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作者】 周秋生
【机构】 新疆轮台县第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主动独创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体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必须长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发展性思维训练,直觉性思维训练、联想训练的思维过程。通过一系列思维模式的训练能够在学生的意识中形成系统的思维框架。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造性思维 建构 培养
创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发明的动力。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难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心理过程,它是一种主动独创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体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创造性思维体系的建构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必须长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发展性思维训练、直觉性思维训练、联想训练的思维过程,通过一系列思维模式的训练能够在学生的意识中形成系统的思维框架。
1.发散思维训练
发展思维也叫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它是对同一问题探究不同的甚至是奇异答案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是建立在发散思维基础之上的,没有发散思维就无所谓创造,发散思维是创造的发源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求异创新。(1)一题多解。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寻找与众不同的解体途径,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开阔性与活跃性。(2)一题多变。设计一道多变的习题,可以训练学生认识题中条件问题,情节的各种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从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3)一题多探。学生在理解教材所反应的一般认识过程、思维方法的基础上,要鼓励和诱导学生多方探求,多角度地认识和把握新知。
2.直觉思维训练
直觉性思维是人脑对突然出现在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本质的理解和综合整体的判断,进行直觉思维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使学生得到较多的学习主动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新思维。
3.联想思维训练
所谓联想思维从心理学方面来讲就是由眼前感知的事物想起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也是记忆的再现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由当前面临的知识或心理想象的问题而引发与之相关的知识或经验,这就是联想。学生通过联想,可以唤醒沉睡在大脑深层的过去记忆,把当前的事物与过去的事物有机联系,温故而知新,创造性地解决当前淤塞难解的问题。加强联想训练,鼓励学生自由奔放地想象和联想,可以产生大量的创造性设想,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它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师生情感沟通,真正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人,实现教学民主,学生才会有参与意识,敢于质疑,主动探索,从而使才智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他们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表现”的机会和舞台。除良好的师生关系外,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也是进行有效教学活动的前提。有创造力的人并不一定是学习成绩出众的人,他们往往有一定独立的态度和自己的兴趣,在于他们对待世界万物的动力、兴趣和态度等个性特征。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把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引导到数学学习上来,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分析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2.组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要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转变教学策略。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考。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教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要有意通过情境、故事、疑问和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对于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和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创设操作情境,以动启思。教学一定要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上和思维水平上进行。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再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再复制一遍知识。
3.自觉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力措施
《国家课程标准》数学目标中在解决问题方面指出;“(学生应)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所以,通过解决问题,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视方法的多样性,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尽量多的提供和创造机会,以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和鼓励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的培养,通过不同途径、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打破常规,寻找与众不同的解决途径,还要尊重他们不同寻常的提问、想法,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总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须对传统的数学进行扬弃,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空间。在评价上,要注意尊重差异、鼓励创见、宽容误想,为每一名学生创造创新思维的条件,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淑青《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初探》《小学数学教育》2001年第11期第10页。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造性思维 建构 培养
创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发明的动力。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难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心理过程,它是一种主动独创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体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创造性思维体系的建构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必须长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发展性思维训练、直觉性思维训练、联想训练的思维过程,通过一系列思维模式的训练能够在学生的意识中形成系统的思维框架。
1.发散思维训练
发展思维也叫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它是对同一问题探究不同的甚至是奇异答案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是建立在发散思维基础之上的,没有发散思维就无所谓创造,发散思维是创造的发源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求异创新。(1)一题多解。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寻找与众不同的解体途径,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开阔性与活跃性。(2)一题多变。设计一道多变的习题,可以训练学生认识题中条件问题,情节的各种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从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3)一题多探。学生在理解教材所反应的一般认识过程、思维方法的基础上,要鼓励和诱导学生多方探求,多角度地认识和把握新知。
2.直觉思维训练
直觉性思维是人脑对突然出现在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本质的理解和综合整体的判断,进行直觉思维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使学生得到较多的学习主动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新思维。
3.联想思维训练
所谓联想思维从心理学方面来讲就是由眼前感知的事物想起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也是记忆的再现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由当前面临的知识或心理想象的问题而引发与之相关的知识或经验,这就是联想。学生通过联想,可以唤醒沉睡在大脑深层的过去记忆,把当前的事物与过去的事物有机联系,温故而知新,创造性地解决当前淤塞难解的问题。加强联想训练,鼓励学生自由奔放地想象和联想,可以产生大量的创造性设想,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它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师生情感沟通,真正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人,实现教学民主,学生才会有参与意识,敢于质疑,主动探索,从而使才智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他们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表现”的机会和舞台。除良好的师生关系外,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也是进行有效教学活动的前提。有创造力的人并不一定是学习成绩出众的人,他们往往有一定独立的态度和自己的兴趣,在于他们对待世界万物的动力、兴趣和态度等个性特征。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把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引导到数学学习上来,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分析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2.组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要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转变教学策略。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考。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教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要有意通过情境、故事、疑问和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对于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和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创设操作情境,以动启思。教学一定要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上和思维水平上进行。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再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再复制一遍知识。
3.自觉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力措施
《国家课程标准》数学目标中在解决问题方面指出;“(学生应)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所以,通过解决问题,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视方法的多样性,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尽量多的提供和创造机会,以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和鼓励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的培养,通过不同途径、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打破常规,寻找与众不同的解决途径,还要尊重他们不同寻常的提问、想法,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总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须对传统的数学进行扬弃,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空间。在评价上,要注意尊重差异、鼓励创见、宽容误想,为每一名学生创造创新思维的条件,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淑青《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初探》《小学数学教育》2001年第11期第10页。