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对长文短教的思考

【作者】 冯文英

【机构】 陕西省兴平市教研室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如何针对篇幅长、容量大的课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我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现行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章篇幅有长有短,长文如何短教?长文短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文本意识,能把握课文的精髓,善于取舍,设计出能统率全文的核心问题或教学思路来,并以此展开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有整体感、大局观。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1.抓住重点,大胆取舍。
  一篇课文,需要探究的问题有很多,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形成的能力也有很多,但我们要明白,这些问题不可能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全部得到解决。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单一教学目标。要把制定出来的几个教学目标放在一起比照一下,然后审时度势,抓住最适合学生完成的目标去探究,大胆舍弃其余。
  例如,《祝福》是一篇很长的课文,需要探究的问题有很多,如祥林嫂、鲁四老爷的性格,环境描写的作用,祥林嫂死亡的原因以及小说的故事情节等,如果把这些问题全部解决则需要一周的课时。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需选取其中一个或两个问题来解决就可以了。因此,我们只要根据教材的要求鉴赏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2.整体规划,互为补充。
  回想我们以前在课时多的情况下进行的课文讲授,无非是把同一任务进行多次重复。如鉴赏人物的语言特色,我们总是在若干篇课文中不断地重复这一工作。如今课时减少,我们就不能无限制地重复了,而是要整体规划,互相补充,切实做到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
  一般说来,每一套教材的编排都有它的整体性、计划性,单元教学目标不可能机械地重复,我们必须吃透教材,不做重复工作。教学《祝福》可以探究人物性格,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也可以探究人物性格,但为了节省课时,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这两篇课文的教学在具体操作中就要避开相同的探究点。因此,我们要全面研究教材,有一个整体的规划。
  3.课后延伸,弥补课内。
  一篇课文需要探究的点有很多,完成了重点预设的教学目标后,还仅仅是达到了对课文的初步了解。要想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还需大量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向课外延伸。但这种延伸不是无限制、无计划的,总体说来有两种情况需要延伸:一是课前预设的延伸,一是课堂随机生成的延伸。课前预设的延伸,一般是指那些在整体规划之内的重复性的任务。例如学习小说,就需要了解人物性格。一学期内有几篇小说的人物性格需要在课内探究,有几篇小说的人物性格需要在课外延伸探究,这些都应是课前预设好了的。而另一种课堂随机生成的延伸,则是建立在学生阅读兴趣基础上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生成问题,就必然有强大的动力到课下去解决问题,而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就是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定位使课内课外结合了起来,既照顾了课文本身,又在课文的基础上作了相关拓展。整个教学过程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紧扣文本展开的,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习了鉴赏文学名著的方法,完成了预设目标。
  总之,教学过程中的长文短教,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要针对学生的活动,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要通过各种语文学习活动把学生带入自主学习的情境中去,如创设课外语文学习的情境,鼓励学生课外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学习上的问题,重视课内教学讨论活动的组织等。长文短教,还要教师解放思想,要少讲精讲。长文短教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简单地把一篇课文的教学由原来的两课时压缩为一课时,而是需要我们在充分把握高效课堂理念的基础上去认真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