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议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 鲁新丽

【机构】 新疆尉犁县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师是新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课堂教学是组织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及语文实践活动激活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达到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激活、阅读、学习方法、教学情境、语文实践
  教师是新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课堂教学是组织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在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小学语文老师如何使用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让语文课“活”起来,使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语文教学呢?
 一.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
  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今后的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二.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今后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教导孩子拥抱生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素养得到全。汉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当今社会科技发达,信息灵通,教师必须注重搜寻信息、博览群书,讲课时渗透信息,充实教学内容,学生在自己合作探究的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质疑有一个丰富完美的解答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满足满意。同时还要注意课文阅读取材的广泛性,使教材承载着大量的社会、人文、历史及自然科学知识,学生在学习使用语言的同时,还将接触到许多诸如天文地理、文化艺术、古今中外的背景知识和一些未知领域。若老师孤陋寡闻知识面窄,在教学中就会捉襟见时,被动应付,就不能应付自如,举一反三。
  三.语文教学应体现“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即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言、文学、形象、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使学生体会到语文的美感。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悟、去体验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咀嚼品味,给学生创造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如在讲授《一去二三里》这篇课文时,我就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同时我还让学生闭上眼睛,发挥想象力,体验数词与其他词语组合后构成的场景的意境之美。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如在《小小的船》一课中,我会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思考“弯弯的月儿除了像小船之外还像什么?”我得到的反馈越多,就说明学生的思维越活跃,参与得积极性越高,就越能使学生体会月儿之美。
  四.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五.教学应回归生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沈继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3期
  2.胡蓉;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J];中国教师;2010年19期
  3.何玉松;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1年02期
  4.郭梅祯;辞旧迎新话作业[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