言,初步提出了蝴蝶另一半身体要和原来的半只蝴蝶大小一样、图案相同,这时候教师引出“对称图形”的概念。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新课的起始部分上得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新课的教学,这是绝大多数教师都很重视新课“导入”的原因所在。在已往的教学“导入”中,往往是教师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回答。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复习旧知,进入新课。而片段一中的教学导入,教师并没有采用这样的方式限定学生的思维,而是创设了与本节课内容相近的教学情景。这位教师“图片导入”的设计用意很好,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但是在创设教学情景中,没有考虑到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再加上教具(图片)的“对称性”不够明显,而陷入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被动局面。
  试想,该案例中,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说出“这些图形是对称的”,这位教师还要继续穷追不舍地问下去吗?如果“千呼万唤不出来”就不继续学习新课了吗?
  所以,要想不出现上述说的窘况,我觉得就需要教师将数学生活情境化,在这里我总结了几点生活情境的导入法。
  一、游戏情景导入
  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小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暂,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弱,注意的范围小。在导入环节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创设一种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高高兴兴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领悟数学知识的乐趣。
  二、故事情景导入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如能把数学知识编成故事用于导课,一定能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如在教学“分数”一节时,可引入这样的数学趣味故事情景:从前有一位老年人,在他临终时,三个儿子围在床前。他对儿子们说:“我有十七匹马,留给你们,三个人分。分马的时候,老大呢,出力最多,得总数的二分之一;老二嘛,得总数的三分之一;老三最小,你呀,就拿总数的九分之一。”勉强说完这几句,老人就去世了。三兄弟执行遗嘱时,一致认为这些马是父亲生前心爱之物,决不能将其中任何一匹劈成几块瓜分。但是遗嘱又要完全照办,如何是好呢?正巧,这时他们的老娘舅骑马赶来了,听完事由,眉毛一扬,说:“我来分。”猜猜看,老娘舅怎样分马?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三、悬念情景导入
  教师思维的“敏捷”与“迟钝”易于引起学生极大的探究激情,在课堂中创设悬念这一情景,定会把学生引入到一种新的思维境界之中,利于引发每个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与研究。如在教学能被“3、5、7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为学生设下这样一个悬念:教师对学生说:“今天咱们进行一场特殊的考试——学生考教师。只要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我就能马上说出它能否被3、5、7整除。”学生考老师,同学们高兴极了,都想把老师考倒,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数,老师便能讯速地回答,学生通过用计算器验证,老师的回答准确无误。此时,教师板书课题“能被3、5、7整除的数”,并说“同学们,当你们学了这节课后,就知道我对你们说出的数为什么回答得这么快,这么准确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便油然而(下转第68页)(上接第74页)生。
  四、图像情景导入
  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画片、卡通片、实物等非常感兴趣,思维容易被激活。这种直观的情景在学生的头脑里留下的不仅仅是表象,而且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的欲望。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创设一种小猫吃食的图像情景,即一个小朋友给小猫喂食,左手食盘中有6只小猫,右手食盘中有4只小猫,先让学生叙述这个画面,再提出问题,从而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促进了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的欲望。
  这些导入的生活情境法因人而异,也因学生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只要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导入方式,都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式。新颖而有特色的导入方法常能营造最佳教学心理环境,常能改变学生上课的状态,使更多的学生进入积极的心理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使学生乐在其中,把数学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了充分保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这些方法能够帮助到在这方面有困惑的老师朋友,也希望同仁能够给出批评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马肃籍.“遮面琵琶”与“蛇足”——对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与思考[J]. 黑龙江教育,2004(12).
  [2] 杨凯明.论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6(3). 
  [3]钟美玲.谈新课导入情景创设[J].数学教学,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