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有效策略
【作者】 王春霞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六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有效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一、情境创设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富有“弹性”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一)情境创设要以生活体验为出发点。
1、从学生的亲身生活经验中提炼情境。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教师首先应当进行换位思考:学习这个数学知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哪些?可以从中找到这个数学知识的原型吗?然后,再进行提炼、加工,创设出适合学生实际的、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数学情境。
2、从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中模拟情境。学生的生活经验总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也不必要为所有的数学知识都从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中找到原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找到数学原型,创设数学情境。
3、是创设易唤起学生想象的情境。富于幻想,喜欢看童话、科幻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对于这方面的经验也很丰富,因此,教师也可以有机地把数学知识与超现实情境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二)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在知识的矛盾处创设情境。新知与已有认知结构的矛盾,是产生不平衡、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教师应当找准这个矛盾处,创设相应情境,让学生发现矛盾,解决矛盾,完成知识建构。
2、在知识的疑问处创设情境。疑问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例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报数,教师不用计算立即能说出能否被3整除,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教师运用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这个特征是什么,就成为学生急于弄清的问题。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
二、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精心酝酿提问内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酝酿提问内容,科学地进行发问。如:课堂铺垫引入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问题,环环相扣,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又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新授课阶段,所提问题联系紧密,启发性强,通过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透彻理解新知。在巩固阶段,启发性的问题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适度创设提问情境
新课标教材非常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原先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融入鲜活的情境内容,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深化学生的思考。我们在情境中组织提问,也正体现了这一思想。
3、灵活运用提问技巧
首先,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少而精。要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提问,要尽量避免一问一答式的简单机械的“小步提问”,要提倡能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留给学生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数学思考的“大步提问”。
其次,提问的形式要多样。可以是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学生问学生答,还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但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提问,都能促进学生保持高度注意力,开展积极的思考。
第三,难度控制要适度合理。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否则,问题就显得太难了。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
4、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要结合课堂教学的进展及变化组织提问。一般情况下, 学生在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意识中的矛盾激化、思维处于狭窄范围、受原先经验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注意力涣散的时候,即为提问的时机。不可刻意追求课堂气氛,一味地问个不停,其结果将适得其反。
三、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合作策略是指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尤其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合作,达到某一预期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协作精神。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能有效的提高合作的效率。如何组建?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其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并在一定的时间后要进行角色的互换,以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置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二)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
1、在教学的重、难点时进行合作。
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时,这一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把三角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我组织了小组的合作学习。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人一组,让他们合作动手搭“积木”,探讨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出不同的长方体,说出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通过合作,在观察、思考之后,自主的推导出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在需要合作时进行合作。
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师:能否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要求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为其他图形。不一会儿,各小组便陆续得出能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策略有千条万条,要靠我们在实践中去摸索,去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教学之路。
一、情境创设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富有“弹性”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一)情境创设要以生活体验为出发点。
1、从学生的亲身生活经验中提炼情境。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教师首先应当进行换位思考:学习这个数学知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哪些?可以从中找到这个数学知识的原型吗?然后,再进行提炼、加工,创设出适合学生实际的、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数学情境。
2、从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中模拟情境。学生的生活经验总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也不必要为所有的数学知识都从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中找到原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找到数学原型,创设数学情境。
3、是创设易唤起学生想象的情境。富于幻想,喜欢看童话、科幻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对于这方面的经验也很丰富,因此,教师也可以有机地把数学知识与超现实情境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二)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在知识的矛盾处创设情境。新知与已有认知结构的矛盾,是产生不平衡、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教师应当找准这个矛盾处,创设相应情境,让学生发现矛盾,解决矛盾,完成知识建构。
2、在知识的疑问处创设情境。疑问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例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报数,教师不用计算立即能说出能否被3整除,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教师运用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这个特征是什么,就成为学生急于弄清的问题。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
二、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精心酝酿提问内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酝酿提问内容,科学地进行发问。如:课堂铺垫引入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问题,环环相扣,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又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新授课阶段,所提问题联系紧密,启发性强,通过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透彻理解新知。在巩固阶段,启发性的问题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适度创设提问情境
新课标教材非常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原先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融入鲜活的情境内容,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深化学生的思考。我们在情境中组织提问,也正体现了这一思想。
3、灵活运用提问技巧
首先,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少而精。要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提问,要尽量避免一问一答式的简单机械的“小步提问”,要提倡能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留给学生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数学思考的“大步提问”。
其次,提问的形式要多样。可以是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学生问学生答,还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但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提问,都能促进学生保持高度注意力,开展积极的思考。
第三,难度控制要适度合理。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否则,问题就显得太难了。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
4、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要结合课堂教学的进展及变化组织提问。一般情况下, 学生在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意识中的矛盾激化、思维处于狭窄范围、受原先经验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注意力涣散的时候,即为提问的时机。不可刻意追求课堂气氛,一味地问个不停,其结果将适得其反。
三、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合作策略是指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尤其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合作,达到某一预期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协作精神。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能有效的提高合作的效率。如何组建?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其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并在一定的时间后要进行角色的互换,以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置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二)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
1、在教学的重、难点时进行合作。
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时,这一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把三角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我组织了小组的合作学习。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人一组,让他们合作动手搭“积木”,探讨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出不同的长方体,说出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通过合作,在观察、思考之后,自主的推导出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在需要合作时进行合作。
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师:能否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要求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为其他图形。不一会儿,各小组便陆续得出能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策略有千条万条,要靠我们在实践中去摸索,去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