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音乐课堂提问的技巧

【作者】 毕 玉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教学的每一步深入都离不开问题设计。那么。怎样的提问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一、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下雨真好》这首作品时,教师请学生闭眼听这段描绘雨声的音乐,淅淅沥沥的雨声一下子使学生融入大自然,脑海中渐渐会浮现出熟悉的雨中情景……这时教师问道:“你愿意告诉我你在雨中的心情,并让我们知道你雨中的故事吗?”学生会充满兴趣地讲述雨中曾发生过的一件件趣事。接着,教师运用电脑多媒体展示一组极富诗意和生动气息的画面――雨中即景。教师提问:“你能给这段描绘雨声的音乐起个名字吗?”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不同,其所取的名字也不同。其结果有《雨中小唱》、《童年的雨天》、《下雨真有趣》、《雨中情》等等。在老师的主导下,学生在和谐友好的课堂氛围中增强了学习的活力,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开发,也提高了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他们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我在教一年级课改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最后一课时,运用精炼的语言,将前四节内容融汇贯通,指导学生在复习的同时导入新课。这种方法自然、连贯、环节紧凑。我是这样设计导言的,“同学们,前几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到大自然中寻找了各种有趣的声音,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支动听的乐曲,有清脆悦耳的鸟叫声,汽车喇叭声……(学生接着回答还有风声、雨声等等)那你们说大雨的声音是──(学生回答哗啦啦),小雨的声音是──(学生回答渐沥沥)。”从而引出了第一首歌曲《大雨和小雨》。接下来我继续启发学生:“老师还带同学们到奇妙的音乐厅里走一走,布娃娃为了欢迎同学们的到来,为大家高兴地弹起了琴,你们听是什么声?”学生回答是木琴声。然后复习第二首歌曲《布娃娃弹琴》。在音乐厅里,学生们增长了许多知识,不仅认识了多种乐器,还听到了它们发出的各种美妙的声音,有钢琴声、小号声、长笛声、二胡声、鼓声等等,随后教师趁机因势利导:“大鼓声是(咚咚),小鼓声是(嘭嘭),这是我们学的哪首歌曲?”学生在说出了歌名《大鼓和小鼓》后,配合律动表演完整演唱,就这样前几课的内容全部融会在一起复习了一遍,教师在学生兴致正浓时导入新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要继续运用大自然中这些有趣的声音来编织一个小故事,名叫--小白兔盖新房。”从而完成了一节课的导入。
  二、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如我在《送别》一课的教学中设计的有层次提问:(1)这首乐曲是什么拍号?有什么特点?有几个乐段?情绪如何?(2)你经历过送别吗?请谈当时的情景。(3)你能说出有关送别的歌曲吗?你能唱一两句吗?(4)说说不同人送别的歌曲及情感?《阳关三叠》――古人忧伤;《共青团员之歌》――战争壮别;《驼铃》――现代人勉励。(5)不同时代不同人物送别的心情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依依不舍。这样的提问设计层层有序,渐次深入,启发学生体验不同情感,使音乐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听讲的兴趣历久不衰。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提问要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育技巧之所在。”这里强调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学始终要以“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和启发,问题解决了。教学目标就基本达到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既是学习的障碍,又是学习的动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问题的碰撞中产生出智慧的火花。有时候学生对问题的关注胜于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当老师讲课中途停下来突出与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时,有些学生很乐意去思考并解答问题,但也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此时听到老师的问题也得“硬着头皮”去思考,对那些学生也是一种变相的监督,从而推动课堂得以深入进行。
  四、提问要能反馈教学的效果
  1、切忌随意提问。教师的提问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形式与规律,教师要按照课堂进展,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循序而问,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递进,使学生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使学生对知识加以消化理解。同时提问要根据课堂反馈的信息作适时的调整,不能只背教案,不顾学情。
  2、提问的内容要适度,不能超出课标规定的范围或过于复杂的难题,这很容易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3、提问要有梯度。比如有的学生钢琴考了十级水平,但乐理知识一点不懂:有的学生歌唱得好,但乐器一样不会:有的学生乐感好,有的学生乐感差。从认知角度看,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提出不同的问题,因此教师设置的问题要讲究系统性,在前后顺序上要讲究坡度或者梯度,这样才能由浅人深,这样的课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才是我们追求的教学境界。
  4、提问慎用“分组讨论”。很多老师上课为追求热闹,喜欢采用“分组讨论”来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可是试想当老师抛出问题后,没有经过学生个人的思考,就进行“分组讨论”,这种看似热闹的课堂,实则毫无合作、探究的价值,对课堂推进,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毫无意义。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重视问题的设计与作用,提高提问的技巧策略与艺术。问题是起点,问题是主线,问题是线索,问题是过程与方法,以“问题”来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使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得以实现,让课堂焕发出新的亮点。音乐课有“问”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