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刘 洁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八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如何让我们的教师充分解读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教学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非常具有艺术性的.如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在持续进行之中,以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始不断显现,这些问题已经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怎样使小学教学的有效性得以大大提升是每一个小学语文老师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采取有效教学途径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进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获取进步和发展,让语文品质得到提高,并亲历学习进程和掌握学习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教育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学就是教学”,就是“教”和“学”,以及由此而衍生的一切互动效应和结果。小学语文教学为一种师生双方共有的建构活动,围绕这一活动,涉及到得方法、手段、策略、技巧、智慧和原则都将是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思考的。
  为此,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让学生学得有乐、有智、有美、有情、有思、有用。
  二、小学语文凸现问题和产生的主要原因
  教师、学生和课程是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对新一代进行教育;学生作为身心未成熟的学习者接受教育,缩短与成人社会和主流文化之间的差距。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借助于“学校课程”这一中介发生作用的。因此,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与实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传统认为,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师被看作是课程的“推行者”。教师的职责就在于教书,在于把课程(教学材料)忠实地传达给学生。在这种观念下,教师从来就不关心或不主动关心课程问题,认为课程的研制和开发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的事情,与已无关。其实,课程与教师的关系从来就是密切的。在制定的课程与学生接受得到课程之间,实际上还存在着一种经过教师运作了的课程,国外学者称为“操作的课程”。这种“操作的课程”就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而在这方面,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却时常做的不够要求不严,形成了“师本脱节”。
  三、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策略
  第一、要明白教学现状,坚持实事求是
  凡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总有这样一些特征:对教改现状看得清,对素质教育内涵吃得透,善于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进而从实际出发,决定自己的工作方针,方法。他善于吸取、加工新鲜信息,追求创新,勇于实践,但又十分重视讲究实效。如果对教学现状是一团迷雾,模模糊糊,人去亦云,机械套用,教学岂不是像在黑夜里走路,成了“教盲”?
  第二、要明白教学目标,勇于排除干扰
  按照一个正确的目标组织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的“一切东西一切组成部分都服从于这一目标”,这也是“明白教师”教学上的一个鲜明特色。为培养新一代接班人、建设者服务,这是大目标。
  儿童通过系统的语文学习,接收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情感陶冶,从小就初步具有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从小就逐步学会认识自然、认识社会,长大了才有可能做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主人。当前,令人担忧的是:语文课有可能把学生教成书呆子,训成“分数的奴隶”、“头脑僵化的庸人”,经济比较落后的乡村小学更有如此,语文教学仅仅是从书本到作业再到考试卷,压抑了个性。有递增教育主管部分仍将周过关,月检测单元测试,期中、期末会考强行实施于学校,教师自主创造性大打折扣。新课程明明白白规定了小学各年级阅读的篇文、字数,不少学生在进入中学前还说不出几本自己特别喜爱读的书,没有一项自己“入了迷”的活动,显示不出个性发展的特点,教语文如果不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不能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这是与语文教学的大目标背道而驰的,语文教师若对此泰然处之,算不上“明白人”。
  第三、要明白教材系统,紧紧掌握训练重点
  教学必须以“本”为本,教材中规定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教师首先掌握这是“过教材关”的起码要求。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得跨上第二层台阶,明白教材系统,熟悉内在联系,掌握训练重点。这样,就能熟练的驾驭教材,灵活的处理教材,把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熔于一炉。
  第四、把课堂参与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驱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充分挖掘这一有利因素,教师只要在学生出现的问题点上作出正确的引导,在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时作出恰到好处的启发就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第五、教会学生在课堂上做好笔记、批注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听、看、想,还要会记笔记。将老师罗列在黑板上的重点内容记在书本上,能发挥提纲挈领的作用。指导学生会看、会想,还要会记,正所谓“教正是为了不教”。教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而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形成,相对于传统教学的知识传授而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让掌握学习方法,达到“会学”,日积月累,逐渐形成学习能力。
  结语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尝试着一种突破,那就是让我的课堂充满朴实,蕴含真情,传递爱心,成为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舞台。一切以学生为主,从细节入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