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作者】 朱桂红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设计理念: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个经典的教学内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在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小学传统教学理念下,十分重视对数学性质、定律的传授,及运用性质和定律进行简便计算。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正式使用,在教学中必须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重新定位,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根据这一意图,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变更为“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摒弃传统的重结论的记忆、算法的模仿,而注重在让学生发现、感悟、体验数学规律的过程上,并且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数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感知——猜想——验证——总结——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善导,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课堂实录:
  一、设计情境,初步感知规律
  1、课件出示:
  本学期学校来了4位新教师,总务处需要为老师购买办公桌椅,了解到的价格情况:办公桌第张100元,每把椅子40元,请同学们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帮助总务处算一算,为新教师购买办公桌椅一共要多少钱?
  2、学生列式计算汇报:
  (100+40)×4      100×4+40×4
  =140×4        =400+160
  =560(元)      =560(元)
  3、表扬学生用两种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就可以用等号连接两个式子。”
  二、比赛激趣,引发猜想
  1、比赛(分男女两组)::
  65×17+35×17     (65+35)×17
  28×42+62×42     (28+62)×42
  40×25+4×25      (40+4)×25
  做后讨论,感到计算结果相同,但计算的简便有所不同。
  2、两题中自己选择一题计算:
  (62+38)×88     62×88+38×88
  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
  【让学生经历两轮的竞赛,探讨取胜之法,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初步形成乘法分配律应用的可逆性的表象。】
  三、开拓思维,验证猜想
  1、观察前面五组题目,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发现。
  生1:(A+B)×C=A×C+B×C
  生2:(○+□)×△=○×△+□×△
  生3:(老+师)×邱=老×邱+师×邱
  ……
  2、提问:同学们肯定已经在这里找到了一个规律,可是,是不是所有的数学都适合这个规律呢?你能不能再举例证明自己的猜想呢?
  四、辩证思考,灵活运用
  1、怎样简便怎样算
  (1)(8+92)×5      37×42+63×42
  (2)101×45       18×16+17×16
  (3)(100+40)×4    32×5+8×5
  学生先观察,再交流方法。
  生1:像第(1)组的题目,还是用乘法分配律比较简单。
  生2:101×45这题,101接近100,我把101改写成(100+1),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就很简便。
  师生一起加以肯定。
  生3:18×16+17×16这一题我觉得怎样算都不简便。
  生4:我觉得这题运用乘法分配律,先求出18+17的和比较简便,因为这样只算两步,按照原来的运算顺序要算三步。
  师:乘法分配律是通过改变原来算式的运算顺序,使计算方便,虽然18×16+17×16计算时没有出现整十整百数,但改变运算顺序后,计算比原来方便了。
  生5:第(3)组的两道题目其实这样直接算也比较简便,不一定要用乘法分配律。
  师:(赞赏地)说得好!在计算的时候要根据数字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不要盲目使用。
  【比较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它能帮助学生形成辩证的思维观念,深刻理解知识内涵】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解题时,能够根据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看谁用的方法最多 ,最简便好么?
  对本课探究学习活动的分析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得到知识即发现规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技巧。
  2、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进行探索,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实现了学习上的互补。
  六、教学反思
  1、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搭积木”的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孕育”的过程。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解读教材,让学生在现实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2、充分体现寻找规律、描述规律、应用规律、发展规律的过程。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拓展为“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
  3、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从新课的学习开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学生会认为只要应用乘法分配律就能使所有的计算都变得简便。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就是要得到一个整十整百数,这样才叫简便。而忽视了乘法分配律的真正内涵——改变原来式子的运算顺序,结果不变。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选择了第(3)组两种情况,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不是简便计算,是两个相等算式之间的结构特征,只有当数据比较特殊时,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来改变计算顺序,使原先的计算变得简便。这种科学的辩证思想的建立,对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计算是十分有利的。其次,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