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以阅读引入数学深度
【作者】 黄淑媛
【机构】 福建省台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语言作为数学思维表达的载体,始终贯穿在学习之中。小学生之所以害怕数学,其一是由于数学语言更为抽象、准确和简约,难于理解;其二是教师对数学语言的教学不够重视,缺乏转换训练,以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障碍。重视数学语言理解,熟练地驾驭数学图文,是有效掌握数学知识、深入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数学语言 阅读透析 深入图文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数学的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的教育模式变革形势下,图文、图示、公式、符号等数学语言的感性和理性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已是刻不容缓,它不但可以提高数学理解能力,还可以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向纵深。
一、以感性阅读透析实质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运动正处于感性时期,如果单以数学语言进行表征,那么往往会造成学习者对数学理解的窄化和浅化,它需要介入生活中感性实例图素材的转换来实现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过渡,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的数学对象的本质,“枯燥乏味”的数学世界也会色彩缤纷、生动有趣的。
(一)在“基石”中全面透视
环视教学,我们总是将数学学习定位在掌握的教学内容上,经常忽视了主题情境图“基石”阅读理解的作用和意义,这样的教学活动常常“步履蹒跚”,因此教师常抱怨“怎么讲就是不懂”。要实现“主题图”的信息桥梁价值和可视化表达优势,发挥其语言文字功能,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充分有序观察、描述,从表象透视实质,使学生概念掌握有据可依。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单元初始呈现的主题图素材,立足于除法本质概念的建立。我们要利用这些素材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比较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操作过程,以“他们分完了吗?”“他们分东西时有什么特点?”为问题导向,先讨论再表述,挖掘主题图所蕴藏的“等分”“包含”的潜在内涵。有了主题图“基石”的多向铺垫,学生对“平均分”概念本质透视得更全面,内涵也就理解得更透彻。
(二)在“载体”中对比分析
图示能改变平铺直叙的刻板式说教
,让学生放飞思想,使教学跌宕起伏,错
落有致。要想通过图示让学生的分析
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使思维具有深
度,学生要对提供的对象结构有清晰
的认识,通过阅读不但要了解到图示中的各个部分内容,也要认识到组成部分其关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分析、思考中发现、创造。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练习十二的第4题第(1)题(如图),实物图以“矩形模型”的形式呈现求“一共有多少人?”。解答前我们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仔细阅读图示,将图示所呈现的资源信息经过观察内部转化为语言表征,使学生体会观察阅读的顺序、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也各异,但结论都是一致的,4×5+4=24(人),5×5-1=24(人)。从两种不同解决方法的分析比较中,感悟数学问题解决策略万变不离其宗的本质属性。图示作为小学教学资源的一个主要载体,不仅承载着知识,也赋予数学以鲜活的生命,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降低了理解的梯度。
二、以理性阅读深入内涵
数学语言可分为抽象性数学语言和直观性数学语言。抽象性数学语言既简练又严谨,对小学生来说难以阅读理解。学生只有在阅读时充分理解符号、文字等数学语言的来龙去脉及意义之后,且有了现实生活中普通的语言和储备的经验作为借鉴,学生对知识内涵理解层次才会深入。
(一)深究符号语言
用符号表示概念是数学的一大特点。我们经常用能体现概念本质的符号表示其具体的数学思想。这类符号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抽象概括性.其不仅具有语言的一般特征,而且较文字语言更具精确、简练。学生在学习中对符号语言代表的具体模型与产生源联系的越紧密,符号内涵就理解得越透。例如,学生较难掌握的、容易出现错误的乘法分配律“a×(b+c) =a×b+a×c”,在阅读数学关系式时,学生明白字母a、b、c分别是代表三个数,也知道“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不变”的道理。为了避免含有字母的关系式与原内容含义脱节,我们要让学生从原有模型本质结构的角度去回顾理解字母符号所表示的意义,深层追究符号关系式成立的内涵,采用文字与字母符号一一对应的形式,领悟文字语言与字母符号的转换形成过程,在学生的大脑上牢固建构字母替代文字的数学思想模型,这样的数学学习才会刻骨铭心。
(二)深沉文字语言
每个数学语言都有其精确的含义。对小学生来讲,要识别出数学文字语言的基本属性及其所表示的数学对象以及暗示功能,颇有难度。它不但要求正确理解数学文字语言提供的信息,还要理解各个文字语言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例如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行线”,多数学生脱口而出“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就是平行线”,究其原因是学生在阅读时忽略了“异面直线”的可能性。为了理解概念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我们要转换文字语言,结合实例着重让学生明白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也就是说直线平行的前提必须是“同一个平面内”,某一独立的直线不能说是平行线,这样学生才能透彻地理解概念内涵,获得平行线概念的真正含义。
由于数学语言的简洁性和抽象性,在数学阅读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以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这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作为理解桥梁,把单一的语言进行联想发散、零散的知识整体建构,在亲历“厚——薄——厚”的阅读分析思考过程中,系统地把握数学语言,克服浅阅读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数学学习走向深入。
关键词:数学语言 阅读透析 深入图文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数学的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的教育模式变革形势下,图文、图示、公式、符号等数学语言的感性和理性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已是刻不容缓,它不但可以提高数学理解能力,还可以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向纵深。
一、以感性阅读透析实质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运动正处于感性时期,如果单以数学语言进行表征,那么往往会造成学习者对数学理解的窄化和浅化,它需要介入生活中感性实例图素材的转换来实现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过渡,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的数学对象的本质,“枯燥乏味”的数学世界也会色彩缤纷、生动有趣的。
(一)在“基石”中全面透视
环视教学,我们总是将数学学习定位在掌握的教学内容上,经常忽视了主题情境图“基石”阅读理解的作用和意义,这样的教学活动常常“步履蹒跚”,因此教师常抱怨“怎么讲就是不懂”。要实现“主题图”的信息桥梁价值和可视化表达优势,发挥其语言文字功能,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充分有序观察、描述,从表象透视实质,使学生概念掌握有据可依。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单元初始呈现的主题图素材,立足于除法本质概念的建立。我们要利用这些素材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比较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操作过程,以“他们分完了吗?”“他们分东西时有什么特点?”为问题导向,先讨论再表述,挖掘主题图所蕴藏的“等分”“包含”的潜在内涵。有了主题图“基石”的多向铺垫,学生对“平均分”概念本质透视得更全面,内涵也就理解得更透彻。
(二)在“载体”中对比分析
图示能改变平铺直叙的刻板式说教
,让学生放飞思想,使教学跌宕起伏,错
落有致。要想通过图示让学生的分析
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使思维具有深
度,学生要对提供的对象结构有清晰
的认识,通过阅读不但要了解到图示中的各个部分内容,也要认识到组成部分其关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分析、思考中发现、创造。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练习十二的第4题第(1)题(如图),实物图以“矩形模型”的形式呈现求“一共有多少人?”。解答前我们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仔细阅读图示,将图示所呈现的资源信息经过观察内部转化为语言表征,使学生体会观察阅读的顺序、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也各异,但结论都是一致的,4×5+4=24(人),5×5-1=24(人)。从两种不同解决方法的分析比较中,感悟数学问题解决策略万变不离其宗的本质属性。图示作为小学教学资源的一个主要载体,不仅承载着知识,也赋予数学以鲜活的生命,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降低了理解的梯度。
二、以理性阅读深入内涵
数学语言可分为抽象性数学语言和直观性数学语言。抽象性数学语言既简练又严谨,对小学生来说难以阅读理解。学生只有在阅读时充分理解符号、文字等数学语言的来龙去脉及意义之后,且有了现实生活中普通的语言和储备的经验作为借鉴,学生对知识内涵理解层次才会深入。
(一)深究符号语言
用符号表示概念是数学的一大特点。我们经常用能体现概念本质的符号表示其具体的数学思想。这类符号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抽象概括性.其不仅具有语言的一般特征,而且较文字语言更具精确、简练。学生在学习中对符号语言代表的具体模型与产生源联系的越紧密,符号内涵就理解得越透。例如,学生较难掌握的、容易出现错误的乘法分配律“a×(b+c) =a×b+a×c”,在阅读数学关系式时,学生明白字母a、b、c分别是代表三个数,也知道“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不变”的道理。为了避免含有字母的关系式与原内容含义脱节,我们要让学生从原有模型本质结构的角度去回顾理解字母符号所表示的意义,深层追究符号关系式成立的内涵,采用文字与字母符号一一对应的形式,领悟文字语言与字母符号的转换形成过程,在学生的大脑上牢固建构字母替代文字的数学思想模型,这样的数学学习才会刻骨铭心。
(二)深沉文字语言
每个数学语言都有其精确的含义。对小学生来讲,要识别出数学文字语言的基本属性及其所表示的数学对象以及暗示功能,颇有难度。它不但要求正确理解数学文字语言提供的信息,还要理解各个文字语言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例如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行线”,多数学生脱口而出“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就是平行线”,究其原因是学生在阅读时忽略了“异面直线”的可能性。为了理解概念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我们要转换文字语言,结合实例着重让学生明白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也就是说直线平行的前提必须是“同一个平面内”,某一独立的直线不能说是平行线,这样学生才能透彻地理解概念内涵,获得平行线概念的真正含义。
由于数学语言的简洁性和抽象性,在数学阅读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以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这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作为理解桥梁,把单一的语言进行联想发散、零散的知识整体建构,在亲历“厚——薄——厚”的阅读分析思考过程中,系统地把握数学语言,克服浅阅读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数学学习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