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创设情境教学 走向快乐语文

【作者】 边金根

【机构】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情境教学的关键在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如何运用情境教学,快乐学语文?首先要精心设计导语,带入情境;其次运用多种方法,优化课堂情境;最后开展课外实践,拓宽情境。
  关键词:情境教学 快乐 学语文 带入 优化 拓宽情境
  同事们在一起交流,经常说起这个问题:教师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可教室里依旧一片死水,泛不起一丝涟漪。学生无动,老师无奈。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正因为教学内容枯燥乏味,造成学生心理上产生厌倦情绪,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可再墨守陈规,继续使用不合理的陈旧的教学方法。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学。如何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语文?结合教学具体内容,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以“情”为经,以“境”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情境的创设,拉近教学与学生的距离。
  所谓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和教材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气氛,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良好的情境不但能丰富学生感性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相反,不良的情境会抑制甚至扼杀学生求知欲望和思维活动,成为学习的障碍,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境教学通过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境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只要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兴趣、发展智力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以下是笔者参考众多名师并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后的一点经验。
  一、设计精彩导语,带入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元朝乔梦符对如何写好一篇文章曾有过精辟形象的说法:凤头、猪肚、豹尾。新课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端部分,是一个首要环节,也应该像凤头一样引人入胜。所以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导语,力求先声夺人,使学生的思维一上课就活跃起来。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创新教学的基础和源泉。
  1.巧设悬念,激发 “情感”
  “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究,才有所得。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巧妙地设置悬念,暂时让学生处于困惑状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可极大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了主体性,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例如《伟大的悲剧》这一课导入时,抓住题目和末段设问:“悲剧是以悲惨结局结尾的故事,既然是悲剧,为什么评价其为‘伟大’;斯科特一行探险失败了,为什么还称之为‘英雄’?”高尔基曾说:惊奇是认识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只要成功设置悬念,创设求知情境,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带着问题去听课。正因为这样急于探求答案,课堂效果自然就好。
  2.故事导入,趣味盎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的强烈好奇心、求知欲”。 借助故事导课,用绘声绘色的语言铺陈渲染,既寓意深刻,又轻松幽默,使学生精神焕发,兴趣倍增。如上《斑羚飞渡》时,先讲述一个故事:非洲沙漠中一队野生骆驼很久没有水喝,已经到了危及生命的地步,它们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处水源,可水面在低于地面的地底深处,骆驼队焦躁不安起来,这时走出几只老骆驼,它们围着水源走了几圈,其中一只老骆驼跳了下,另外几只也毅然跳了下去,水面升高了,年幼的和年轻的骆驼喝到了得以延续生命的水,它们得救了,可这群骆驼围着水源久久不愿离去。接着这样导入:“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这群野生骆驼生的艰难,死得辉煌。今天再来学一个悲壮感人的有关斑羚的故事。”
  也可介绍一些有关作家的小故事。如《我的信念》,先介绍居里夫人把奖章送给六岁的小女儿当玩具、把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的故事,学生就获得了对居里夫人的第一印象:淡泊名利。这样有利于深入理解居里夫人的形象。故事导入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自己去寻找有关作家的其他作品来阅读。
  3.诗词导入,拓宽情境
  海德格尔说“诗”就是“思”。中学生比较钟爱诗歌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句子。用古今诗文名句导入新课,有时会使课堂变一个巨大的情感场。卞之林的“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我;明月装饰了我的窗子,我装饰了别人的梦”等。如果、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我们可以顺着诗的纹理,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最快地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如在《春》这一课中,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有关春天的诗词。上课时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通过诗句的意境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因为身临其境,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理解课文。
  4.生活导入,活跃气氛
  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带着轻松的心情去学习。如余光中的《乡愁》,采用谈话法,让学生先谈谈想家的感受,接着导入:“刚才同学们都谈了想家的感受,老师在外求学时也有想家的时候,想家的时候就喜欢朗诵一首诗《想家的心情》。”接着教师开始配乐诵读王慧敏的《想家的心情》,读完后,在已经进入感情氛围的基础上,教师说:“我们想家的时候,可以回家看看,但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们呢?特别是因为政治原因,人为阻隔而长期不得一见的亲人呢?他们才真正称得上愁,称得上痛啊!”这样导入,就为学习这首诗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二、运用多种方法,优化课堂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使原来由教师“要我参与”转换为“我要参与”,学生才能在这样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确实,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影响下,学生对客观世界是反应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前提。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能让学生对你的课堂产生热情、兴趣、期待是教学成功的表现。因此运用情境教学法,努力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调动学习积极性,快乐轻松学语文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怎样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
  1.注重体验,创设表演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只有亲身经历并体验,才能丰富情感生活,形成内驱力,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有时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讯速地理解课文。如《皇帝的新装》中,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动作都十分适合表演,我请两位学生现场给全班表演,学生们为了表演出色,就会认真地研读课文。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学生充分积极投入,在情境体验中感受文本、体验文本,从而领悟了文章的旨趣,同时以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2.音乐营造氛围,进入课文情境
  利用音乐可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音乐与文学本就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两者互有长短,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有时可以利用音乐长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比如,阅读北朝民歌《刺勒歌》,有同学认为如此简单平实的几句,怎么能体现大草原的美呢?读不出来,想不出来。怎么办?如果为其谱上曲,或播放“草原风光”的VCD,再介绍一些相关的民歌资料,那么,学生就能深刻理解这首民歌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
  3.联系生活实际,深入课文情境
  初中语文入选教材的课文,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古今中外名家的名篇,蕴含着深情厚意。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时仅靠对课文字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有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与生活相联系。如在《背影》一课中,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难以理解文中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我就先让学生自由诉说对父亲的不满,然后向学生讲述了一个我父亲疼爱我的小故事。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述说父亲关爱自己的往事。这样从课内到课外,多面手又从课外再回到课内,学生就深入课文情境,深刻理解父爱了。
  4.运用竞赛情境,让学生主动阅读
  孩子总是争强好胜的,渴望表现自己。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运用竞赛手段,创设竞赛情境。可在课堂中采用小组学习法,利用课文中的一些问题,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让学生在一种紧张的竞赛情境中去探究,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
  5.设置创造性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且还要让他们具备创造能力。阅读活动的核心是自主性,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答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主阅读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所以在课堂中设置一种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不可忽视的。
  三、开展课外实践,拓宽情境
  学生只有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才能保持浓厚、长久的学习兴趣。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它告诉我们教育不要拘泥于教科书,要敢于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要与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
  可在课外成立语文兴趣小组,发挥群体作用,定期组织“阅读沙龙”,确定话题,彼此畅谈、交流、论辩,互相提高。还可以举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名著阅读竞赛等活动;另外让学生选名言警句来布置教室、设计校徽、拟写保护环境倡议书、拟写社会调查报告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才干,培养了自主合作的精神;同时也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学生也会对语文学习乐此不疲。可见课外实践是快乐学习的延续,构建一个开放的课堂,就能走进“在语文”的广阔天地,语文教学就会充满无限活力。
  总之,情境教学的关键在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兴奋点,使其积极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创设良好的情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学生能真正体验学语文的快乐。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布鲁纳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到乐在其中,才能迷醉其中。倡导快乐语文,精心创设良好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语文,由兴趣变志趣,即激“情”、激“趣”、激“志”,从而扩展其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可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受到美的熏陶,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技能与智力的发展,即激“疑”、激“思”、激“智”,从而形成良好语文素养,达到在快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快乐的目标。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何乐而不为?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情境教学的要求,更是课改核心的要求。作为教师要不断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要让学生体验到学语文的快乐,发现欣赏语文之美。只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快乐着学生的快乐,语文课堂就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够大大地提高学习效果,这已是不容置疑的结论。
  参考文献:
  1.王柏勋《中学语文教材分类研究》,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2.王松泉《教学艺术新编》,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3.王北生《教学艺术论》,河南大学出版社会实践001年版
  4.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漫谈》,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