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为学生撑起一把心灵的滑翔伞
【作者】 杜 敏
【机构】 山东省潍坊第十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与理念要求教师:由“主宰”的地位转为“引导地位,从“独奏”角色转为“伴奏”角色,从“表演”变成“导演”,从教师“独唱”变为师生“合唱”。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课前预习、课内探究学习、自主互助合作学习。
关键词:探究学习 互助合作
九月,我迎来了我的新一届学生——初一新生。看到他们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样子,我感到有些顾虑:小学和中学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差别是以让孩子们感到适应之难。如果教师再人为地制造一些条条框框,以建立常规的名义往学生身上套,结果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影响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一、给学生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爱因斯坦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即是一句至理名言。常规是以丧失学习的动力——兴趣为代价,无异于舍本求末,况且中学音乐教学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在压力,兴趣就成了学习音乐的唯一动力。如果失去兴趣,音乐教育将毫无意义。
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所谓的教学,教材过于老化、专业化,以及我们老师枯乏的教学方式,直接导致了学生喜爱音乐但不喜爱音乐课。新的课程标准与理念要求教师:由“主宰”的地位转为“引导地位,从“独奏”角色转为“伴奏”角色,从“表演”变成“导演”,从教师“独唱”变为师生“合唱”。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课前预习、课内探究学习、自主互助合作学习。给学生们自由发挥的空间,把音乐课变成学生乐意驻足的小站。
二、与学生进行学习、探讨与交流
心理学家指出:良好的心境会使人在充满情趣、动机勃发和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故而,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良好的心境,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和愉悦的精神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而变“厌学”为“乐学”。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观念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而,在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状态,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爱好、特长,自由地进行学习、探讨与交流。
我在教授《光荣少年》这一唱歌综合课时,就是这样做的。唱歌综合课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实践,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和小组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来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学生们进教室时,就听到了他们熟悉的《小小少年》的歌曲音乐,好奇心伴随他们走进了音乐课堂。这是一首小学里学过的歌曲,学生们都会唱,因此我和学生们合作,我来弹琴学生来歌唱,一起复习了这首歌曲,顺便还开了声。剩下的时间,我就把课堂交给了他们。我只是作为一个导演,负责何时做怎么工作。听赏歌曲时,我就负责播放录音,小组学习时我就走到学生中间去一起讨论。小组之间的学习,学生们感到亲切,心情愉快,学习起来特别感兴趣,小组学习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音乐学习。通过小组分工合作讨论指定方案,学生一方面可以提高音乐素养,学习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使他人采纳自己的主张,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倾听他人的见解,借鉴他人的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此外,他们还尝试了以宽容的态度,同同伴求同存异,携手合作实现小组的行动目标。在此之间,我也走到学生中,和他们一起讨论、交流、演唱。在最后的展示时,我悄悄地坐到学生的座位上和大家一起认真的进行了观看:一组充分发挥了他们组的同学的多才多艺,有解说的,有演唱的,还有两个同学为演唱来伴舞。二组是用“画”来展示了他们的歌曲。小组的同学演唱歌曲,有一位绘画很好的同学现场在黑板上作画。画了一幅新世纪青少年的形象。三组是来了一个表演唱。一边演唱歌曲,随时变换这动作。看到孩子们这么精彩的表演,用画画用文学用朗诵用舞蹈来展示他们这些新世纪的青少年,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创作思路,真的是让我刮目相看。在“比一比、拼一拼”这一环节中,我也加入到了他们行列当中,说出、唱出关于少年以及孩子的歌曲。轮到我时,一首《我们都是好孩子》赢得了孩子们的阵阵掌声,原来老师也会唱流行歌曲。一个幽默滑稽的表情,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三、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如果我有一双翅膀,我就要飞翔。因为它是那么地让人感到惬意和舒畅,又是那么地令人向往。当我们自由地翱翔于蓝天之下,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精彩。一个广袤的天空(宽松的环境、和谐的氛围、幽默的语言)拉进了师生的距离;一双有力的翅膀(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教会了学生们自主的学习;一个坚定的信念(信念的养成、信心的储备),使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越来越浓,自信心也越来越强;一种腾飞的感觉(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兴奋与快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尊重和保护。学生在唱、演上进步时,教师带头鼓掌;同组学生共同完成了任务,彼此地握手;学生回答问题比较精彩时,竖起大拇指进行表扬,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才会把音乐课看作是无拘无束,放飞自我,才会由衷地喜欢音乐课。
我想,教师只要真心真意尊重每一个学生,处处为他们着想,成为他们的朋友,我们的教学就会成功。因为这些话就像“兴奋剂”,使学生精神振奋,学习信心高涨,也像一股暖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温情,满足他们的成就感,使课堂气氛更热烈。一把伞可以撑起一个天空,一种理念可以支撑一个事业而一种教学可以哺育一个生灵,在新课程的春风吹拂下,让我们为学生撑起一把心灵的滑翔伞,让他们带着自信,带着希望在跳动的音符中自由放飞,真正成为音乐课堂的主角。让音乐课成为孩子们的最爱!
关键词:探究学习 互助合作
九月,我迎来了我的新一届学生——初一新生。看到他们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样子,我感到有些顾虑:小学和中学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差别是以让孩子们感到适应之难。如果教师再人为地制造一些条条框框,以建立常规的名义往学生身上套,结果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影响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一、给学生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爱因斯坦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即是一句至理名言。常规是以丧失学习的动力——兴趣为代价,无异于舍本求末,况且中学音乐教学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在压力,兴趣就成了学习音乐的唯一动力。如果失去兴趣,音乐教育将毫无意义。
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所谓的教学,教材过于老化、专业化,以及我们老师枯乏的教学方式,直接导致了学生喜爱音乐但不喜爱音乐课。新的课程标准与理念要求教师:由“主宰”的地位转为“引导地位,从“独奏”角色转为“伴奏”角色,从“表演”变成“导演”,从教师“独唱”变为师生“合唱”。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课前预习、课内探究学习、自主互助合作学习。给学生们自由发挥的空间,把音乐课变成学生乐意驻足的小站。
二、与学生进行学习、探讨与交流
心理学家指出:良好的心境会使人在充满情趣、动机勃发和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故而,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良好的心境,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和愉悦的精神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而变“厌学”为“乐学”。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观念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而,在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状态,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爱好、特长,自由地进行学习、探讨与交流。
我在教授《光荣少年》这一唱歌综合课时,就是这样做的。唱歌综合课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实践,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和小组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来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学生们进教室时,就听到了他们熟悉的《小小少年》的歌曲音乐,好奇心伴随他们走进了音乐课堂。这是一首小学里学过的歌曲,学生们都会唱,因此我和学生们合作,我来弹琴学生来歌唱,一起复习了这首歌曲,顺便还开了声。剩下的时间,我就把课堂交给了他们。我只是作为一个导演,负责何时做怎么工作。听赏歌曲时,我就负责播放录音,小组学习时我就走到学生中间去一起讨论。小组之间的学习,学生们感到亲切,心情愉快,学习起来特别感兴趣,小组学习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音乐学习。通过小组分工合作讨论指定方案,学生一方面可以提高音乐素养,学习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使他人采纳自己的主张,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倾听他人的见解,借鉴他人的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此外,他们还尝试了以宽容的态度,同同伴求同存异,携手合作实现小组的行动目标。在此之间,我也走到学生中,和他们一起讨论、交流、演唱。在最后的展示时,我悄悄地坐到学生的座位上和大家一起认真的进行了观看:一组充分发挥了他们组的同学的多才多艺,有解说的,有演唱的,还有两个同学为演唱来伴舞。二组是用“画”来展示了他们的歌曲。小组的同学演唱歌曲,有一位绘画很好的同学现场在黑板上作画。画了一幅新世纪青少年的形象。三组是来了一个表演唱。一边演唱歌曲,随时变换这动作。看到孩子们这么精彩的表演,用画画用文学用朗诵用舞蹈来展示他们这些新世纪的青少年,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创作思路,真的是让我刮目相看。在“比一比、拼一拼”这一环节中,我也加入到了他们行列当中,说出、唱出关于少年以及孩子的歌曲。轮到我时,一首《我们都是好孩子》赢得了孩子们的阵阵掌声,原来老师也会唱流行歌曲。一个幽默滑稽的表情,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三、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如果我有一双翅膀,我就要飞翔。因为它是那么地让人感到惬意和舒畅,又是那么地令人向往。当我们自由地翱翔于蓝天之下,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精彩。一个广袤的天空(宽松的环境、和谐的氛围、幽默的语言)拉进了师生的距离;一双有力的翅膀(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教会了学生们自主的学习;一个坚定的信念(信念的养成、信心的储备),使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越来越浓,自信心也越来越强;一种腾飞的感觉(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兴奋与快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尊重和保护。学生在唱、演上进步时,教师带头鼓掌;同组学生共同完成了任务,彼此地握手;学生回答问题比较精彩时,竖起大拇指进行表扬,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才会把音乐课看作是无拘无束,放飞自我,才会由衷地喜欢音乐课。
我想,教师只要真心真意尊重每一个学生,处处为他们着想,成为他们的朋友,我们的教学就会成功。因为这些话就像“兴奋剂”,使学生精神振奋,学习信心高涨,也像一股暖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温情,满足他们的成就感,使课堂气氛更热烈。一把伞可以撑起一个天空,一种理念可以支撑一个事业而一种教学可以哺育一个生灵,在新课程的春风吹拂下,让我们为学生撑起一把心灵的滑翔伞,让他们带着自信,带着希望在跳动的音符中自由放飞,真正成为音乐课堂的主角。让音乐课成为孩子们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